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社会潮流,分享澳洲和中国的时尚生活;洞察新闻热点,解析国内和国际的社会问题。点击上方“小蓝字”,免费接收来自众多资深人士的原创文章。
来源:晏凌羊 (ID: qiushan08)
(一)
小时候,听大人们讲起慈禧太后,总是会联想到“恶毒”“狠辣”“心肠坏”“祸国殃民”等词。
那时候,我看过一部电视剧(具体名字记不大清了),说的是慈禧太后把跟她争宠的丽妃剁去了四肢,装进了酒缸里。
这个情节吓得我半死,我第一次隐隐明白了“蛇蝎心肠的女人”的含义。
再后来,我们知道,这个酷刑叫做“人彘”,而那个被做成“人彘”的女人,是刘邦的宠妃戚夫人。
发明“人彘”这个酷刑的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原配夫人吕后。
于是,我产生一个疑问:慈禧把咸丰皇帝的宠妃丽妃做成了“人彘”吗?这事儿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我怀着好奇心,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发现丽妃被做成“人彘”的说法,出自电影《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
两部电影的历史顾问是清史专家朱家溍,据说当时拍摄电影时,慈禧把丽妃折磨死等情节把朱老先生几次气得不愿意当顾问了。
(二)
在讲丽妃之前,我们先来讲讲慈安。
影视剧中,关于慈安的死,编剧们都喜欢这么编排:慈禧跟人私通,被慈安撞破。慈安想废掉慈禧。慈禧很慌张,花言巧语骗得了咸丰皇帝留给慈安的用来约束她的秘旨,并选择了先下手为强,毒死了慈安。
长久以来,影视剧中的慈安,似乎永远是一个可有可无、老实无用的窝囊太后,可事实真是如此么?
众所周知,咸丰皇帝死后,清宫出现了东太后和西太后。
慈禧为西太后,慈安为东太后,她们俩是咸丰的正室与侧室的关系。慈安是皇后,慈禧是太子的母亲,她们俩都被尊为皇太后。
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从小受过良好教育。
她进宫那年才16岁,进宫后四个多月的时间里,迅速登上皇后宝座。晋升速度之快,堪称“坐火箭”,在清代历史上绝无仅有。
如果咸丰皇帝不是爱她爱到骨头里,断然不会让她享受这样的殊荣。
被册封为皇后时,慈安年仅16岁。
16岁的时候我们在干嘛?可能在读高中,偷看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的少年,可能会讲女同学的坏话,可能遇上点事就手足无措。
而慈安呢?呆在多情好色的咸丰皇帝身边,凭借自己超凡的人品和管理能力,成功地处理与妃嫔的关系,有效地维护和皇帝的夫妻感情。
咸丰皇帝喜怒无常,有时免不了拿宫里人出气,但慈安每次都出面调停,化解妃嫔、太监、宫女的怨气。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皇帝眼见大好河山惨遭涂炭,自己又不能力挽狂澜,无奈之下写下“且乐道人”四个字,并让人悬挂在寝殿内。
“且乐道人”大有自暴自弃、消极避世之意,大臣们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劝说。是慈安站出来,苦口婆心劝说咸丰皇帝振作,并命人把字幅取了下来。
咸丰皇帝城府特别深,不容易相信人,但对慈安却一直很信任。在弥留之际,咸丰皇帝把慈安召到身边,传授密旨一道,并交给慈安一枚御赏印。
八位顾命大臣发布的任何政令,都要盖上慈安手里的御赏印才能有效。
由此可见,在咸丰皇帝心里,慈安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而慈安,能在16岁就能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绝不可能只是一个“傻白甜”。
咸丰皇帝驾崩后,慈安这个没多少政治野心的人被推到了台前幕后。
年幼的同治皇帝即位后,慈安和慈禧开始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政治生涯。
慈安贤明宽厚,慈禧机智敏锐,两个人配合还算默契。
按照清朝的规矩,如果妃嫔的儿子被选为太子,就必须过继给皇后,让皇后来抚养。《甄嬛传》中,乾隆皇帝弘历就是甄嬛抚养的。
照这个规矩,年幼的同治帝应该由慈安来抚养照顾,但慈安从大局考虑,选择了“破坏”规矩,让慈禧和自己同居一处,共同抚养6岁的同治皇帝。
