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墨村微专栏
黄飞
出国前做过技术,混过销售,但对教育一直有谜之热情。
来墨尔本多年,做过TAFE老师、补课教师,家属也是日校老师。
曾带妞回国上过几年学,对中西教育有很多“胡乱”思考和实践。
编者的话:黄飞是墨尔本中小学教育圈的“名人”,一方面是他创建了墨尔本几个以学习教育为主题的家长群,交流相当活跃,引发了对中西教育的很多思考;二是他不定期组织的教育类沙龙,也在墨尔本华人家长中引导了一股很好的分享交流风气。这个专栏相信会沉淀梳理他的很多心得,如果你是位对墨尔本中小学教育很关心的读者,相信这里会有收获!
考虑到未来大家能进一步地理解本人对教育的思考,还是稍微再多花点时间介绍下自己吧:
学历 - 中等:算是国内比较有名学校的工科研究生毕业;
比较实在,喜欢可操作性而非太多“空谈误国”的理论;
比较土,因为农民出身;
有点粗鲁,当过工人;
有点“野心”,被(学生)选为大学学生会头头;
比较活,当过大学短跑运动员多年;
懂点技术,做过千把人汽车公司技改部门小头目;
有点滑头,混进销售部门而且当过头头;
不安分守己,总相信人挪活的真理,毕业后先在国内流窜,后来傻乎乎地裸奔溜出了国门。
阅读爱好广泛,够广不够精。喜欢看些能引起我兴趣的乱七八糟的非八卦的杂书,比如政治类的,体育类的,经济类的,哲学类的,心理学类的,大脑神经类的,教育类的,偶然跟女儿一起读读艺术类,历史类的,当然也看些包括自传鸡汤类的。。。
国外经历:在混计算机专业文凭的过程中,选择了很多不务正业的课程,比如经济学,会计原理,金融与数学等;当过一段时间的TAFE的老师,做过几年Oracle Database的软件工程师。开过店,做过国际贸易。后来因为老婆大人一直是日校数学老师的原因,跟某些校长混得比较熟,终于把自己潜伏多年的对教育的热情给进一步点燃了。然后就一直跟当地学生们在混,跟老师们在混,跟校长们在混。辅导过当地学生,带洋人学生,老师,校长去过N次中国,帮助过许多亲戚朋友和不认识的中国留学生快速地融入新环境并取得好成绩,帮助个别学校跟国内建立姊妹关系,给许多想让孩子出国的家长,或者刚刚移民到新环境的朋友胡乱地当过参谋等等。
个人对教育的基本观点是:
不相信 能取得好成绩,只会考试的“纸老虎”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相信父母(或者小部分能被称为教育者的老师或者长辈)这个外因通过适当的引导去点燃孩子的内动力这个内因才是教育的根本。
不相信通过“学海无涯补习苦作舟”的方式从而让大多数孩子痛苦地成为一颗革命的螺丝钉的应试方式是教育的正道;
相信家长深入观察孩子特质之后去发现,发展孩子的兴趣和专长才是教育的王道;
不相信大量地刷题,死板地背诵“经典”,大量做“苦闷”式的题目,机械地训练能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信通过阅读好书不断地跟作者深入地沟通,在拓宽孩子的阅读面的基础上才能让孩子主动地去思考和发现问题;
不相信天赋论,精英论,背诵论,更加相信后天的发现与发展论。。。
简单地说:帮助孩子去发现他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内动力,发挥孩子的专长,学会全面地,深入地,独立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普通家长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有了这些基本的能力之后,再跟孩子一起思考如何把兴趣转化为追求,最后,把追求转化为孩子的事业。。。
教育是一门科学,但是更多的是一门艺术。
我喜欢通过以深入浅出地讲故事的方式,把许多“大”道理传达给我女儿。“教育生活化”,但是不能反过来变成“生活教育化”。这么多年来已经形成习惯了,以后我会结合一些个人的经历(故事)来阐述我的教育理念。
有效沟通,正确引导,激发内动力,共同成长
先讲一个我早年的例子(真实的例子)。 8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二年,在车间做了一年多的修理工和操作工(当时的厂长非常有眼光,要求所有大学毕业生都要到车间当一年工人之后再安排工作)之后被调到办公室做技术员。因为事情不多,经常坚持看《英语世界》, 我的同事以为我的英语水平有多高(矬子里拔大个儿)。强烈要求我帮助辅导他一个亲戚家儿子的英文。
这个孩子当年是初中三年级。他父母希望孩子能在初中毕业的时候考外贸学校(中专),然后利用他舅舅(市级外贸公司中层干部)的关系去外贸公司上班。那年头的外贸有多难进去,只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才能体会到,那可是“金刚石”的饭碗啊!
