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印边界对峙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两个国家毫无疑问都做了军事上的准备,同时也发表了各种声明,除指责对方外,另一个目的就是争取国际舆论支持。虽然我们中国完全占理,可以说理直气壮,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在与印度争夺国际同情时,中国是不能指望胜过印度的。
作者:枫叶君
来源:精致小号(ID: toronto2016shanghai)
其实,一个国人很不愿意接受的事实是,平时被我们看扁的印度人,在国际上的人缘比中国要好得多,也就是说,如果两国间出了矛盾,世界上有头有脸的国家,说话有分量的国家,简言之,主要就是西方国家,几乎都无一例外地站在印度一边。即便他们不好直接站出来支持印度,也至少会保持沉默,或者模糊的态度。总之,在情感分上面,印度会完胜中国,无论中国多么占理,想在这方面压倒印度都是徒劳。
很多国人可能不服气,或者说不甚理解,阿三哥凭什么得到西方国家的青睐?因为在国人眼中,中国在方方面面都做得比印度好,甚至在与西方国家交往时,中国人也都尽可能把事情做周到,做圆滑,甚至很多时候委曲求全,目的就是让西方国家少给中国使点绊子,多给中国几句好话。但是,做到这一点很难。令人费解的是,中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都难得到的,印度轻而易举就可以攥在手掌心里,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阿三哥是如何做到的。
人种
在国际交往中,虽然国家和民族利益起着很大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种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像普通人之间的关系,有亲戚关系的总比没有亲戚关系的相对要亲密些。印度人看上去肤色黝黑,可实际上,从人种划分上看,印度人的祖先是雅利安人,是数千年前从欧洲迁徙到亚洲的,他们和欧洲人有着共同的祖先即印欧人,所以,印度人在人种上属于白人。而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蒙古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所以,虽然阿三哥看上去比较黑,但特征上更接近白人,而中国人和白人是不搭界的。人的感情在很大程度上与相貌相关联,相貌相近的更容易产生亲近感。简言之,西方人看印度人要比看中国人顺眼得多。
语言
印度虽然是个大杂烩,语言复杂,但由于历史原因,英语普及率高于中国。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上海滩的租界巡捕房人手不够时,总是从印度招些大胡子打工仔,因为从语言上说,印度人更容易和国际“接轨”,充当英国人的跟班,阿三的绰号也由此而来。不过,很多印度人的英语口音很重,有些重得让中国人很难听懂,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与西方人之间的交流。
有人可能会有疑惑,我们中国人中受过教育的人不也能说英语吗?不是也能与西方人交流吗?不错,中国人的英语普及程度虽不及印度,流畅程度也逊于印度,但是在发音上并不比印度人差,甚至要好过他们。但是有一点必须清楚,那就是语言除了用于沟通交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充当促进情感交流的媒介。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印度人不在一个层次上,中国人绝大多数把英语当工具使,只是为了能够交流,在使用英语时很清楚地把它视为外语。而印度人则不是这样,他们对英语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虽然英语也只是次于印地语的第二官方语言,但印度人使用英语时并没有文化上的隔膜。中国人对汉字语言的情感和崇敬,要远远超过印度人对自己文字语言的敬畏,所以也就不可能把英语当成多么亲近的东西对待。一个印度人可以用很浓重的口音夜读《简爱》,而中国人对英语最大的兴趣不过是背几本托福词汇,做几套雅思试题,不是为了留学就是为了移民,要不就是为了进外企找个饭碗,总之,一切都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印度人对英语的感情,西方人感觉得到,中国人对英语的实用态度,西方人也感觉得到。
文化
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都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但是两者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在文化上受宗教影响很小,而印度文化中处处都有宗教的痕迹,这种宗教传统甚至对中国都产生过直接影响,例如,佛教就是从印度传入中国,只不过现在的中国佛教早已本土化了,但渊源关系是明摆着的,历史上有玄奘天竺取经,就连中国学界中许多大名鼎鼎的学者,例如,季羡林、汤用彤、金克木等,也都是在印度宗教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专家。当然,中国也有很多庙宇,但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在近现代,那里早已成为中国人旅游观光的场所,远不如印度人对宗教那般虔诚,把诵经当饭吃。所以,以基督教为文化内核的西方国家,很难不对有同样嗜好的印度人产生好感,而这种好感则不可能转移到中国人身上。在西方国家看来,中国人最讲究实际,是彻底的实用主义者,尽管西方人自己是奉行丛林法则的“食肉动物”,但是要他们喜欢上中国人却是很难做到的。
民族性格
印度人是散漫的,其民族性格就像他们的食品,软塌塌的。他们对西方始终是仰视的,心悦诚服。这与中国人有很大不同,中国人虽然也有崇洋的心理,但骨子里还是很以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为骄傲,这使得中国人每到关键时候总是不愿臣服于西方人。所以,印度是地地道道的殖民地,而中国即使在最衰弱的时候也有自己的中央政府,在历史上最怂的时候也只是半殖民地。
不同的民族性格造成了中印两国在面对西方时的不同态度,导致了两国截然不同的战争史。印度是怎样沦落为大英帝国的一个海外分公司的?历史上拿得出手的也就是1757年莫卧儿帝国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之间的普拉西战役,但是印度人在兵力和装备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击败,孟加拉王公达乌拉被俘后被处死,印度逐渐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另外就是爆发于1857年,持续了一年的印度民族起义,最后也被英国人镇压下去。印度人后来是怎样独立的?也就是一个叫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的律师往地上一坐,不吃不喝,那意思就是,你要是继续压迫我,不让我独立,我就饿死你们家大门口。这就是被印度人捧上天的圣雄甘地,对印度人来说,也就这点尿性了。
