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坐在电脑前才突然格外清晰地意识到下一周就要走了。下一周,就是家国万里,就是远赴重洋。这么快,好像还没什么准备。但是想想从三年前第一次出国到现在所经历的波澜风雨,一次次十字路口的抉择和启程,似乎没有哪一次是在事先就可以告诉自己“准备好了”的。回望我来时所走的路,似乎同行者很多,但走向同一目的地的很少。留学不过是这大千世界里的一条路,我在这里走,你也在这里走,走向各自心中希冀的远方。但愿我踏出的足迹,能让你行走时少一分彷徨。
首战雅思:披荆斩棘,拨云见日
三年前,学校里有了给本科生公派出国交流的机会,条件除了GPA,还要有语言成绩。当我决定申请以后,面临的第一个选择就是参加哪个语言考试。以我当时所搜集到的信息,我认为就我所要去的目的地而言,两者不存在认可度的差异;就考试本身而言,不存在难度上的差异。我最终选择了雅思,因为我觉得我的时间紧迫,而雅思更容易上手。首先,雅思考试采用笔试,从听力开始,然后是阅读,最后是写作。这种考试形式和顺序和我自中学以来的英语考试基本一致,有着从输入到输出的激活过程,非常熟悉。其次,雅思的口语考试是真人一对一,面对的是考官聊天形式,无需在为适应专门的应试而花费过多的额外时间,所以最终选择了雅思。
选择确定以后,就是备考。首战雅思,我在网上看了很多备考经验,买了一堆备考书。全部翻过以后,发现真正有用的并不多。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剑桥雅思系列。上过考场就发现,雅思考试的确就是剑桥系列所展示的那个样子的。其他的备考资料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跟雅思考试官方多多少少有些联系的人或机构出的备考书,比如雅思官网上推荐的那些,以及前雅思考官出的书;另外就是国内语言培训界的各路神仙出的书。前一种我感觉难度太低,属于教程的性质更多;而后一种备考资料的主要内容来自对剑桥系列的研究总结和雅思机经。我在备考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还是剑桥系列,在自己总结归纳之余用培训机构出的备考书上的总结进行补充。
最终首战拿到7分,算是不错的成绩。那次考得不理想的单项是写作只有5.5。因为两周的备考时间确实太短,小作文没有训练到足够熟练的程度,考场上时间分配就出了问题。口语倒是拿到了7分。在口语的备考上,我的经验有两点。一是树立答案的结构化意识。讲白了就是口语回答要有意识地运用连接词来支撑起答案的结构,使得回答条理清晰、有内容,这样的讲话方式在日常沟通中也是更有效率的。其二就是在口语考试前尽量找人陪练,让自己提前进入状态。我记得我当时口语是下午考,中午的时候和一个口语不错的朋友一直在按照口语考试的程序反复模拟。这样的热身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最大限度地消除紧张情绪。
考完雅思就是复杂琐碎的出国手续,不过好在是公派交流的项目,得到学校老师的很多帮助,也算是按照程序按部就班地一直走了下来,虽然每一步都在时间上掐得极紧,但最后总算还是按时完成了。所以到后来第二次申请,即使面对更加复杂繁琐的任务,即使也是每一步都踩在截止期限上,我也不慌张。如果你在申请的过程中也和我一样面临多线作战、时间紧迫的情况,不用着急,一步一步来。披荆斩棘,必能拨云见日。
二次出国:厚积薄发,杀G屠鸭
我总是花很多的时间去做选择,然后留给自己去执行选择的时间总是很短。当决定出国攻读学位的时候,我面临的就是非常紧迫的时间限制。在别人已经开始投递文书的时候,我才刚报名了11月的GRE和12月的雅思。这个时候,GRE是必考的,不仅北美需要,许多欧洲院校也开始要求。至于这一次依然选择雅思,一是因为以前考过,必然有经验;二是我了解到北美绝大多数院校接受雅思成绩,个别不接受的我也不打算申请。所以从大概去年接近10月的时候,我开始了艰难的杀G屠鸭之旅。
杀G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单词。我拿来单词书,按照书上的方法画了一张时间表。但是在近乎一个月没睡好觉的情况下,每天能实际执行的只有预定任务的三分之一。即便如此,这段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集中力量背单词的日子也使我受益匪浅。
