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力对人的一生都十分重要。
学生时代,成绩的一部分就来自对思考能力的考核。到了走上社会进入工作中,没有思考能力,遇事没有自己的看法,也很难在工作和事业中做出成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对各种事情做出判断,小到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大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些都需要思考力的帮助。毫不夸张地说,不会自己思考就缺少了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只能按照别人的思考行事,就将变成别人的思想的奴隶。
思考力就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思考的能力。但是“思考”(thinking)又是什么呢?和“民主”、“幸福”等很多耳熟能详的词语一样,看似简单,若想给出个定义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您有兴趣,可以自己试试给“思考”做个定义,一定是个挺有趣的体验。
我自己曾试验过,想出的定义总觉得不够全面,因为思考的范围实在太过广泛。我也查询过很多资料,有国内的有国外的,就目前我所看到的来说,最喜欢新西兰教育部教学大纲里对“思考”的定义。
“思考是信息、经验和思想的产生、质疑和认知的过程。这些过程可以被应用在理解某事,做出决定,指导行动或构建知识。”
关于思考力,教育大纲中提到,“好奇心是这个能力的核心。具有思考力的学生主动搜集,使用并产生知识。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直觉,提出问题,对假设和观点进行质疑。”
好奇心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原动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说过,“I have no special talent. I am onlypassionately curious.”“我没有特殊才能。我只是极度好奇。”[1]
看到爱因斯坦这样说,我的好奇心也被激发,想看看新西兰和我们国内教育的重点是什么。
新西兰的教育部网站中说到,教育部的愿景是要让每一个新西兰人有强烈的国家和文化的认知感,激励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做更多事情,有机会、有选择来成为自己的最好,成为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并在世界范围内,是高效有价值和具有竞争力的。
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培养人的思考力,新西兰的教育对学生思考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让我十分感慨。在新西兰教育部为小学和中学制定的完整教育体系中,明确了要对学生培养五种能力。“思考力”被放在第一位的重要位置,其余四个分别是“与他人共处”,“使用语言符号”,“自我管理”和“参与和贡献”。
关于国内的教育,我找到了一份教育部的指导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2],文件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我国目前的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整体来说对德育的培养是最重视的,以下文字引用自第二章,第四节。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原文共394字)。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99字)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部分原文共260字)
回想我这几年看到的新西兰教育,发现他们确实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对学生思考力培养的重视。
数学课一般是被认为培养逻辑推理最好的课程。而我们国内学生的数学成绩也说明了这一点。来新西兰的国内学生,和本地的学生相比,数学成绩普遍好出一大截,“中国学生数学好”这已经是国际上的共识。新西兰的数学课程的难度起步较晚。尤其是低年级的数学课内容,让很多来微留学的国内学生和家长取笑,因为太过简单。但是就我女儿现在高中的数学课来说,有点后起直追的意思。她在高一的数学课程已经开始学习微积分和导数了。
但是我觉得新西兰课程的一个特点,是用所有课程来全面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比如,体育课,我以前认为,体育课不就是锻炼一下体能吗?跑步要够快,投掷要够远,体能能达标就行了。可是女儿学校的体育课设计得让我们大开眼界– 体育课竟然也可以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机会。
记得女儿来新西兰第一学期的体育课,内容单一,就是跑步。可是考核的要求不仅是跑得更快,体能更强,还有思考。学生要设定目标和训练策略,并且详细记录整个学期的训练记录,包括速度和心率。在学期末的考评表中,学生要通过自我评估及思考,书面回答下面的问题,作为考评成绩的重要部分:
在跑步过程中你身体上的、情绪上和社交上都分别有什么样的感觉?
什么因素会影响你的成绩?
你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了吗?
你如何确定你已经完成目标?
你先前设定的策略里,哪些帮助你实现了目标?哪些没有帮助你实现目标?为什么它们没有帮上忙?
如果下次再做,你会有什么改变能够让你更容易实现目标?
回答这些问题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也是对思考力的锻炼。
更让我叫好的是新西兰的学校里人文类课程对孩子思考力的培养。
历史课的学习比较容易落入死记硬背的境地,以前曾听说在学生文理科分班的时候,选不选文科要看“背功”好坏。高考就是指挥棒,来看一道2017年北京文综的高考题。
23.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认为,争取权利的最佳方式不是对罪恶的消极不抵抗,而是对罪恶的积极非暴力抵抗。下列历史人物与他有类似主张的是。
A 华盛顿 B孙中山 C凯末尔 D甘地
这是关于黑人人权运动的题目。对于这个历史事件,女儿在10年级的时候,学过这个内容。而学习的目的是展示出对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中人物的不同视角的理解。过程是,学生在当时的两大对立阵营中的的人物中各选一位,然后模拟他们分别的情形和视角,写日记或演讲稿。(参考阅读【两个女生的日记】)
通过这样的学习,深入地了解某个历史事件中,某一阵营的人们在他们自己的角度来说都觉得自己是对的,教会学生不要非黑即白地看历史。这是多么高级的对思考力的锻炼啊!也是我觉得国内教育目前所欠缺的部分。
新西兰学校所使用的探究法教学,也是对思考力很好的锻炼。探究法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也是探究法的核心,因为它引导之后所有的努力。找到问题有时候比真正去研究还要费力气。但是要能够问出问题也是需要培养的。
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了提问的空间,比如有一次人文课,研究地球上的能源。老师先来在教室问同学,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先让学生来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学生们想出了一些问题,比如“矿物质能源有哪些?”,“渔场的作用是什么?”“能源还有多久就用光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作为探究所要研究的事物的开始。
面对某个未知的事物时能够提出问题,是对其进行探究的第一步。当我们问不出“问题” (question)的时候,也就出了“问题”(problem)了。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我们的文化中不提倡提问,多半是因为把这两个词语的中文翻译成一样了。如果你不想出“问题”,你就别问“问题”!
允许自由提问的环境对于培养思考力是很有好处的。在家庭生活中给孩子创造这样的环境,鼓励孩子提问(哪怕是那些我们很难回答的问题),也是父母帮助孩子培养思考力的一种努力。
[1] https://www.brainyquote.com/quotes/quotes/a/alberteins174001.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