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只蛙火了,朋友圈被晒蛙党攻陷,微博被晒蛙党攻陷,养了蛙的朋友纷纷发微信四处安利,没养蛙的发微信咨询这个蛙真的那么好玩吗……
不久前“佛系”这个词大行其道,而这款名为《旅かえる》(中文名“旅行青蛙”)的佛系养成类手游,一下子便俘获了大批佛系青年,无数人疯狂为之打call。
不信你看看朋友圈那些沉迷于养蛙的少女们:
瞧瞧,一个个如同饱含深情满眼泪花的老母亲,我们养的不是青蛙,倒像是“亲娃”。
游戏的主角是一只小青蛙,你需要做的很简单:
收割院子里的三叶草(三叶草是货币,可以买食物和旅行用品)
帮你的蛙仔准备食物与行囊
偶尔还要帮忙招待蛙仔上门拜访的朋友们
然后便是无尽的等待——它在家的时候,等着它出门;它旅行的时候,盼着它回家……
养蛙三部曲
而你的蛙仔呢?
有时候它一言不发就出门旅行
有时候它悄无声息就回家小憩
时而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
时而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
它去哪里了,什么时候回来,跟谁一起,你完全不知道。有时候也会有惊喜,它高兴了会给你寄明信片,也许回来时还给你捎回土特产……
我蛙仔寄给我的第一张明信片
有人说了:面对自己的亲娃已经焦头烂额,哪还有那闲工夫养只青蛙!
可是千万别小看这蛙,我养蛙也没少操心,跟养娃的心情其实一样一样滴~
自从养了蛙,朋友圈里有一个新的流派——晒蛙党,甚至,晒蛙比晒娃更勤;
小心脏稍稍脆弱一点的少女,已经开始失眠了,担心蛙迷路,担心准备的食物不够吃,担心蛙旅途不能交到知心朋友,担心蛙的死活……总之吧,儿行千里母担忧;
每天一有空就去院子里收割三叶草,只想给蛙儿子攒更多的钱买更好吃的更好玩的;
每次在蛙出门之前都细心准备好食物和行囊,只为蛙儿子下次旅行能吃得更饱玩得更好;
每次蛙仔回来都敲击开心,每次收到蛙仔带回来的明信片和土特产都敲击欣慰,觉得自己的蛙蛙真乖真可爱;
看到别人家的蛙仔游遍全日本朋友遍天下,而自己家的蛙仔只会蹲家里吃饭看书削木头,又开始焦虑了,我蛙怎么还不出去历练?
有的蛙成长比较快,有了自己的女朋友,蛙妈又开始担心,会不会有了媳妇忘了娘,以后就更不喜欢回家了
……
养蛙的心路历程是不是跟养娃一毛一样?
没娃时一日三餐外卖都无所谓,自从有了娃,一日三餐、柴米油盐,一点不敢怠慢,生怕娃没吃饱没吃
每天更努力赚钱,为了给娃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
娃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在妈妈眼里都是大大的成就,看着娃一点一滴的成长,对妈妈来说就是巨大的满足;
对娃的每一个朋友都十分上心,希望娃在外面结交更多朋友,也希望娃有甄别朋友的能力;
然而有时候也会有焦虑,尤其当看到别人家的娃进步神速见多识广的时候,偶尔也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好不容易娃大了,该出去闯荡社会了,心情十分矛盾,希望他们出去看世界,又不希望他们离开自己太远太久,盼他们回家享受安乐,又不想他们在安乐窝中失去斗志;
每次娃带回来礼物,都满心欣慰,恨不得所有左邻右舍都知道自己的娃多出息多孝顺;
细心地收藏好他们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个回忆,时时常拂拭;
每次娃出门前,都准备好大包小包,把最好的东西都塞进他们的包里,生怕他们在外面饿着冻着受委屈。
……
没想到一只不会说话的虚拟小青蛙,却成了千千万万蛙爸蛙妈的感情羁绊,这简单的一个养成游戏,其实揭示了亲子关系的真谛:
所有的感情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父爱母爱是为了分开。
就像龙应台在《目送》中那段很有名的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在我们小的时候,常常不满自己爸妈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并发誓自己将来一定不做这样的家长。
然而自己养娃(养蛙)之后,才明白那种“完美的父母”真的很难,当我看着别人家的蛙,发来的照片里是各种名山大川、各种朋友同行。
而自家的蛙只会宅在家看书吃饭,默默写信还不让我看,去旅行总是形单影只,去的地方看上去也都不咋地,竟突然有点理解父母当年的焦虑了……
当蛙养得好的人告诉我,你不能只给它买吃的啊,你要给他买帐篷买头巾买碗啊,有这些傍身它才能去到更高大上的地方,交更多的朋友啊。
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的养育方式有问题,只关注我蛙仔的温饱,却忽略了它的精神世界。就好像养娃时只关注他吃饱穿暖只关心他学习成绩,却忘记了去教会他们真正受用一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法。
但是高级的装备需要更多的三叶草啊、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啊,而我的三叶草每两三个小时成熟一次,还常常忘记收割,我没有那么多的金钱支持我的蛙儿,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蛙妈妈啊。
此时的心情就好像一个经济条件欠佳的父母,一面艳羡着富二代蛙仔们,一面心疼自己的蛙仔,一面感慨着自己没创造更好的条件,一面继续勤奋地收割三叶草……
也有不少养蛙的朋友找到了游戏的捷径,通过修改手机时间大幅缩短三叶草成熟时间,从而获得大量的“金钱”可以为自己的蛙仔提供更高端的食物和装备,去更多的景点,拍更多的照片,交更多的朋友,晒更多的朋友圈……
然而我们是拒绝的,养蛙虽不易,我们也很好奇自己的蛙长大以后是什么样、有什么成就,也很羡慕别人家的蛙去过那么多好地方,拥有那么多精彩的旅途故事。
但是和养娃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养娃不也是一种养成型的“游戏”,每个娃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每个父母有自己的养育方式和家庭背景,与其拔苗助长,养出千篇一律的模型,我更希望我的蛙和我的娃保持他独特的个性。
相比结果,更重要的难道不是养育的过程吗?那些等待、欣慰、暖心、焦虑、担忧和不舍,才是养成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比起一路开挂通关,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羁绊才是这个游戏想要表达的真义。
毕竟现实中没有修改器,也没有破解版,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佛系养娃、佛系养蛙,“佛系”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但在我看来,它并不应该解释为“一切随缘”,而应该是,先把自己该做的做到最好最充分,然后顺其发展不做太多干涉,不止养蛙如此,养娃也该如此啊。
我说的对吧?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