GRE我考了一个过得去的分数,一个月后的雅思不仅上了8分,阅读单项还拿了满分。这次杀G屠鸭的经历使我转变了英语学习中的一个观念,就是到底要不要背单词。以前我从不背单词。我认为通过反复背诵等方法,把一个英文单词的拼写、读音和它的中文解释在头脑中联系起来,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为虽然可能你在阅读或者听力的时候感觉能看懂、听懂了,但是实际上对于这个单词在不同语境的不同含义及微妙差别,你是一点都不知道的。你的所谓“看懂”、“听懂”只是在把该单词转化成汉语之后再进行了理解,所以当你试图写作的时候,你会发现根本不知道要表达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单词才合适。所以以前,我对待单词的态度是经常查(英文释义),但从不背,靠反复地理解来达到记忆的效果。
这种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单词量扩张的速度相对缓慢,因为要在日常阅读中遇到同一个词的时间间隔太长,没办法加深记忆,所以遇到GRE这种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充单词量的考试就几乎无效了。我尝试在理解一个词之后,把它的英文释义进行强化记忆。用书里的思路,就是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重复。这种做法的要点在于只背一次,然后定期反复地回想,想不起来就再去看。
当时那一个月里,我用这种方法背了一遍《再要你命3000》,还在手机上安装了Magoosh出的一个单词应用Vocabulary Builder。这个应用的使用方法和我背单词的思路完全一致,就是反复回忆单词的英文释义。我每天中午到食堂要一份小火锅,在等火锅的时候就拿出手机刷单词,刷完单词再吃饭。在我考完之后,我测了一下单词量,相比之前增加了两三千。再去读英文学术文献,明显发觉省力不少。所以有人说GRE单词是背完以后一辈子再也用不到的,我不赞成。那些单词都是学术英文阅读中频繁出现的,掌握下来很有价值。
此外,我也留意到,我的GRE考试中,靠纯粹单词记忆的部分得分并不突出,靠阅读理解能力得分的部分相对贡献不少。这一点在后面的雅思考试中也得到了验证。这一点,我想与我自上一次出国开始长期的学术英文文献阅读积累有关,它使得我能在有生词的情况下依然理解语段含义。在备考开始前,我刚精读了柏拉图的Phaedo。柏拉图现代英文译本的词汇并不复杂,但是要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则要反复思考推敲。解读文本所磨练出的理解能力、逻辑上的严格性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正是GRE所考察的,所以我在这里夹带私货地推荐一句:备考GRE的同学,可以读一读柏拉图著作的英文译本。
写在最后的话
回顾这几年我走过的路,就留学这件事而言,我想有这几点感受可以与大家分享:
一是尽量提前规划,但若是迟了也别害怕。提前规划的好处是,在同等条件下往往可以使你的收益最大化。提前准备标准化考试,可以在同等智商下考出更好的成绩;提前申请学校,可以在同等背景下投出更多的申请,有更大的几率去到更好的学校;提前规划出国事宜,可以在同等财力下买到更便宜的机票,签下更便宜的租金。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样错过了以上这诸种“提前”,也别害怕。打开印象笔记,列一个check list,完成一件勾掉一项,你总会在deadline前做完所有该做的事情。
二是尽量全面备考,但若顾及不了就多巩固弱项。比如语言考试,尽量听说读写全面准备。但如果时间太紧,就在写作和口语上多花时间。再比如GRE,背完单词剩下的时间可能就不多了,能看完数学指南再做真题自然很好,但若是没有时间,那就直接做真题。
三是尽量想清楚了再出发,但没想清楚也可以边走边想。留学只是这大千世界里的一条路,通向无数种可能的方向。选择留学,只是选择了一个巨大的可能性空间,而不是某个确定的目的地,换言之,就是选择了冒险。既然选择了冒险,那就没必要害怕,只管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