慈安的这一招棋,其实走得特别险。同治和慈禧是母子关系,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导致母子连手把她架空甚至扳倒的事情发生。
可慈安的考虑却是:先帝驾崩,现在是非常时期。如果两个寡妇不幸被奸人离间导致不和以及内耗,国家大事就耽误了。两个太后朝夕相处,可以避免很多谗言。
两宫太后同心同德,很快稳定了政局。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优秀汉臣就是这时候启用的,同治年间一度出现了“中兴之象”。
慈禧的权力欲比较旺盛,而慈安对权力不是很感兴趣,日常事务她就放手给慈禧去处理,但遇到大事时,还是慈安说了算。
很多时候,慈安提的很多意见和建议,一针见血,很有运筹帷幄之能。
慈禧也懂得尊卑有别,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绝不敢擅自主张。
据史料记载,诛杀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赐死骄奢贪淫的胜保,赏给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爵位,都出自慈安的意思。
(三)
若说慈禧和慈安没有矛盾,估计连猪都不信。
史载两个人至少在两件事情上有过矛盾。第一件便是慈安太后向丁宝桢下令,杀掉胡作非为的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
安德海死后,朝野上下无不拍手称快,对慈安的决断力深表佩服。
小事“睁只眼闭只眼”,原则问题绝不退让,这就是慈安。
慈安、恭亲王、丁宝桢的这一举动,使慈禧丧失了心腹,又大丢颜面、有苦难言,由此心生嫉恨确属正常。
在同治帝在选后的问题上,慈安与慈禧的意见不一致,而同治皇帝喜欢的,是慈安选定的人选。
有传言说,慈禧太后气得要命,无法原谅自己的亲生儿子居然更听慈安的话。
慈禧将这一切痛苦转嫁到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身上。
同治帝命短,他死了以后,阿鲁特氏只得到了一个“嘉顺皇后”的封号,她曾吞金、绝食求死,后又被救回。
在同治死后七十多天,阿鲁特氏也死了,年仅22岁。有人说是慈禧害死她的,但历史迷雾重重,这段故事没法定案。
同治死后,慈禧继续以太后地位执政,立自己妹妹之子、同治的堂弟载湉为帝(光绪帝)。
从光绪的继位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慈禧已经全面掌权,对慈禧再构不成什么威胁。所以,传言慈禧逼死或毒死慈安的说法,其实是缺少说服力的。
后人根据史料记载,认为慈安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脑溢血),并不是他杀。而且,慈安本人一直有心血管病史,28岁,34岁,45岁时都发过病,只不过45岁这次发病没有再醒来。
慈安暴死的那年是1881年,慈禧正生了一场持续很长一段时日的大病。
这场大病,有人说是正常生病,有人说是“小产”,而让她怀孕的人是荣禄(这是受过西式教育、思想开明且深受慈禧太后喜欢的德龄公主的猜测)。
当“太后暴死”这个消息刚传出,清廷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那些官员们还以为死的人是慈禧。
有野史说,慈禧太后在慈安的陵墓前根本不下跪,是大臣以死相求才肯下跪的。也有野史说慈禧太后对慈安恨之入骨,给慈安造棺材时故意造得很小。
实际上,这都是以讹传讹。
慈安死后,慈禧并没有遮遮掩掩,而是大大方方地命所有在京的王公大臣都来瞻仰遗容,并且厚葬了她。
慈安的死,早已成了“罗生门”,没有人知道真相是什么。所谓的史料,也是当权者从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去杜撰的,也有可能。
我们只知道,慈安的猝死确实让慈禧从此大权独揽,掌权了近半个世纪。从这个角度来说,慈禧太后不被怀疑都难。
(四)
如果说慈禧害死了慈安,还说得过去,但若是说她对丽妃的手段极其残忍,就真的纯属无稽之谈了。
丽妃与慈禧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丽妃,他他拉氏,比咸丰帝小6岁,比慈禧小2岁。
咸丰元年,她跟慈禧同一年被选入宫。咸丰二年,又与慈禧同时被送入圆明园,并在同一天被封为贵人,他他拉氏为“丽贵人”,慈禧为“兰贵人”。
咸丰四年,丽贵人被封为“丽嫔”,比慈禧被封为“懿嫔”晚了一年。
在职场上,这样的两个人应该算是暗中较量的竞争对手了。如果放在宫斗戏里,估计又要好一阵恶斗。
接下来,“丽嫔”怀孕了,你以为慈禧会给她下堕胎药?
