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国人刷屏了谷歌封面:他穷尽一生,让世界认识中国!

2018年01月18日 卡城之窗





2017年1月14日凌晨3点

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

一年以后,为了纪念他


谷歌特意在他的周年忌日

将其页面Logo翻译成拼音


Gǔ Gē





如果不是他

恐怕今天的我们还不能用拼音

在电脑,手机上畅快地聊着天

拼音音译要推迟很久才出现

世界还会将“Beijing”称为“Peking”

“Chongqing”称为“Chungking”



正是因为他的出现

为我们推开了

和世界连接的大门



历数他的一生,通晓英、法、日三门外语,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跨越了经济、语言、文化三个领域。


他曾和爱因斯坦聊天下大事,溥仪做“饭友”,动不动约饭,还和胡适徐志摩老舍,周恩来陈毅成了亲密的朋友,他的人生堪称厚重,他的经历可谓传奇。


他是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原名周耀平,出生于常州青果巷的一户普通人家,除他之外,这条巷子还出了另外两位名人,赵元任和瞿秋白。



十岁时,他随全家搬迁至苏州,成了第一批走进洋学堂的学生,等到中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顺利考入中国最早的新式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



这所大学是当时的教会学校,老师大都来自英美,言论、思想、信仰都很自由,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按着先前对自己的规划,一步步成长着。


入学第一天,校方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姓名卡片,上面打着每个人姓名的罗马字拼写,那时的学校要求,学生的所有作业和文件,都必须参照这样的拼写打上姓名。



可中国当时并没有统一拼音,学校只好拿上海话来标注,于是一片怨声载道,大家纷纷抱怨麻烦,可周有光却从中看到了,以字母建档的优势,于是主修经济学的他,毫不犹豫地将语言学选定为副修专业。


和母亲及家人在一起(右二为周有光)


那阵子,在英国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天天去图书馆看报,老师告诉他们,读报时要问自己,今天新闻中哪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新闻最重要?这条新闻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如果搞不懂,就要去查书。


日复一日的阅读训练,不仅扩充了他的知识面,还使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每当有人问起,在圣约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呀,他都会这样回答,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怎么自学,学问终究是要自己学的,老师只不过要给学生指明道路。


满腔热血却遭遇国难

大学毕业后,外语流利的他,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当外交官,可他却偏偏选择出国留学,由于家境拮据,他选择了远渡日本。


学成归国后,本想施展拳脚,不料恰逢抗日战争,小女儿也因盲肠炎无药医治,不幸于重庆医院夭折,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先前那个阳光积极的他也无心学术,只能带着妻儿四处逃亡。


周有光和妻子张允和


直到抗日的烽火熄灭,上海的银行业要恢复,周有光被派往美国,在华尔街1号工作。那时,他有个叫何廉的朋友,时不时找他聊天,有天他突然说:“爱因斯坦现在没事做,想找个人来陪他聊天,你去不去?”


周有光一听,爱因斯坦啊,当然要去!!于是他打扮了一番,特地上门拜访,没想到爱因斯坦极其随和,两人就像旧友重逢一样谈古论今。



谈话间,爱因斯坦对他说:“人的差别在业余,一个人到60岁,除去吃饭睡觉工作

还有很多业余的时间,如果能够好好利用这些时间,完全可以在一门学科上有所建树”。


大师的这一番话瞬间点醒周有光,回到住处后的他,开始钻研语言学,发誓不让自己虚度每一天。


1948年在英国剑桥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受“五四”文化洗礼的周有光,听说未来将是一个民主国家

毫不犹豫地带着妻儿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继续在银行上班,并在复旦大学兼职教经济学,由于知识渊博,什么都懂,大家称呼他:周百科。


而在他的百科全书里,最感兴趣的要数语言学了,闲来无事,他常常发表一些关于,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论文和书籍,不料竟受到了语言学界的重视。



那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各项事业都被提到议事日程,汉语拼音作为语言文字最重要的一部分,自然被列入讨论之列,可是,苏联专家的提议不符合我国国情,赵元任创立的变读法又很难掌握,一番思索后,周有光提议,不妨就采用拉丁字母?,没想到,一番争论后,竟通过了。


于是,原本担任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的他,凭着先前业余学语言文字打下的的基础,干脆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将兴趣转为专业,踏踏实实从零开始。


为证实拼音辅助汉字的可能,他恢复了国内外教授4000多封建议信,并出版相关著作20多本,论文300多篇。


带领一批语言学家,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反复推敲,一个字一个字定形,定音,用了整整三年时间,主持编写了今天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的努力没有白费,1958年,全国人大通过汉语拼音方案决议,从此,全国小学生入学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汉语拼音。