要进外贸公司,上外贸学校(现在估计都升级为外经贸大学了)是个最好的途径。要上外贸学校,中考英语是个硬指标。没有90分也得有85分以上。否则门都没有。80年代中期,后门是开了条小缝,这个可以有,但是还是有点底线的。他爸爸和妈妈是做生意的个体户(当时有钱没有地位啊,不像现在有钱的土豪都是大爷)。孩子从初一开始就补习英语,都是专业老师,比如大学(师大)里面教英语的,高中教英语的等等。但是到了我接手的时候,这孩子的平时学校考试成绩还在 60~65分打转。他父母,尤其是妈妈很着急,对他施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英文辅导
辅导要求是:每个月上10次左右的辅导,每次2个小时,报酬是:能拿到的钱相当于我那时在工厂上班的一个月的工资。如果能考上外贸学校另外奖励几百块!!那个年代,书生的我虽然有点清高,但是这么多的钱,还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冒着被同事给看扁了的风险,接下了我这一生中的第一个生意单子(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天生拥有当个体户的愿望和基因啊!)。
正式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是12月份。离考试的时间不多了,只有不到6个月的时间。你要问我为啥记得这么清楚呢,因为第一次上课时,冬天的梅雨季节已经开始了,又冷又湿的。泞泥路上穿着雨衣的我,骑着我的“宝马”去他家上的第一节课。我还依稀地记得我到他家门口时的狼狈相。
第一节课我大约记得是在检查他的作业和最近几次考试过程中他对我的敌视态度。考虑到我的同事已经跟我交过了底,我没有用“正规”的说教方法跟他上课。在认真地检查了他最近一次考试卷子之后,只是轻描淡写地跟他说了些表扬的话(有根据的,没有乱表扬哦)。剩下的一多半时间,我跟他在聊天。回答他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大学生活(那时的大学是高大上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啦,我的英语老师都是哪路神仙啦等等之类的八卦。当他听到我的高考英语成绩只有46分(满分100分)的时候,以及我的大学英语老师原来是教俄语后转教英文,发音带有东北和俄罗斯混合腔调的时候,顿时来了精神(后来我明白,他发现原来过去我的英文跟他一样烂啊!),问我后来怎么学的。我说基本上靠自学(大学假期没有回家而是把张道真英语语法书和练习认真地读和做了一遍,自学了新概念英语,听了许多英语灵格风等,坚持看《英语世界》杂志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说教”到处没有市场,但是讲故事,还是会有听众的。一堂课,一半时间在“八卦”中消失了,没有学几页,但是沟通的效果倒是挺不错的。走之前,我想我已经把我当年朦朦胧胧的观念传达到他的大脑里了:学习要靠自己而不是别人(包括老师),你努力了总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现在叫鸡汤 哈哈!)。
鸡汤理论
第二周,我的同事说,那孩子挺喜欢我的。没有说我教得好。哈哈。孩子接纳你了之后,就有希望了。本来第一节课就没有准备教什么嘛。
后面的辅导就进入了常规的方式。除了更正作业上的错误之外,我也试图帮他找了些资料来帮助他学习。
初三的第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辅导,孩子还是有了点进步。达到了70分的水平。不过他还是被动地在学习。
春节过后,我们恢复了正常辅导。由于初三下半学期开始了,学生的压力突然就增大了许多(不像现在初二就开始紧张了)。孩子不但在英语上而且在其它科目上都感觉到了山大的压力。想到父母的期望值,以及要从上学期期末考试的70分达到中考的90分以上,经常让他失去了信心和动力。不时不时地跟他父母争吵说,上个高中算了,没有必要非要去什么见鬼的外贸公司工作。我那时年轻,没有什么经验,看到他们三人在争吵,真的不知如何下手。直到有一天,他在外贸公司工作的舅舅来到家里,我突然有了个“好”主意。记得春节的时候,他舅舅从香港给他带了一个玩具回来,他非常地喜欢。常常自豪地跟我说起他舅舅的工作有多么好多么好,要是他自己能去香港看看那该多好啊(那时不敢奢望去美国澳洲之类,除了偷渡 呵呵)。那天上完课之后,我留下来几分钟,跟他妈妈(他家领导)聊了一小会儿,问他妈妈能否跟他舅舅联系一下,看看在孩子放学后或者周末去他的公司看看他们是如何工作的。她妈妈说,应该没有问题。然后我又让她约下她弟弟,几个人见了下面,商量一下孩子去外贸公司参观时要展示的内容等。
