英达出事儿了?今天有网络媒体报道,英达涉嫌在美国洗钱被捕,最高面临10年刑期,及最高50万美元(约340万人民币)罚款。
报道称:目前,英达已在康州联邦检察官办公室出具的认罪书上签了字。
英达是怎么惹上洗钱案的?
有知情人士爆料称,英达已经放弃庭审机会,直接对“刻意规避申报要求”、“进行现金拆分”等违法行为认罪。
康州联邦法官安德希(Stefan Underhill)将于5月11日对此案进行宣判。
根据检方出具的指控书显示,英达在2011年4月到2012年3月之间的11个月内,先后把46.4万美元分50次存入他和妻子梁欢的联名账户中。
康州联邦检察官认为,英达将现金进行拆分,是有意逃避美国“现金交易报告”而进行的违法行为。根据联邦法律,美国的金融机构在接收1万元以上的现金交易时,会要求客户填写《现金交易报告(Currency Transaction Report)》。
爆料称,英达和妻子在美国4家银行共开设了6个账户,为了绕过税务监控,英达每次存钱金额都低于1万美元,这种做法构成 “结构性拆分行为”。
消息还称, 2月16日,英达已在康州联邦法庭达成和解。作为本案和解协议的一部分,英达同意冻结他在康州拆分入账的17.6万美元现金(约121万人民币,占总存入金额38%),并补交美国国税局11.3万美元(约77万人民币)的未付联邦税等税款,共计29万美元(约200万人民币)。
不过,就在小海狸发稿前,腾讯娱乐又有最新消息称,此事发生在2011年,且也已经早就达成和解,并非如媒体所报道的面临监禁。工作人员还透露,英达完全自由。
在美国,不少华人为了避免申报麻烦,抑或为了避税,刻意将每次存汇款金额压低在1万美元之下。然而,这种方式做多了,很容易被税务局盯上,不仅要付出巨额罚款,还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那么在英国的情况又如何呢?
贪图酬金帮助朋友换汇,易陷洗钱圈套
去年9月,小海狸身边的同学曾经经历过这么一件事:
张同学在英国读硕士,课余兼职做换汇生意。
一天,张同学的上线老板要求张同学在学校里向同学借一些英国银行卡来转点钱,张同学照办。
李同学是张同学的朋友,张同学就借来李同学的银行卡,并往李同学的账户上转钱,不料,刚转几笔金额不足1000镑的钱,李同学的银行账户就被冻结了,而且还招来警察问话,询问他是否和一笔洗钱案有关。幸亏张同学和李同学所涉金额不大,没有被起诉。
事后,张同学才获知,他的上线老板涉嫌从香港转入英国一批钱,采用分拆方法转移资金,被银行冻结账户。
但此后,李同学留下了不良信用纪录,直到他毕业之前,再也没有在英国办理成一张银行卡,因为英国银行系统都显示他的账户曾被冻结的纪录。
微信群换汇,也容易陷入金融犯罪
还有一种情形是,微信群换汇,也容易陷入洗钱圈套。
在英国做餐饮生意的庄先生接受小海狸采访时说:“现在微信群换汇,已经成为日常,但你知道吗?这也很容易陷入洗钱圈套。”
庄先生讲了一个案例:
A先生和B先生就在通过微信群换汇认识的。
起初,A先生说他手上有英镑现金,但是没有人民币,想换点人民币给家人,正好B先生手头有人民币,但又需要英镑,于是他们在微信群做成了第一笔交易,两人因此成了朋友。
之后,A先生经常把英镑现金转到B先生的英国账户,要求B先生远在国内的家人,以对应的人民币数额,或以支付宝,或以微信方式,或以其它方式,在国内给人转账。当然A先生也会给B先生一笔酬金表示感谢。
直到有一天,身在英国的B先生突然被捕,才知道自己已经涉嫌洗钱而早被警察盯上。
庄先生说,一旦你在英国被定罪后,不管你持有什么样的签证,坐完牢之后,全部要被遣返,持有绿卡的也要被取消绿卡。持有英国护照者除外。
此外,庄先生还说,利用微信群换汇,本来就是违规的,你在英国给他英镑,他用国内账户转人民币,这种换汇方式,在人民币与英镑之间完全没有发生实质性交易,一旦数额达到一定程度,就算你能说明你的资金来源,你也涉嫌申报和避税等违法行为,有时又很容易陷入黑钱交易圈套。
在英国,超过1000英镑存汇款,按照规定,就需要说明资金来源。
所以,一定要管好自己的银行卡,轻易不要帮助别人转钱,以免陷入金融犯罪。
什么是洗钱?
洗钱指的是将非法所得,通过某种手段,让原先的非法收益合法化。
就像上述B先生那样,用自己的账户将A先生的现金放入他的账户,然后再通过B先生在中国的家人,把A先生手上的钱顺利转往国内,或者转到其他国家,这样,A先生来路不明的钱,就变得合法了,钱也就洗干净。
洗钱主要包括提供资金账户、协助转换财产形式、协助转移资金或汇往境外等。
这些钱都来自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收益。
例如,把国内的不法所得,通过某种隐蔽手段,拿去国外买房子,也是一种洗钱方式。
所以,小海狸再次提醒:不要轻易出借自己的银行卡!
文/Jason 编辑/爱美丽
文章参考腾讯、网易,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