它不但能帮助广大国民学说普通话,还将学龄儿童的阅读能力提前了至少两年,仅1958年一年,全国注音读物高达一千万册,为推进国民脱盲、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接着,他又将目光扩大到世界史,开始研究文化学和人类历史演化规律

百岁后,仍笔耕不辍:

100岁时,出版了《百岁新稿》

105岁,出版了《朝闻道集》

106岁,又出版了《拾贝集》



怪不得,中国官方学术界这样评价他,为中国语文改革相当大的贡献,“汉语拼音之父”,“卓越的语言文字学家”。


然而,对此评价,周有光却淡然一笑,“我不是汉语拼音之父,我是汉语拼音之子”。



教育行业,他同样是佼佼者,除了语言文字上的杰出贡献,在教育行业,周有光同样贡献非凡。


早先克林顿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他,克林顿曾拿出15亿美元投资教育,让孩子8岁过阅读关。



尤其是看着6岁曾外孙从美国回来时,自己捧着着英文版福尔摩斯看得津津有味,从小受西方教育的周有光,也有了新的启发。


每当提起早先接受的教育,周先生总是侃侃而谈,在他看来,通识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培养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打结实了,才有可能在未来做出成就。


周有光和妻子张允和


看着现在的大学生忙得要死,周先生总会回忆道:我们那时候,中学时代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等到毕业,就达到ABE水平了,(Adult Basic Education,成人基础教育),大学期间就可以运用基础知识,来获取更高层次的纯知识。


因为基础知识,特别是语言知识,不是纯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知识,只是一种工具。



第二方面,学习逻辑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周先生的印象里,那时的圣约翰大学有一本小册子,专门给来访客人参考的,里面专讲本校宗旨:“培养良好品德”。


为此他专门整理《百年口述史》,只为唤醒现代人对教育的重视,唤醒青年重拾对基础和品德的重视。



怪不得《晶报》曾这样评价他,周有光是中国最敢讲真话的知识分子。


除此之外,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也为了把最新言论传播给中国的下一代,他专门著述力作,只为架起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谷歌记得他,我们也不会忘记,大半辈子兢兢业业,等到上了100岁。

本该养养花逗逗鸟,他却坚持每天读书、看报,了解时世。



还开通了博客、微博,时不时关注下最新动态,他最喜欢看的电视剧是《西游记》,还跟年轻人一起追过《芈月传》,真真儿是个老顽童呢。



难怪大家都说,从周老身上,看到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如何从“传统”过渡到“现代”。


而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更值得每个人敬重与学习。



至今都还记得,他之前常念叨的一句话:。上帝太忙,把我给忘了”,然而,2017年1月14日3点30分,他却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


他的一生,既有着知识分子的豁达渊博,又有着当代新人的时髦率真,真真儿应了妻子的那句话:“他一生有光,有光一生”。


今天,距离他逝世已经一周年了,谷歌记得他。当然,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生于中国江苏常州,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当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建立汉语拼音系统,后被媒体称作“汉语拼音之父”。

在周有光接手“汉语拼音方案”之前,中国人使用的注音系统还是英国人威妥玛在1886年创建的“威氏拼音”,但毕竟是西方人制作的注音体系,对于中国人而言使用起来并不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比如,“Beijing”被称为“Peking”,“Chongqing”被称为“Chungking”。

不过,在周有光生前,他很不喜欢这个称呼。其子周晓平曾要求记者,“文中提到的‘汉语拼音之父’几个字务必去掉”,父亲“最反感别人这样叫他。他常说,汉语拼音搞了一百年,自己只是参与方案最终制定的几个人之一,不能叫‘汉语拼音之父’”。

有趣的是,周有光和文学大家沈从文是一对连襟,周有光娶了张允和,沈从文则娶了张兆和。

张允和是安徽合肥人,长于苏州,是当代著名昆曲研究家,也是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中的“二姐”。周有光说,“我跟她从做朋友到恋爱到结婚,可以说是很自然,也很巧,起初都在苏州,我到上海读书,她后来也到上海读书。后来更巧的是我到杭州,她也到杭州。常在一起,慢慢地、慢慢地自然地发展,不是像现在‘冲击式’的恋爱,我们是‘流水式’的恋爱,不是大风大浪的恋爱”。

2002年8月14日,94岁的张允和去世。2017年11月,周有光、张允和夫妇的骨灰落葬回故乡常州。


卡城华人之窗协会正《隆重推出卡城少儿冬日迎新灯展美术暨征文大奖赛》活动,具体活动内容及细则,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有详细的介绍,如果你想让你家孩子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提高其观察力和创造力,请带孩子去动物园好好观察,参加我们的活动,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