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医疗再爆惊天丑闻!!当医院也成为感染艾滋病毒源头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寄希望于哪里?!

2017年02月09日 澳大利亚移民家园


今早,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出现在微博之上:



浙江省卫生委员会网站原文:

原文链接:http://www.zjwjw.gov.cn/art/2017/2/9/art_1202194_5503810.html


文章中称,因该院一位技术人员在某次技术操作中严重违反规程,该次操作涉及的治疗者可能存在感染艾滋病病毒风险。



然而实施情况真有如这样轻描淡写一般吗?


随后新京报微博公布了该事件的最新紧张,结果令人瞠目结舌

新京报最新微博中称:由于违规操作,已经导致5名无辜的患者感染上了艾滋病毒!


这一结果相信很多人都并不想看到……


然而

只过了不到1小时的时间,新京报的这条微博就遭到了删除处理


其它大号的相关报道和转发也惨遭“和谐”

引发了广大微博网友强烈的不满:


但更多网友,则是表达了对5位患者深深的同情:


更有部分网友表示细思极恐:


为什么要“一人一管一抛弃”?


众所周知,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而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种: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当人体输入了受到感染的血液,或是合用了受到污染的针头、针管或其它锐器,就很可能感染上艾滋病毒(其它各种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也同理)。


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安全注射”就成了院感(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最基本的一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安全注射(Injection Safety)是指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注射的废弃物不对他人造成危害的注射。


而要实现安全注射,“一人一针一管一用”(single use)是必不可少的。


▲截自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我国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第十三节第六十三条也明确规定:

二、 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根据浙江省卫生计生委的通报,正是由于医院技术人员违反了“一人一管一抛弃”的操作规程,在操作中重复使用吸管,才使得一名治疗者在医院外感染的艾滋病毒出现了交叉污染。


艾滋病其实离你很近!


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全国新诊断发现艾滋病感染者9.6万余人。20—29岁是感染人数最多的年龄段,占比达到24.5%。


截至2016年10月31日,我省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12094例,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8769例。


艾滋,离我们并不遥远!


省疾控中心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江西省自1994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截至今年10月31日,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12094例(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946例、艾滋病病人6148例),死亡3325例,现存活8769例。


2016年1-10月,江西省新报告艾滋病病例2047例,较去年同期增加10.4%。目前我省艾滋病疫情处于全国低流行水平,现存活数居全国第19位。


艾滋病一般有三种传播途径,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



从相对流行程度来讲,中国的艾滋病属于流行程度较低的国家,但从感染者的绝对人数看,中国仍是全球15个艾滋病感染者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母婴、静脉注射等艾滋病传播途径得到控制的同时,性途径的传播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尤其是同性传播:


同性传播占性传播的比例虽然小于异性传播,但同性传播的比例却在上升。特别是好基友间的艾滋病传播,已成疫情监测的难点。



截止2012年底全球艾滋病相关死亡下降了30%,青少年艾滋病相关死亡反而上升了50%。在中国,青少年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感染数也呈上升趋势。

----------------------------------------------------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快道:在2030年前结束艾滋病流行》的报告中,设置了“3个90”的主要“快道”目标:


如能采用并实现“快道”目标,到2030年将能避免2800万例新增艾滋病感染,以及2100万例同艾滋病有关的死亡。


我们应该做什么?


抵抗艾滋病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但面对强大的病魔,这份坚持任重而道远。


作为健康的我们,面对社会上的艾滋病患者,首先要有健全的艾滋病知识,然后摒弃歧视,让全社会“要爱不要艾”




最后,不管这件事会发展成什么样

小编都希望不幸感染的患者

能够积极面对此事,要坚强,要乐观

也希望周围的人们能够对艾滋病患者

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微笑

也希望无良医者能得到应有的惩罚


文章来源:新西兰移民家园,每日经济新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