孩子在一个周六的下午(那时一周可要上6天班哦),去了他舅舅的公司参观了。我上班没有机会去那里(过去是上6天班哦)。第二周他跟我说,他舅舅跟他讲了很多国外好玩的地方和故事。真的很想去这样的公司上班。我乘机就鼓动他把英语学好了,有你舅舅帮忙,你一定能去比你舅舅更好的省外贸公司工作的。
这个小小的访问,一下子就把孩子对外贸工作朦朦胧胧的了解拉到了真实的生活中来了。孩子有了直接的目标之后其努力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大人的想象力。
后面的两个多月里面,我所要做的是帮他合理地规划好时间表,在什么时间里面要做到什么程度等。短短的两个月里,他所主动做的习题超过了过去两年半所做的量。中间因为考试成绩的好坏状态有点起伏,但是我都是拿过去70分的成绩做比较,让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不断地给他信心和动力,努力克服挫折感,不断往前走。当然,最后结果你可能会猜到的了。英语89分。外贸学校最低录取线是 87分(还是88分不记得了)。Happy Ending。我也得了一笔不小的奖金。
从这个经历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教育的本质是要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真的是一门艺术。记得在去年一次聚会中,有个朋友问我说,如何才能激发内动力,我说要看具体的情况。估计当时那朋友对我的回答(呵呵的)不以为然。
有效的沟通是最根本。如果不能让孩子告诉你他的真实想法,那么就比较难实现正常的沟通。达不到知己知彼就不能百战不殆。除了跟孩子沟通之外,孩子所在的环境,以及直接相关联的人群也要考虑进去。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主要是他,我,他父母,外加他舅舅。因为当时他所在的学校算是个好学校。所以我就没有太把重点放在那里。
沟通之后的如何引导,要考验我们家长和大人的智慧和能力了。我回头看这个案例的时候,觉得我在潜意识里面总是想让自己跟孩子保持着 One Step Ahead 的状态。不能让孩子看到的目标太远了太抽象了,那样容易失去信心和耐心,也不能让太近了太容易了,让孩子有松懈的愿望和看穿了美好未来的结果。
沟通和引导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从内心里面想要去做的欲望。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最后孩子自己得去做。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要指望他想明白了就会勇往直前的。起伏是正常的,人生就像股票市场,上上下下,有时是不可预测的。知行合一,是孩子在不断地实践中理解和体会到的。而我们大人的耐心和合理的重复提醒是必不可少的。
那是国内早期的例子,在出国前我还帮过一些孩子,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基本上雷同。
最近10多年来,我帮助过许多在当地的孩子,以及许多从国内来的留学生孩子。大多数的孩子在我的帮助下,都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比如我太太家的几个孩子,作为留学生,一个孩子来了不到两年从一所普通高中第二名的成绩毕业考入悉尼大学法律系,另外一个孩子考入UNSW Engineering 毕业之后又拿到Master Degree with Honour, 还有一个孩子 ATAR 考了 97.15 的高分,前年,一个国内朋友家的孩子拿到 Monash 的奖学金。
而我家女儿,在最近几年的考试中,几乎拿到了所有私校的奖学金offer。她参加过的数学,科学竞赛,校外的一些Open 的 Group Project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今年在我的帮助下,有八个孩子参加了私校的奖学金考试,三个孩子获得了奖学金;4个孩子参加6年级考7 年级的精英班考试,3 个孩子拿到了面试通知,2个孩子获得了offer,另外一个因为 Box Hill 学区问题还在纠缠中。
敬请关注本栏目,在未来的几个月里,我会陆陆续续地写些个人和太太在教育自己家和别人家孩子的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这些分享不一定都适合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价值观的朋友们,但是,个人相信,这些分享可能会引起大家进一步地反思教育:除了分数这一比较直观的结果之外,家长真正应该关注的教育过程是什么?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