反观中国就不一样了,晚清虽然国力衰败,但是在与西方国家出现不可化解的矛盾时,都选择了武力对抗,慈禧甚至一气对11国列强宣战,这种鲁莽让世界为之目瞪口呆。可以说,西方主要国家大大小小都与中国交过手,更不用说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以及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所以,在西方人眼里,印度像个面团,怎么捏弄都行,而中国则像块石头,不让你随意捏弄。这样一来,在好战的西方人心目中,印度是个“顺民”,而中国是个“刁民”,他们偏爱印度人也就一点不奇怪,因为没有人不喜欢“顺民”。
归属
从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讲,中国和印度完全不同,中国曾经是半殖民地国家,而印度是完全的英属殖民地,187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还正式加冕为印度皇帝,即使印度在1947年获得独立后,还继续以前殖民地的身份留在英联邦里,继续充当英国的小跟班。现在,印度比过去强大了,但心理影响还在,印度虽然地理上位于南亚次大陆,但在情感上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很近,在西方国家眼里,印度是伙伴,即便现在印度总想着在联合国入常,这也只是小兄弟强壮后的自然想法,西方国家并不认为是什么威胁。反观中国则不同,中国从来都是作为西方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后,几乎与所有西方强国都有过战场上的较量,这使得西方国家始终把中国视为对手。对他们来说,印度是圈内人,而中国则是圈外人,有时是对手,有时甚至是敌人。
政体
这是印度和中国在国家层面上最大的区别。虽然在中国人眼里,印度是个落后的社会形态,比如,依然存在与现代文明相违背的种姓制度、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文盲率较高等问题,可是印度人自己不这么看,他们很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称自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因为印度的代议制政体是继承了英国的衣钵,和西方国家的政府原则相一致的。而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后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冷战时期是西方的敌人,冷战结束后,虽然彼此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政体上的根本区别始终没有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在经贸领域可以与中国合作,但在文化心理上却始终与中国保持对立、疏远和排挤。
国际格局
如果说在过去西方国家就偏向印度的话,那么,当前中国坐二望一的特殊地位就更加重了这种偏向,因为就一般而言,任何竞争环境中,老二总是孤独的,没有人愿意做老二的朋友,环顾世界,美国的铁杆很多,而中国的铁杆只有一个,那就是印度的死对头巴基斯坦。这很好理解,跟着老大混是安全的,而跟这老二混有风险,一旦上位不成很容易被清算。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非常孤独,我们自己说朋友遍天下,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当然,大家都不傻,并不是看不到发展的趋势,所以,很多国家对中国都抱着这样的态度:我看好你哟!可是,你只是有个光明的前途,现在你还不是老大。所有国家对老二的态度永远是:等你当上老大了,我再来巴结你不迟。所以,西方国家就是从美国的角度考虑,也不会在中印矛盾中偏向中国。你跟着老大混,当然要考虑老大的感受。
综合以上,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当印度和中国发生矛盾时,西方国家的情感天平总是倾向于印度,而不是中国。
中国人在思维上有个误区,总觉得人们会对做得出色的人给以好感,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在很多时候,“羡慕嫉妒恨”中占比重更大的不是“羡慕”,而是“嫉妒”和“恨”,因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人种、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几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当中国的经济奇迹震惊世界后,得来的尊重、亲近和羡慕其实少得可怜,大部分是“嫉妒”和“恨”。中国与印度的对比就是这种情况,中国人会觉得,我们经济发展得比印度好,为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我们的城市建设比印度强,比印度城市漂亮干净几倍;我们的妇女社会地位比印度高;我们在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把印度远远甩在后面,等等,我们理应比印度获得更多的尊重。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以上固然是事实,但都不能改变西方国家在心理上与印度的亲近感,这就好比两个学生,即便好学生比差学生的分数高很多,差学生的爹妈还是会把好吃的塞到自己儿子手里。这种亲近感与成绩本身无关。在与西方的关系中,印度就充当了这样一个儿子的角色。所以,西方国家在情感上偏爱印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事实上,西方国家在中印之间的感情偏袒只是一个缩影而已,它发射出的巨大现实是,中国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孤立状态,中国经济的强大可以让中国获得一帮想跟着蹭油水的所谓朋友,但在深层心理层面,中国将依然缺少朋友,将继续处于老二的孤独之中。如果中国有朝一日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真正的头号强国,那么中国将会赢得一部分真朋友,但就西方国家而言,它们对中国存有的只是敬畏,而不是真正的情感和心理上的亲近。当前,中国和印度都处在迈向世界大国的征途中,美国当然要力保自己的老大位置,衰老的欧洲则已经落在后面,如果非要美国和欧洲在中印两国竞赛中作拉拉队,为其中一个加油助威的话,它们都将无一例外地选择印度。这就是中国所面临的现实。
做老二是孤独的,做中国这样的老二就更加孤独。因此,在中印边界对峙中,中国可以力争国际舆论的理解和同情,但是不应期望过高,更主要的是要在进行外交努力的同时,做好必要时进行军事斗争的准备。德国一位中国问题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当然希望获得盟友,但是,从根本上讲,13亿中国人民才是中国最可靠、最鉴定的盟友,而这种支持是任何外部力量所无法破坏和瓦解的。
作者:枫叶君,前新华社资深记者,现定居加拿大。
原创文章来源:精致小号(ID:toronto2016shanghai),枫叶君长篇小说《移民》在精致小号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