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发长文与父母决裂,去了远方就会与父母渐行渐远?

2018年01月30日 英国留学中英网



今日汇率 

1英镑=8.891人民币

要了解世界,就要到远方去。去了远方,就会与父母渐行渐远?近日,一位北大毕业的美国留学生发表了一封万字长文控诉自己的父母的事情引得大家议论纷纷。前段时间,女留学生骗走父亲300万拉黑父母的消息也是闹得沸沸扬扬。还有去年的父母卖房送女儿出国留学,结果女儿嫁了老外不归的事情同样引起各方关注。

不管怎样,看到这类消息的当下,都让人不禁难受,血脉赋予的最亲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与父母渐行渐远?

从未得到过支持,
出国留学也无法摆脱父母控制…… 

发万字长文的学生是王猛(化名),从小性格内向,敏感,不善交际。在王猛自己看来,这与父母长久以来的过度“控制”和“冷漠”有关。比如,王猛小学时,酷爱奥数,母亲却反对他比赛。有次王猛报名参加奥数比赛,结果携带的文件夹失踪,找回后发现已经被涂抹破坏。“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在王猛看来,父母从没有关心自己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曾经数次向父母“求助”,但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比如,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取笑,后来这事情传到亲戚耳里,又遭到亲戚多次的取笑。长大以后,亲戚依然拿这个事情取笑他,让自己非常厌恶。然而,自始至终,父母都没有对亲戚提醒只言片语,让王猛感到失望。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对口行业工作,但因为动手能力不足,交流也有问题,导致很多工作无法顺利展开,不得已选择辞职,而此后找的几个工作也都不太顺利。

王猛便决定出国读研来提升自己。然而父母又找了位在美国的“朋友”照顾他。即使自己有在与家人的通信中,表达了自己与这位朋友并无共同话题,而且这位朋友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父亲却依然要求他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

在美国,王猛曾有一段时间总是难以控制地会想起过往令人沮丧的事情,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他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第一次甚至倾诉了足足6小时还难以抚平情绪。“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但父母对此仍不以为然。

所有的事情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爆发。2012年前后,王猛发出控诉信,拉黑了父母,切断所有联系方式,彻底告别。他再未主动联系家人,也不回复任何信息。“曾经,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也不至于此。”

对于儿子单方面与自己彻底决裂6年,王猛的父母一直感觉很费解。“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

母亲承认,曾经对孩子说了很多“不”,但这些也都是原则上的管束。“他是状元,到了北大肯定会有比他更好的人,在大学的后期出现情绪异常。之后毕业工作又遭遇不顺,再次出现了情绪问题。到美国学业出现困难,同时在看了心理医生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他的父亲是这样认为。

这一点上,王猛的同学有同样的观点。“他是当年的理科状元,上了当年北大最好的生物专业,他一直孤僻,不善言语,抗挫折的能力要差一些。”

当然,父母也反思了,承认自己教育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有问题,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跟他重新联系起来。”父母始终还是希望儿子能够回归。

小编想说,留学生和父母产生隔阂,或者每一个作为子女的我们和父母产生嫌隙,都不能只归咎于某一方的过错。不管是做子女的,还是为人父母,我们都该学会换位思考,彼此不再渐行渐远,才是重中之重。

 

To父母:
多与孩子沟通,多理解孩子

王猛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与曾经的令人嗤之以鼻的棍棒教育相比,如今的家庭教育似乎进入又一个误区,言语暴力有时候杀伤力更甚。很多父母都不知道,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可能对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这是我小编看到的,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里面有很多条都符合题主的问题。貌似很多人都经历过。

“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这仿佛是父母强迫孩子的“黄金理由”。不论父母的要求多过分,仿佛这一句话就让父母站在了制高点。

“你看看人家孩子!”

说过了都是泪,似乎每个人的童年,父母的口中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然而,父母忽略了,比较,是最容易让人产生自卑感的行为。

“我是你爸(妈)!”

