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澳洲Mirror
最近,澳洲各大城市,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的街头或者地下停车场甚至在家里,悄然兴起这样一股“暗势力”:一群人围在一起,拿着手机,相互扫一扫,然后各自拿着东西走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食物共享”,是澳洲华人圈里兴起的一股潮流。 这股潮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团购”,意思是一个人从工厂批量购买商品,或者从别处进口商品,然后再分别卖给其他人;另一种是“家庭厨房”,在家里做食物,再卖给其他人。 这种通过微信朋友圈组团行销的购物模式,近两年来在澳洲华人圈里迅速风行。微信下单,送货上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对于华人来说,这种事情见怪不怪,但是歪果仁就觉得非常神秘了。 这为很多滞销商品找到了新的生机,为了一探究竟,一位卧底记者亲自加入了一个微信群“水果海鲜团购”,群里一共有140多个人。 微信群群主每周都会更新信息,涉及30多种澳洲本地食物,例如海鲜、饺子、干果、甜点、奶粉等等。群里的成员只要在群里说出自己想定的商品,群主就会接单,然后通过自己渠道把商品给会员送过去,收取现金,不收税。 群主表示,农场和工厂有某种联系,所以能够低价买到商品。“比如说,卖的饺子就是那些专供给餐馆的饺子。质量没有问题,如果出什么事,直接给我打电话。” 这些饺子是塑料袋子装起来的,成分、生产日期等信息不详,也没有收据。 在华人圈里越来越受欢迎的澳洲大龙虾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大龙虾本来澳洲政府为了保护生态平衡,禁止过度捕捞。但一位华人爱好钓鱼通过认识的一家国外公司,借用了捕捞允许,把抓捕的海鲜通过团购的方式销往美东各地。实际上通过,一些所谓的团长进行销售范围已经涵盖了很多地方,这种行为已经处在灰色边缘地带,整个运输和销售环节没有保障,一旦吃出了问题也无法找人说理。 地下生意处于“三不管” 灰色地带 新州食品安全管理局(NSW Health Food)人员表示已经意识到这种情况。不过,想要查处却不容易,政府食检局也表示,现在只能检查餐馆的卫生情况。 就目前来说,这成为了一个华人灰色赚钱的地带,华人的这种生意正有火烧燎原之势…… 不过,善意提醒,第一,食品牵涉到安全问题,任何一个环节生鲜保存不好,都会引起食物中毒,很可能让你个人倾家荡产。 悉尼CBD此前就有一家超大海鲜就因食客吃东西食物中毒而面临巨额赔偿;但因为超市和公司都买了巨额的保险,所以他们不怕。 可这种涉及食物的生意一旦带到家里来,出了事,那真的是有钱人,也赔不起啊。 第二,这种事情一旦被人故意举报, 那问题可就大了! 根据NSW Health Food Act 2003 NO.43号法令规定,一旦你决定在家里做销售外卖食品, 要么去申请执照,要么通知你所在的council。 如果没有通知,通过他们的审核, 那么一旦被发现,就是违法犯法, 不仅要面临巨额罚单,还可能被直接遣返! 所以各位还是多多小心吧 如果要申请做这些生意, 那就要按照澳洲法律来 外卖场所的厨房标准 做外卖的战场——厨房和以及食物的储藏室必须符合标准,厨房必须配有足够的清洁设施以保证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具体要求可查询你所在的地区council的具体标准。 这里要稍微提一下,如果你的厨房太小或者你做外卖的规模太大,council可能会要求你弄一个新的厨房。 足够的冷藏空间少不了 新州法令必须有足够的冷藏空间来保证冷鲜食品的安全。保证例如肉类,鸡蛋等必须储藏在5°C 以下,而且还要确保冷藏空间具备足够的制冷能力。 看来做外卖,一个质量好的冰箱少不了啊… 食物烹饪、操作及储存 不应过度依赖微波炉来烹饪食物。一些有温度要求的食物,烹饪时必须达到相应温度。 可即时使用的食品,和原材料应分开存放。食品制作者必须具备足够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并确保孩子,宠物以及生病人员远离食品制作区域。 食品容器与其他容器不可混杂使用。一些食品容器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对食物产生有害的化学反应。 这些要达标应该不难。 记录你所购买的原材料 最好保持原材料的购买批次纪录,以保证原材料如被召回,可立即确认。 超市小票也要留着… 随时准备迎接检查 来自NSW食品局和当地council会不定期地对家庭作坊式的餐饮生意进行访问和检查。 这么多步骤是不是有点晕,其实做外卖听起来好像门槛不高,但是澳洲是以食品法规严格而出名的,所以自然很麻烦… 不过各位小厨也不要气馁,根据小编身边成功过关的小伙伴表示,其实只要仔细研读法律法规,一条一条对照完成,最后其实的检查也就是走个流程而已! 各位小厨 小编很感谢你们的辛劳付出 但毕竟这是一门生意 也要按照规矩来, 只有这样,你们的努力才不会白费 客人吃起来也更加放心啊!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