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生活:饮食比在中国还中国

2015年06月20日 侨居AU


在国内时,整天应酬接待,各大酒楼吃得都腻了;还有因工作关系,整天和东南亚的华人华侨、归侨侨眷在一起,印尼菜,马来菜,泰国菜,缅甸菜吃得如同家常菜一般。加上有密友对吃颇有兴趣,各地各国的特色菜也是时有品尝。各式牛排,意大利披萨,巴西烤肉等也会在没得选时随便吃一吃。在国外出差旅游时,各国特色菜会是一日三餐的首选。再有就是一家人各自忙各自的工作,难得在家吃饭,煮饭的技艺也几乎都荒废了。


但从到澳洲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自己做一日三餐了。除了他上班、孩子上学都要带餐之外,主要是熟悉的食物味道,不仅满足了肠胃的需求,更慰及了人在异国他乡的孤寂感。像一位常年在世界各地出差的友人,不管到哪,都是首选川菜或湘菜。他还时常引用王石的话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中国人最难改变地是胃,当然这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他到悉尼时,我们在歌剧院旁数十家的各式餐馆转了一圈之后,最后还是打车到了唐人街的湘菜馆。
看到生活在厦门的老乡,在微信上晒得最多的除了女儿之外,就是陕西的面食,再有就是家门前的柿子红了,苹果熟了等。我明白那是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愁。和我一样,常在乡思时煮老家的饭菜,可这一日三餐都是稀饭、油饼、面条的,看来这乡愁是浓得都化不开啊。


就为这,我逐渐地开始钻研起厨艺来。网上下载了《家庭实用菜谱大全》,做饭时就打开电脑翻着菜谱:白斩鸡、麻辣豆腐、地三鲜天天变换花样;再后来,包饺子、做包子、烙饼、拉面等面食等手艺也捡了回来。
来得久了,也学会了做澳洲人的烤肉,意大利的通心粉,印度人的咖喱和各式糕点等心里暗想,要是留在国内,可能一辈子也想不到要做这些东西。自己做得高兴,朋友吃得开心,好消息不胫而走,不经意间我就成了“烹饪能手”。


我爱请西人吃饭。因为你要是煮3个以上的菜,他们就觉得好像吃宴席一样,颇有受宠若惊之感。一个西红柿炒蛋,醋溜土豆丝,一个炒肉片,就能让他们赞叹上半天。等看到我做手工拉面时,他们简直觉得像变魔术一样,逢人就夸。但有一点,因为他们通常都很客气,很会鼓励夸奖人,所以我有时也会迷惑,他们到底是真的喜欢呢,还是客气礼貌使然?

也有人在吃了这些家常便饭之后,深有感慨地说:原来我们食物都没有味道,所以不管吃什么,我们都要加烤肉酱或西红柿酱来调味。但有一点,西人们不吃鸡爪、动物内脏、骨头等,所以这些东西都卖得相当便宜。就这,老移民还抱怨说,这些东西以前是不要钱的,你要拿人家还很高兴的,好像你帮他处理了垃圾一样。


当然,也会有一些意外发生。
有儿子的小朋友们来家里玩,吃饭时见到豆腐,说他们不喜欢吃软鸡肉。有人看到饺子,竟然说样子好古怪(用了一个比奇怪还怪的词),但是很好吃。送了别人一些麻花,等过了几天,那人问要怎么吃,是要蒸还是要煮?也有朋友把包子当饺子,放进水里和香肠一起煮了后,才发现是甜豆沙馅的。一个邻居吃了凉拌黄瓜后很喜欢,但直到很久以后才明白,她喜欢的是醋的酸味并不是辣椒的功效。喝福建铁观音时,好友明言说她可以忍受茶里不放牛奶,但不放糖没有味道绝对不行……


还有没来澳洲之前,一直以为在国外生活日子肯定很艰苦,恐怕要天天啃面包吃牛排了。没成想,华人店里中国各式的食品、调料都能买得到,简直比国内大型食品超市的品种还齐全。单单火锅底料都有好多种,各地的酱料、名品,甚至在国内难得一见的东南亚的香料、食物也是应有尽有。
上有篇经典语录说得很好:在国内,产品的宣传广告常常是行销海内外,但到了国外才知道,所谓的行销海外也只是海外的中国人买而已。鬼佬大多数不懂得或不知道中国人用的各种食料,就像我们不懂他们整厨柜的香料调料是什么一样,不知道吃烤肉时还要加盐、胡椒粉或烤肉酱一样。


华人们聚会,也是以中餐馆或自己拿手的家乡菜为主。大家都感叹,饮食比在中国还中国。跟国内一位归侨老师通电话时,她讲到一个笑话很是触动我:到了国外,还一样说中文,跟中国人来往,在华人工厂或中餐馆工作,回家一样吃中国菜,还跟同一个中国男人睡觉。其实不仅中国人这样,很多其他国家的移民如意大利人、中东人也是一样,大家依旧生活在原有的国度里。

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我

微信号:immisyd

侨居澳洲为您播报澳洲热门新闻,政府政策更新及社区福利消息;与您分享澳洲风土人情,人文习俗和移民生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