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技术让今天的新西兰人叹服,修复道路要靠中国古人智慧结晶!

2017年08月29日 走进新西兰




无论是农业还是冶铁工业,不管是算盘、机械还是纸张、瓷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创造并留下了璀璨的成就。就像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到的那样,中国古代的文明过于辉煌,科技发展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地步。就连今天的新西兰,在建筑工程中还要仰仗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


新西兰的自然风光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每年吸引了数百万游客前来旅游度假。不过,这里的天气变化之频繁和剧烈,相信来过的小伙伴都深有体会,偶尔还会发生不大不小的地震,让人虚惊一场。



今年冬天新西兰就遭遇了恶劣天气侵袭,从3月开始直到最近,动不动就来场狂风暴雨,有时还要加上雷暴和冰雹,导致新西兰人民一会儿喝不上水,一会儿物价涨上天,一会儿家里又变成了游泳池。



南岛这个冬天尤其多灾多难,雨雪交加还有偶尔来凑热闹的地震,经常考验当地居民的神经。这不,东北部Blenheim地区就因为频繁的强降雨和地震引发了安全隐患,让当地政府和人民都忧心忡忡。


在Blenheim西边Onamalutu山谷中有一条沿河修建的道路Onamalutu Rd,在当地可以称得上是交通要道,不管是居民们进进出出,还是农场主和林业工人们工作来往,全都要通过这条路。但是,经过地震和暴雨洗礼之后,这条道路变成了危险地段,面向河流的那边出现了坍塌。



Marlborough Roads旅游经理Steve Murrin看着道路变成了这样很是担心:虽然现在看起来表面上还没什么大问题,但在大雨冲刷下,路边的河堤明显有了松动的迹象,垮塌也越来越严重,再这么继续下去滑坡的可能性很大,这会给居民和游客带来巨大的风险,必须立即抢修!


于是,修复道路河堤的工作就被交给了RST Environmental Solutions公司。这家工程公司总经理Robert Coulson接到任务后就开始和专家们调研商讨,寻找最有效的工程施工计划。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他发现了救命良药: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发明的水利技术!



在翻找过大量的文献和教科书后,Robert Coulso眼前一亮:中国有一种特有的护岸、堵口筑坝等用的水利工程技术——埽工,解决这条道路的问题正合适!要知道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埽工技术可是中国在水工技术上的一个创造,宋代黄河就有普遍使用,到了明清时发展得已经非常成熟。


所谓埽工技术就是把柳梢、苇、秸铺匀,分层压上碎石和土料捆束制成的河工建筑物或卷或捆,推卷结实,按照需求安放在河岸、堤坝和河口处,就能有效防止堤坝垮塌,增强河岸和口岸的稳固性。



对于Robert Coulso来说,找到了这个中国技术让他如获至宝,他和专家们一商量,就拍板定下了施工方案:中国古人在公元前28年就发明的这个技术也太牛了,我们正好拿来用用,把柳条和土石分层铺设,然后等柳枝发芽生长之后,就能把土石牢牢地固定住了,完全不用担心河堤垮塌会给道路带来危险。


他对中国古人发明的这个技术推崇备至:我们不是第一个从中国古代智慧结晶中受益的,之前很多国家都借鉴过这个水利技术,比如罗马人就大规模应用过,都获益匪浅,这可是中国发明给世界作出的重要贡献!



当然,这个技术在新西兰应用也要因地制宜有点变化,使用的柳枝就是一种混合灌木植物,长度在4米到5米之间,而且这种植物不会像柳树一样繁衍,完全不必担心日后会泛滥成灾影响生态环境。


目前,道路的修复工作正在紧张的进行中,而在9月中旬之前必须要完成施工,因为新西兰的春天马上就要到了,使用的灌木很快就会发芽生长,就不再适合用作工程之用了。



不止是使用中国技术加固道路河堤,马尔堡地区议会还申请了资源许可,要把影响Onamalutu大桥稳定性的Ohinemahuta河道进行一下改动,提议从Wairau河中挖出1000立方米的砂石用来加固受到侵蚀的河岸,这才能保证道路和交通的长期安全。


走进新西兰编制 转载请标明出处


太尴尬了,朋友圈请熟人代购的东西居然都是淘宝买的!

现在有一种方式,绝对不可能让这种事情再发生了!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