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中国能成才,来了新西兰就是放养?别开玩笑了

2017年08月31日 新西兰移民家园


不少父母跟我说,让孩子在中国读几年书再出来吧,让他接受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世界排名第一。

这类父母一心认为在中国教育下,孩子能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然后出国了又能让孩子开阔眼界。

亲们,别忘了。

所有的成长都不是一日之功,成长是慢慢生长的过程,被剪掉翅膀的鸟儿很难再生出羽翼。

人的大脑是需要不断开发的,如果将大部分的精力用于背诵、抄写和算术,你的眼界就必然是狭隘的,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判断和思考。

然而,视野的拓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判断力和思考力也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与生俱来的,同样需要后天的培养。


应(硬)试教育能让你的孩子成才?

中国的教育说白了就是处于底层教育的阶段,即所谓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最大的功能就是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

希望工程中著名的大眼睛

社会底层接受的教育,其教育目的是什么?

就是让孩子够着一个饭碗,说白了,把孩子变成一个有用的社会工具。

应试教育不是在培养一个人才,更像是在打造一个工具。

在校的时候是考试工具,从小升初到初升高再到高考,所以才有了学而思、毛坦厂中学这类学校生存的空间,说它是中国应试教育工厂并不为过。

安徽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

学而思的名师邓杨认为,目前,考试仍然是中国社会阶层上升的通道,在这种情况下,人才选拔标准并不是学而思制定的,学而思只能说是顺应了时势。

中国的孩子即便上了大学、考了研,也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就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养活自己,所以大部分人在社会上仅仅是一个技能工具。

底层的教育,最好的也只能是这样了,在中国,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标、教育的使命也就是这样了,将孩子培养为有用的社会工具。

工具不需要有高素质,对其最高的要求是听话、听教、服从安排,所以在中国的公立学校没有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等于放养?

素质教育是什么教育呢?新西兰公立学校里施行的就是素质教育。

新西兰公立学校要求学生掌握的能力包括:

科学、生物学、计算机等七门核心课程;

体育特长在整个教育体系内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基本每所学校都设置游泳课、足球课和橄榄球课;

学生在宽松、自主、无压力、有指导环境下的学习

学生一项重要学习任务就是阅读,并且有非常系统的阅读理解训练,学生每天有一半的时间用于阅读和写作,教育专家认为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

学生的另外一个必修训练是演讲,低年级的时候只是描述性的演讲,到高年级就对某些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真正要做好演讲,孩子须从图书馆借阅书籍,从网上查找资料,综合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长文,再进行删减,然后在家不断练习,如何控制演讲时间,如何吸引听众注意;

学校还会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比如绘画、手工制作、园艺等;

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掌握更多的才艺,比如唱歌、跳舞、乐器等。

学生在进行橄榄球比赛

这些学习的过程,都是对孩子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

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探索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唯独没有应试能力,因为在新西兰,学生甚至不需要高考。

新西兰公立学校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实践性,大部分依靠自学,老师只会告诉学生这一课的学习目的,给你提出一个开放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找寻答案,答案也是开放的,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每一个答案都与每一个答题者的知识储备、阅历、经验,乃至三观,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校和社会期待孩子有强健的体魄,独立的意志,相比于考试成绩的高低,人们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是否快乐,以达到保存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建立持续的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

说到三观,我认为这才是我将叮叮带到新西兰的最大收获。

比如叮叮小学的校训:安全,友善,积极,尊重,叮叮已经对此形成习惯,并且有自己的理解。

有一次我们自驾出游时,需要通过一座单向桥。

所谓单向桥,就是只有一条车道的桥梁,每次只能由一侧单向通过,而另一侧的车辆必须等待这边的车通过之后才能进入,这种单向桥在新西兰是非常普遍的。

桥的其中一端会有优先通行的标志,代表的意思是如果两侧同时有车辆准备进入通道,该侧车辆可以优先通行。

我们在通过这条单向桥时,就遇到了两端都有车辆需要通过的情况。

虽然有优先通行权,叮爸也把车速降了下来。

对方也发现我们的车子在减速,于是闪了两次大灯示意我们先行通过。

在车子开过单向桥之后,叮爸和对面司机相互挥手致意。

叮叮问,爸爸为什么你跟叔叔打招呼呀?