很多父母认为,作为家长的责任来源于父母的身份,而父母的权威也得来源于这个身份。更有甚者,有人认为自己把孩子拉扯大,孩子就必须听自己的话。这样驯化动物的逻辑不可取。

“生你有什么用?”

孩子和父母的争吵在所难免。有时候吵到最后便恶语相向。这样的说辞,俨然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工具。

“你还是孩子,你懂什么?”

想当然的觉得自己比孩子多活二十几年,了解的东西一定比孩子多。认为小孩什么都不懂的父母,注意不到孩子内心的敏感和脆弱。

“(面对孩子对自己遭遇的抱怨)这有什么,你爸(妈)我经历过比这更大的挫折。”

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孩子只是希望得到父母站在自己一边的安慰,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


父母对子女的培养和投入,是为了让他们在未来更有能力去选择和规划人生,而不是干涉他们的人生。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胡适有一段经典的文字。

”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他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示恩”了。我们糊里糊涂地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福,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说得偏激一点,我们生下一个儿子,就好比替他种下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下了祸根。他也许养成坏习惯,做一个短命浪子;他也许更堕落下去,做一个军阀派的走狗。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自己减轻罪过的法子,只是我们种下祸根之后自己补过弥缝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节选自《我的儿子》)

胡适认为父母于子女无恩,父母对孩子好是应该做的,不应以此居功。子女以后对父母作何感想是子女自己的事,父母对此不必操心。一个人完全可以认为自己不该向子女市恩,同时又关爱孩子和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是不矛盾的。

To学生:
批判父母之前,尝试了解他们

王猛同学的事情上,子女和父母的观念差距太大也是一个因素。其实,为人子女的,我们又何尝愿意“批判”父母,或许我们也该尝试去和他们沟通。

这里也分享一个故事。同学C的表姐是家里的独生女儿,几年前去法国留学,毕业后也嫁给了法国人,便没再回国。后来有一年的中秋节,她的妈妈上厕所时,突然失去意识,种种地摔倒在地,流血不止,被紧急送院抢救,后被确诊为得了癌。家里人立刻通知表姐,她赶回国已经是她妈妈住院的第三天了。一个多月后,她的妈妈出院,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同学C的表姐又回到法国相夫教子。同学C曾经问过表姐的妈妈,为什么同意表姐嫁到那么远?对方回答:“不想同意也不行啊,万一她错过了这个,以后过得不好,埋怨我怎么办?”  每次想到这个,同学C都会觉得心酸。

每个人大概都有一个时期,总是特别想远离父母,想自己生活,没有人管束自己,享受一个人的自由。可是,真的做到了,然后又能怎样呢?与父母相距千里的你有时候也未必好受,认真学习,认真工作,坚强地像个刺猬,让人难以靠近,自己也并不是真正地快乐。有时候想得到父母的安慰,可是拿起电话,除了报平安就再也没有其他多余的话题。

父母的生活也许看起来有滋有味,可他们却更想听到你们与他们分享和交流。可以去实现你的梦想,但是做所有决定之前,也要考虑你的父母。

很同学都说能从这对父母身上找到自己爸妈的影子,但也希望大家在抱怨的同时,也能够理解自己的父母。尤其是留学生,每个留学生和他们在大洋彼岸的父母,都有着自己的不适和焦虑。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新闻,一名中国妈妈因为某天没联系上在国外大学就读的女儿,越洋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地打。到最后,女儿的老师、同学都被“骚扰”了一整天,女孩无奈,她只是不想被父母逼得太紧。像这样的留学生家长还有很多很多,甚至有的还给孩子的留学生活造成了困扰。有留学生称自己现在活得压抑,都是因为被家长管得太严,到了国外就再也找不到方向。

其实,天下大多数的父母,他们心里永远只有自己的孩子,无论在眼前还是远在他乡。我们真的需要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多一点沟通。

网友各执一词……

对于此事,网友们也是讨论热烈,一部分人指责父母对孩子过度控制导致今天矛盾的产生,一部分人则指责男生不够成熟,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父母。 

觉得父母有错的:

@lxtab:

很多父母只要孩子看起来听话成绩好就行了,至于会留下什么阴影,根本没有意识到。

@司辰:

语言可以成为伤人于无形的利器,尤其是这些“利器”如果出自于最亲的人口中,那简直是致命一击。

@欢。:

相互嫌弃,道德绑架,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好。忽然有些“不合时宜“的想到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衣帆:

虐待不一定是挨打,辱骂和精神虐待更可怕。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以至于我始终不敢生孩子,现在虽然有了孩子,却也无法做到像别的父母那样亲密无间。或许没有被原生家庭真心爱过的孩子,也学不会去爱?