并没有。
咸丰五年,丽嫔生下了皇长女,成为了第一个为咸丰帝生儿育女的女人。咸丰帝初为人父格外高兴,没过多久,便晋封丽嫔为“丽妃”,这次比慈禧被封为“懿妃”早了一年。
后来,慈禧生下了皇子,被封为“贵妃”,在位份上才超越了丽妃。
咸丰帝死后,同治帝即位,慈禧母以子贵,成为皇太后。
按照宫斗剧的发展套路,丽妃必然要被整死,可实际情况不然。
同治帝一继位,慈禧便以同治帝的名义,晋封丽妃为“丽皇贵妃”,一次就升了两级。
同治十三年,慈禧又晋封她为“丽皇贵太妃”。
丽妃体弱多病、药不离身,所以慈禧对她当然不像影视剧中那样百般嫉妒,相反对其倍加爱护,是关爱有加。
丽妃54岁时去世,她死后第三天,光绪帝亲自到金棺前奠酒、行礼。随后,她被葬于妃园寝中最尊贵的位置。
丽妃所生的皇女,是咸丰帝唯一的女儿。按照宫斗戏的套路,这个女儿定然会被掌权的太后各种折磨,或者下嫁给一个无敌大渣男,受尽折磨。
可实际上呢?
按清朝的制度,只有皇后生的女儿才能封为“固伦公主”,嫔妃生的女儿只能封为“和硕公主”,但丽妃生的女儿被封为“荣安固伦公主”,许配给了“高富帅”世袭一等雄勇公散秩大臣符珍。
可惜这个公主命比较短。同治死后没多久她也因病去世了,年仅20岁。
如果让阴谋论者来写这段历史,估计又会把她的死跟慈禧扯上关系了。
如果慈禧太后是个阴谋家,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对于那些对她地位构不成威胁的皇室成员,她还是愿意施以善意的。
从慈禧生下儿子开始,丽妃就不是她的对手。她有她自己的政治智慧,在一些没必要的地方,不轻易给自己树敌。
丽妃在咸丰帝死后,地位不断得到晋升,死后得到优待,女儿也被破例封为“固伦公主”。这应该足以说明,丽妃与慈禧的关系并不差,根本不至于被做成“人彘”,虽然这两个人看起来很像情敌。
(五)
慈禧最受人诟病的,是她和光绪的关系。
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后几个月就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
历史的蹊跷之处在于,年仅37岁的光绪皇帝去世后两天,慈禧太后也死了。人们只相信一种说法:是慈禧毒死了光绪帝。
还有人说,一百年后的后人通过化验光绪的遗体,发现他死于砒霜。
2008年,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连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等四家单位共同宣布:他们历时数年,对光绪帝遗骨、头发、下葬的衣物进行检测,发现其中附着有高含量砒霜。
由此,他们认定光绪死于急性砷中毒,应为他杀。
最大的嫌疑人便是慈禧。
光绪帝发病之前一段时间,73岁老太太慈禧皇太后患痢疾也好长一段时间了。皇太后得知儿皇帝“大行”后,不禁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遂致死亡。
这个解释来自清代官方文件,以及得以亲见慈禧太后、光绪帝逝世情形的那些大臣、御医的记录。
不过,中国人最习惯最愿意接受的,还是这样的阴谋论:如果不提前把这个并非亲生的、曾经想把自己置于死地的儿子处决掉,慈禧太后死得不安心,担心自己不被厚葬。
光绪是慈禧的亲侄儿,又是慈禧亲妹妹的儿子即亲外甥,这样亲上加亲的关系再加上十六年的抚育之恩,慈禧真的忍心如此迫害他么?
这还得提一下“戊戌变法”。
光绪对慈禧一直有感念之恩,因为他的一切都是慈禧给的。慈禧虽然跟光绪有芥蒂,但在“戊戌变法”之前,两个人并没有太大的矛盾。
慈禧甚至曾经动过彻底远离政治中心的心,是大臣和光绪恳求,她才确定在皇帝亲政之后再训政几年。
训政期间,慈禧太后参与了甲午战争的决策过程,但是,不论战前或战中,还是善后,慈禧太后都没有大包大揽一言九鼎,而是尽量让光绪帝作主。
当然,这样的训政后来看来并不明智,因为朝臣就此分为了“帝党”和“后党”。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感情出现问题在戊戌变法后。
康有为策动“围园弑后”,试图以暴力消解旧势力。
一个臣子居然想杀死太后?!
简直无法无天了!
