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对面的陈旸冲我打趣说着博士生如今尴尬的境遇。她是一个看上去挺酷的女生,利落的短发,不抢眼却细致的着装,逻辑在线,有理有据。
图注:MRes毕业展和陈旸设计的海报
下个月,陈旸便会在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博物馆学部门开启她的准博士生涯。
这个专业始建于1966年,初期目的是为给博物馆培养一批有教育资质的老师,发挥着引导劳动阶级(Working Class)的作用。跟随着时代变迁,该专业的侧重点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如今已然成为了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机构。
陈旸的研究方向是日本战后的展览艺术。她对日本的兴趣始于ACG (动画、漫画、游戏),并在接触动漫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极佳的日语能力,这为她日后的研究打下了重要语言基础。
图注:陈旸拍摄的日本秋叶原
你是否也曾活在别人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恐惧之下?
国内学艺术的圈子似乎快被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填满了,但陈旸算是个另类,她从小钟爱画画,学习成绩也不差。艺术细胞或许是从学音乐的母亲那里继承的,同时也获得了来自父亲的理性思维。
生长在福州的她,本科顺利入读了厦门集美大学的美术学(Fine Art)。这是一个解释起来有些复杂的专业,总的来说是师范方向,毕业后具有高中以下院校的教学资格,但又很注重学生的创作能力,因此把学生分成了油画、水彩画、国画和艺术管理四个方向。陈旸选择的是水彩,理由是这种媒介特有的不确定性。
图注:陈旸笔下的伦敦
出国的想法其实早在陈旸高中的时候就有了。
如今回想起来,确有几分命运自有安排的征兆。记得那一年大学毕业论文答辩,唯有她一人经历了长达一小时的反复提问。尽管最终陈旸拿到了很高的分数,她在答辩中也听出了老师言语中透露出的刁难和质疑。是的,老师们不相信她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如此出色的论文。如若那时陈旸活在了别人的判断之下,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除去来自外界的质疑,陈旸对未来生活的方向也存有疑问。单纯的教师生活确实稳定,却也少了一份探索未知的乐趣;若选择纯艺术,在国内想要生存似乎也愈发困难。也许下定决心出国开开眼界,会激发更多新的想法吧。怀揣着这样的念头的她,选择了到伦敦学习策展专业。从艺术家的主观创作中退一步,以相对客观的策展人的视角来看这个艺术圈。
从策展到展览史研究
陈旸如愿来到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攻读她的第一个硕士学位——策展与收藏。作为这个专业的第一批学生之一,陈旸和她的同学们光荣成为了小白鼠。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背景,甚至还有极大的年龄跨度,但对艺术的爱是相同的。一群人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去相互协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从而呈现一个完整的展览。
图注:Chelsea毕业展准备
这个专业的课程领导是一个懂得循循善诱且知识丰富的黑人叔叔(BBC的红人)。在他的教学引导下,陈旸开始理解策展的意义并学会利用自己的纯艺背景知识来考虑展览布局。
另一方面,在展览策划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研究让陈旸意识到自己对于学术思辨的兴趣似乎更胜于实践。在第一个硕士将要结束的时候,她跟导师表达了想要读博士的想法,然而当时的她并没有足够的竞争力。于是在导师的建议下,她申请了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展览学专业,并被免试录取。
第二个硕士专业是纯理论的,自然也为之后的博士申请打下了基础。那两年中,陈旸学习了展览的历史以及展览中所反映出的艺术界的难题,此外还学习了哲学方法论。
图注:MRes毕业展准备
“渐渐的你会发现,能让你走的更远的是建立于实践之上的理论。在读第一个研究生的时候,大家更在乎形式上的,相对比较表面的美,有时候你甚至会忽略背后真实的故事。”她如是说。
学渣的逆袭?英国给予了她积累自信的机会
“爸妈包括我自己,都没有想到我居然成了学霸。”
在通往博士的路上,陈旸为了丰富自己的学术背景,参加了不少学术会议。比如,她口中专为“菜鸟”而设的AAH New Voices。那是她第一次参与这类学术活动,一开始还会担心自己会不会听不懂别人的提问。但意外发现现场所有人都相当友好,也会想办法缓解冷场的尴尬,你若是听不懂提问,没人觉得是你的语言能力有问题,而是在反思是不是自己表达得不够到位。
图注: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
在一次次参与的过程中,陈旸感受到英国浓厚的学术氛围,自信心也一点点建立起来。
“当你的研究得到了这个领域的前辈的认可时,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
图注:陈旸和同学练习presentation的下午
在陈旸自称的学渣逆袭之路上,她还在餐厅当过烘焙师,体验过将近一年的没有技术含量的物理劳动力压榨,这更让她体会到知识软实力的重要性。如果仅仅是靠自己的体力生存,迟早有一天会被体力更好的人替代,既然如此,不如寻一条难以被取代的路。
谈及即将开始的博士生涯,陈旸并没有太大压力,对她来说这都是在前期基础上的升华。通过自己的努力,她现在还在一家韩国私人画廊工作。自学能力强的她,堪称全能助理。没有商科、设计甚至是计算机背景的她,现在连基本的PR,3D建模和数据库管理都学会了。
整个艺术圈都在探讨
商业环境下艺术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为什么选在留在艺术圈?做艺术,薪酬自然比不上从事金融的人们,但你发一篇论文被一个人引用,你的价值也许就会逐渐扩大,其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或许也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选择待在什么样的圈子里,最重要的还是要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总是在为生存而忧虑,但陈旸坦言即使晚几年就业自己能从事的职业也还是很多。
“可以在大学里教书,
同时还能策展、做研究。”
图注:陈旸跟艺术家Gustav Metzger的合影,他已在今年三月份去世
即将踏入博物馆学圈子的陈旸简单分享了她对博物馆和艺术本身未来发展的看法。她认为早年的博物馆作为“过去”的载体,其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展示自己国家或是其他国家的文化历史科技,并提出一些新的解读。
然而在近现代发展中,博物馆正在逐渐成为疑问的提出者,观点的挑战者和事件的发生地。它不再仅仅展示“过去”,也在有选择的展示和诠释“现在”与“未来”。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博物馆自然受制于市场,也就是观众。于是新的信息要如何被有效的传递和接受便成为了博物馆展览策划的重要议题。以泰特美术馆为例,其现任总监在讲座中直言“票房”是泰特判断一个展览是否成功的首要依据。要如何在收入和知识中找到一个平衡,陈旸注意到泰特近年来的展览都选择把一个一般群众耳熟能详的“艺术大家”与一个相对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同期展出。“推出一个’新的’艺术家其实就是在创造一个新的市场。
图注:陈旸摄影作品 —— “伦敦的海鸥们”
点击查看往期【我的留学故事】
穷小子意外拿到英国工签!8年后辗转多行业的他,竟辞去高薪金融职位...
文末福利
(文/肖凯悦,UVIC英国教育签证中心综编,图片由陈旸提供,转载请说明)
----------------------------------------
回复院校名称(如:牛津大学)获取该院校详细信息
回复专业名称(如:生物专业)获取该专业的大学排名
回复英国签证与移民,获取英国各类签证和移民信息
回复留英新生准备,获取留学英国行前准备信息大全
回复英国生活技能,获取英国生活文化全面资讯
⬇︎⬇︎⬇︎(往下戳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