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乡再成舆情热点 专家:央媒下手过重

2018年01月17日 世界旅游画报


资料图

近日,雪乡被爆导游在车上兜售套票,先是自媒首发,继之央媒转载,一下子把雪乡又弄成了旅游舆情热点,旅游部门也屁颠儿地从上到下忙乎查处。这接二连三的报料,让人有某种预感,今年旅游市场乱相的“太岁”,似乎从祖国的大西南跑到大东北了。东北仁真该警惕了!

但我转而一想,觉得媒体这种“接力”,好处是制造热点比较快捷,由酿造到火爆几乎一夜之间,处理也得快查快理快决,整个过程像吃了顿快餐,滋味还未回过来,食料早已下到肚里。但这样也有一些不足,作为堂堂的央媒,动辄以转发自媒体爆料为能事,既有食人牙惠之贱,也有懒于自力更生之嫌。加之国人和部门素敬央媒,你这一报道,便把原本的民事纠纷变成了一桩新闻监督,原本是为促进解决,不想造成了杀鸡用牛刀,效果也未必尽是好的。

一是引发错觉。我国国内旅游已达50亿人次,若万分之一出点瑕疵,那就是50万的大数,但这在服务消费领域也是正常的比例。经您这一爆光,即使一年一省一次,也让人觉得旅游问题真不少,起码不是万里挑一的感觉。其实,旅游业这些年取得的成绩真不少,大有大的,小有小的,即使被曝光的省市县,也是如此。您可能会反问,有问题就不该报吗?谁也不能说不该,但是这儿有个比例问题,你报了以后就给人一种感受,似乎旅游的问题又如何了。对所有做媒体的来说,这种效果,是应该懂得的。

二是叠加压力。自媒体发的视频,原本是民事主体之间的事情,有点儿像“小字报”。但经您这一报,就变成舆论监督了,就形成了一边倒的口诛笔伐。监管部门只能雷厉风行地“亮剑”,怒气冲冲地去查处,为了尽快息事宁人,有时当天就有结果。实事求是地想一想,如此之快的查处,事实能够客观准确吗?能让当事另一方心服口服吗?其实,旅游部门对市场秩序监控一直保持高压态势,长期处于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状态,但任凭治理之网恢恢,总也会有疏漏之处,这本是客观的,何至于您猛言断喝一声,连监管者也被吓了一跳。

三是易发偏颇。欲速则不达,这是中国的老话。查处太快,不容易客观;加之,为示市场整治的决心于外,还易发“从严从重”的情形。例如,有的地方对违法违规企业和从业者,动辄就搞“一次性死亡法”、吊销营业与从业执照,表面上显示力度了、解气了,实际上则是违规执法、执法犯法。您可能会说,这与我爆它的光有一毛钱关系吗?又不是我让它这样查处的?但您想过没有,啥叫舆论绑架,啥叫迫于舆论压力,您能摆脱这一干系吗?

四是不利和解。国家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形成公民之间一种友善互信的相处关系。事实上,民事关系的处理有多个渠道,未必都要惊动官府,未必都要依法规范,还有一些宽容、调解、和解的途径。自媒是自然人把控的,发声与自言自语差不多;央媒则就大不同了,代表着什么、释放着什么,是与自媒体大不相同的。同样一件事情,经您这一发声,性质一下就变了。不是您声音多么大,而是背景与意蕴大不同。因此,在您发声后,和解与调解的空间就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依法论处了。这对民风、社会风气养成,未必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以上论点,可能有所偏颇。但我觉得央媒应该更多地关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应该更多地沉下身子“走转改”,以自己的脚力和眼力去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而不应该屈尊降驾转报自媒体的小道消息、乡野消息。若您坚持要去转,这个比例越低越好,原因不复杂,就是得顾及咱的身份。

雪乡乃雪大之乡也。雪乡何辜,雪乡无语,近期之殃,纯乃人为。“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希望雪乡挺住、熬住,以涅槃重生的信念,迎接美好的未来吧!(作者:高舜礼系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中国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