慈禧这次彻底动怒,失去了理智,接下来,菜市口人头落地。
我们学过历史的,仔细对比下慈禧后来颁布的新政,不难发现:慈禧并不反对变法本身。她颁布的新政,与“戊戌变法”提出来的新政有大量雷同之处。
她之所以震怒并且心狠手辣处决变法者,是因为变法威胁到了她的生存、她的权力。她可以“以国为家”,可以变法图强,但这个底线是万万碰不得的。
现在的史料充分表明,康有为的“杀后”计划与光绪帝毫无关系,但在当年光绪帝无论如何都很难澄清。
戊戌变法后,原本准备退休的慈禧返朝整治朝政,也就在这个时候与光绪的关系发生了崩裂。
八国联军侵华时,珍妃到底是不是慈禧下令推进水井里溺死的,最后光绪帝是不是慈禧毒死的,也就成为了悬案。
(六)
反观慈禧一生,我觉得这人挺强悍也挺命苦的。
慈禧少年丧父,作为家中长女早早承担家庭重任。
她26岁丧夫,突然守寡;40岁丧子,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据说同治帝实际上死于花柳病,而不是正史说的“天花”)。
强悍的慈禧并未心灰意冷,而是走进了驾驶船舱,将大清这条在风雨中飘摇的船开往前方。
慈禧是不是一个阴谋家我们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她是一个十分精明干练的政治家。
咸丰在世时,是一个不争气的风流皇帝。他恋女色,吃春药,饮鹿血,嗜醇酒,喜观剧,吸鸦片,整天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
慈禧以年轻时艳丽的外貌、机敏的性格、端腴的书法、恰当的进言和惟一的皇子作为筹码,一步步得宠,开始帮咸丰批阅奏章,并参加国家重大政治决策。
咸丰死后,26岁的慈禧泰然自若地联合慈安、恭亲王、醇亲王干掉了辅政八大臣,将权力牢牢掌握在了皇族手中。
“辛酉政变”过后,群臣与八大臣来往的信件,被她当众一火焚之,一下就安稳了人心。
后来的“戊戌政变”,她也只杀了“六君子”,没有兴大狱、广株连。
由此看来,慈禧并不是没有格局的人。
她掌权后,带头杀了她的心腹太监安德海的大臣丁宝桢,并未因此而丢官。
这位以“严刚有威”、清正廉明著称的丁宝桢此后虽不是官运亨通,却也屡有升迁,颇受重视。
光绪二年九月,57岁的丁宝桢受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接见,授头品顶戴、升四川总督,慈禧似乎完全忘记了她的心腹太监“小安子”是怎么死的,还特地为这个处死自己心腹的人才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
袁世凯的本事、格局堪比曹操,但都听命于慈禧,可见她的政治手腕和用人能力。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慈禧斗胆运用汉人,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官员,平定了太平天国,使很多有才干的汉人进入封疆大臣的行列。
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是持褒扬态度的,但我个人觉得这场运动对整个社会的破坏性远远大于建设性。假如没有慈禧铁腕镇压,民众可能更会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慈禧签订过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犯过很多过错,但她所做的不外是两点:一是将权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二是如何维持清政府不倒。
在晚清那个内忧外患交加的时代,治国难度可能要远大于武则天时代,但慈禧凭着她的手腕使大清这辆老牛破车没有散架,没有使中国出现地方割据或者被列强吞没,成为真正的殖民地,也算是挺了不起了。
在宫中,慈禧处死过宫女、宦官甚至可能包括珍妃,但决不像某些影视剧中刻画的那样动辄发怒杀人。
我看过的德龄公主写的书,她笔下的慈禧太后对周围的人反而是比较宽厚的,不轻易杀人、树敌。
慈禧的另一开明之举便是准许满汉通婚,禁止妇女缠足,虽然没有得到贯彻实行。
我倒宁愿认为,慈禧是一个矛盾的人。
她有狠辣凶恶的一面,但也有宽仁精明的另一面。
慈禧的恶,我们在教科书上已经学过太多。
有很多人说她是个历史罪人,但中国近代的丧权辱国,是几百年间闭关锁国积贫积弱的成果,确实不能全怪罪到一个老太太头上。
慈禧并不是一个老巫婆式的人物,不是“封建”“愚昧”“蠢恶”的代名词,后人对她的评价应该更客观一些的。
作者简介:晏凌羊,80后,出生于云南丽江,现居广州。著有情感畅销书《那些让你痛苦的,终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来》 微信公众号:qiushan08
点击下面,阅读更多好文章👇
END
微信ID:chaoxi-sys
长按二维码添加关注
知晓澳洲和中国的时尚生活
洞悉国内和国际的社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