叮爸说,因为我们在路上有时候会互相谦让,这样大家都会更方便通过呀。

叮叮大声的说:我明白了,这是Kind(友善)!

叮叮人生中第一张奖状:Being a kind and friendly class member(善良和友爱的孩子)。

其实这种习惯,是新西兰人普遍从小就会注重培养的,对于他们大部分人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反应的做法。

在他们心目中,这种教育比书本上的知识或者考试分数重要得多。

如果你体会不到这种习惯培养的重要性,那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在中国有这种单向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90英里海滩,车陷沙滩,我们得到当地居民的帮助,在新西兰,只要你在有人烟的地方碰到问题一定会有人提供帮助。

在素质教育中,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需要有相应的社会氛围,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教育就是生长,所以教育也是生活,而成长受到生活环境不可估量的影响。

如果说,家是作为孩子成长的最初单元,紧接着,孩子会走出家门,走进学校和社会。

正所谓什么样的土壤造就什么样的人,家、学校、社会,对于孩子的成长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新西兰,你会感受到良性社会是一种怎么样的状态,这里的善举因果相承、互相传递,而人和人之间的善意是互相影响、互相激励、互相反馈的。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孩子不只是得到基于血缘关系的爱,他的成长甚至还能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友好,这种环境使得孩子感到放松、安全。

这样的成长氛围能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印记,让他获得爱和归属感,获得最大的尊重,让他更勇于实现自我。

塑造积极的三观,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在社会上成就自我,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叫中产阶级的教育,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素质教育。


拨开精英教育的迷雾

但是,倘若你不甘于让孩子等待社会的挑选呢?

精英教育的核心使命不是让孩子变得更好令其在竞争中更容易被挑选,而是培养孩子成为挑选别人的人。

那么,孩子来到新西兰就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新西兰,能达到的预期就仅仅是让孩子摆脱中国应试教育的厄运。

你的孩子当然还可以选择接受最顶层的精英教育,精英教育说白了对学校的依赖就非常小了,学校就是提供一个基本的环境,最终起作用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观念、社会阶层和财富地位。

真正顶级精英教育核心只有一条,就是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

在私立学校里、在家庭教育中,传递给孩子观念是:你是你的船的主人,开快开慢你自己决定,我们要教你的就是:学会怎样决策你的快慢。

在这种体系下,孩子自幼需要学习的除了表面上的各种高大上课程之外,对于决策能力的培养更是会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中。

小到一次活动的组织、策划和执行,大到对于重大事件,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正在发生的事件,孩子都会需要有自己观点、判断及推演。

比如,相对于了解历史事件,老师甚至会要求学生假定自己代入其中的一个角色,并根据角色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思考,以及模拟这个角色的行为来改变事件的发展,进而思考这种改变会对历史进程有何种影响。

像历史上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凯撒内战等,都经常被作为这种案例。

而相应的,在家庭教育中,对于家庭生活中的事件,比如旅行计划、财务安排、大型投资等,也会将其纳入孩子的教育中,将计划的部分或者整体交由孩子负责,并对他们所负责事项的结果给予相应的回应。

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养成,在将来的人生中,这样的人会非常自然的表现出相应的领导力、说服力、判断力和执行力,并在一个群体中处在领导者的地位。

这种教育的核心使命,是要让孩子学会怎样改变世界,他们不仅仅需要实现自我,他们还需要帮助他人实现自我,或者为他人创造实现自我的平台,这才是顶级精英的教育。




来源:新西兰月野兔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