@果哥:

深有感触,母亲说话有时侯很难听,我知道以前外公也是那么对他们的。然后我现在有了孩子,有一次很生气,我也对自己孩子是那种口吻。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吧,因为行为上舍不得对你做什么,只好用恶毒的语言来刺激你要你引起重视最好乖乖听话。

@愿:

我就是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现在长大了懂事了,就再也不会妥协的。而且我以后结婚了一定不会让我的孩子受到类似语言的伤害。我们年轻人应该拒绝所谓的伤害孩子的权威,避免以后的孩子面临的这些问题。

 

觉得男孩也有问题:

@李静:

我觉得有些地方他父母做得也没错啊。比如调座位什么的,他怪父母没有去给老师反映,在这些事情上就不怪父母控制他了?他不希望父母管的时候,就说父母“过度关爱”;他没有得到父母帮忙的时候,就说父母拒绝求助……双重标准啊。

@小杨:

他举的例子,比如别人嘲笑他,学校座位不好的问题,与父母推荐的人关系不好,这些父母都没有放在心上,他的父亲觉得他应该学会适应环境适应不同的人,但这些都成了他现在怨恨父母的理由,感觉是把自己的遭遇归结到了父母在他小时候太管着他上,也许有联系,到最多还是他自己性格的问题。

@小海健:

我觉得这不单单是他父母的问题,特别是上了大学,即使父母过分关注,一个成年男孩子就不能学着融入社会吗。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本身就不成熟理智。

@海森堡的狗:

本来很理解他的,但是看了内容,我只能说,这完全就是父母溺爱出来的玻璃心,他选择的不是改变这种幼稚的玻璃心,而是通过与父母决裂继续维持下去。

@beiyou:

想说,我特别理解他的感受,一些可以说是感同身受的感觉。既然你明白了这一切,再者出世也不是你决定的,而是父母把你带到世上,那么好。很客观事实不站在任何方面偏激地说,那么这样的教育方式很不好的父母养你长大,你所有经济来源都是来自于他们,如果你现在独立了会赚钱,那么你断绝之前把那些钱还了吧有些父母教育方式确实不对,你也不是自己想来到这个世界,然而你生而为人,父母给你条件读了书认了字,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既然你现在没有精神问题,而是心理有问题,所以应该给自己好好负责吧,还了养育之恩,你可以好好调整过来的,如果可以,和父母好好谈谈,我长大以后,很多事情都和父母说开了。加油!

@璐璐:

为人父母,是门学问。能上北大,天资该多聪颖。拉黑六年,父母该多心伤。如果父母多一点留白,子女多一点理解,也许就不会两败俱伤…

@LovDem:

感觉最近几天看的文章都很扎心啊。从我的认知上说,亲子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行为。希望受伤的“孩子们”学会倾诉,学会依赖。让伤痛带来的影响逐渐缩小,过好一生。

龙应台曾经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人到国外,你会变得慢慢不同。此时,父母不应该被你甩得太远。即便有地理距离,你依旧可以和他们分享你的生活细节;物质条件好一点的,可以让父母假期过来住上两天。

小编真心希望这个故事能够对大家有所触动:对于家长,永远要会沟通,要支持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觉得孩子小就忽略他的想法;要学会放手,明白孩子早晚会离开父母。对于孩子而言,要理解父母与自己观念的差异,明白求同不现实;可以多阅读相关心理学书籍,学会自我调节。

真心希望这样的故事少一点。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呢?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