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比特币的结局?先来看看史上三大经济泡沫...

2018年01月18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这两天的金融市场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在传统的美股市场上,三大股指相继走高,其中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周二盘中首次突破26000点之后,在周三再度升破26000点,并首次收报于26000点上方,涨幅超过300点。在本月4日,也就是8个交易日之前,道指才刚刚站上了25000点。然而,此刻的电子货币市场却显得哀鸿遍野,自1月7日到现在,在这10天中,比特币和其他电子货币总计蒸发了3700亿元,总市值下跌逾40%。



根据Coinbase的数据,比特币价格在过去一个月下跌近50%,在过去这24个小时之内下跌超过20%至9600元,而在一个月前的12月中旬,比特币曾突破了19000元,直奔20000元大关而去。不过,在过去的12个月中,比特币的涨幅依旧高达900%以上。不只是比特币,基本上所有的电子货币都在这两天全线翻红,以太币在今天继续下跌18%,瑞波币下跌22%,比特币现金下跌20%。



相信此时此刻,电子货币投资者们的心中一定五味杂陈。一来,基于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电子货币在过去跌宕起伏的走势,今天的下跌也许正是逢低买入的机会,现在离场及时止损?大家心里并不服气。但是,比特币会不会再难有东山再起的一天?谁也说不好。币市的行情和各国政府的态度关联性极大。1月16日,外媒传出消息,称中国计划对包括比特币在内的虚拟货币场外集中交易进行打击,电子货币市场全线暴跌。雪上加霜的是,韩国方面也不断传出消息,称正在审理有关禁止加密货币交易方案的消息。一时间,“币圈”投资者们变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比特币是否有未来?是会如一些分析师预测那样在今年升到10万元,还是会偃旗息鼓一蹶不振?其实,可能除了中本聪,谁也不知道答案。而我,只想和大家分享三个全球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三场令全体群众为之着迷而癫狂的金融投机热。


1


第一个历史故事是广为人知的荷兰“郁金香泡沫”事件,随着比特币疯狂走高,不少市场人士将其和近400年前的“郁金香泡沫”相提并论,希望从中寻找异同。在17世纪,郁金香作为被引种的植物,在欧洲数量有限价格昂贵,而荷兰凭借着地理气候和天然的条件,成为了郁金香主要的栽培国之一。随着荷兰培育出了一些独特的郁金香品种,这种花的价格不断上涨,成为了上流社会争相购买以彰显身份地位的装饰品。伴随着市场需求量的猛增,郁金香的价格不断被抬高,形成疯涨局势。从1637年1月2日至2月5日短短一个月时间里,郁金香的价格几乎呈十几倍的势头暴涨,一些人通过买卖郁金香获得了暴利,并让不少投机者丧失理智。郁金香的大受欢迎令不少投机商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的球茎,一时间,这个类似于蒜头的球茎被市场大炒特炒,一个月的涨幅可以高达500%。但这样的火爆局势并未维持多久,一个冬天之后,随着郁金香期货合同接近到期,部分投机者开始怀疑郁金香球茎的根本价值并向外抛售球茎,从而引发了整个市场一连串的震荡。不安的投机者们相继卷入恐慌性抛售,一时间,前不久还被市场热捧的郁金香球茎成为了商人们的烫手山芋,而不断下滑的价格则形成了恶心循环的态势,最终导致郁金香市场全线瓦解。



2


第二个故事是“密西西比事件”。这场事件的始作俑者是一名出生在英国的富二代约翰·劳(John Law)。年轻时由于好赌成性,在他赔上了父亲留下的地产,并在一场情场决斗中杀人后逃亡到海外,随后得到了法国摄政王奥莱昂公爵的赏识。当时的法国财政乱成了一锅粥,约翰·劳向摄政王进言,指出流通中的货币量远不能满足经济运行,导致法币贬值。



1716年,提倡纸币本位制的约翰·劳成立了劳氏银行,通过这家银行发行1.2万股股票,每股500里弗,其中四分之一可以用金属货币购买。由于银行发行的纸币可以进行购买兑换,并且价值不变,人们开始逐渐对纸币建立了信任,纸币的价值甚至超过了黄金白银等金属货币。信誉同样得到水涨船高的是劳氏银行。约翰·劳随后获得摄政王的授权,在1717年成立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拥有在密西西比河及路易斯安那州做交易的特权,公司的资本被划分为20万股,每股500里弗,这些股票可以用公债抵付。而在当时面值为500里弗尔的公债,市场价格仅为160里弗尔。接下来,这家银行被政府改为国有银行“法兰西皇家银行”,并随即发行了10亿里弗尔的纸币。而在当时,银行发行的纸币从未超过6千万里弗。一时间,这种以通胀方式发行的纸币导致了投机性的繁荣,也造成了金银货币的继续贬值。


1719年,约翰·劳在密西西比的公司获得了在更多地方进行贸易的特权,随着业务的蓬勃发展,公司再次增发5万股新股,并承诺每500里弗的股票每年分红200里弗。同时,由于股票可以通过公债购买,这相当于100多里弗就能买一支500里弗的股票。巨额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了全法人民的购买热情,法国贵族们为了买到股票,不惜使用各种荒唐的手段接近约翰·劳,一位女士甚至通过把自己从马车上摔下去的方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碰瓷”)吸引到约翰·劳的注意。一时间,投机热在法国蔓延开来,但凡做买卖都能赚钱,大家坐等密西西比公司股价的上涨,都对一夜暴富充满了期待。然而,随着通货膨胀的爆发,和铸币的不断减少,民众对纸币渐渐失去信任。特别是约翰·劳宣布彻底禁止铸币流通的做法更是火上浇油,随后,公司股价遭遇暴跌,再加上政府的决策失误,曾经繁荣一时的纸币被人们深恶痛绝。想将钞票兑换成银币的人们将银行挤得水泄不通,踩踏伤亡事件屡屡发生。最终,股票崩盘泡沫破裂,曾一夜间赚得金盆满钵的人们在第二天分文不剩。而这个旨在通过股票换国债为法国政府融资的计划也以失败告终。



3


第三个故事是“南海泡沫事件”,这是在1720年英国发生的经济泡沫,也是“经济泡沫”的来源。尽管有“密西西比事件”的前车之鉴,但南海公司却依旧执行了类似的换股计划,最后以失败收场。1711年,牛津伯爵罗伯特·哈利成立了南海公司,旨在通过发行1000万英镑的股票来为政府偿还债务,作为回报,政府不仅给予南海公司6%的担保利率,提供每年60万英镑的利息,还赋予了该公司南海贸易的垄断权,以及部分商品的拥挤退税政策。随着民众对南海公司的看好,疯狂的投资者们开始踊跃购买该公司的股票,推动股价一路高歌猛进,股价在半年的涨幅一度高达700%,南海公司的股票也就变得炙手可热。



然而在1720年6月随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解散了许多泡沫公司,投资者开始逐渐意识到南海公司的潜在危险,外国投资者率先在7月开始抛售南海股票,恐慌心态随即在投资者中蔓延,南海股价由曾经的每股1000英镑最终在12月暴跌到124英镑。再加上南海公司实际资本所剩无几,导致投资者们血本无归。在这场横扫英国的投机泡沫中,就连著名科学家牛顿也损失惨重,他说道:“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但却无法预测人们的疯狂。”



诚然,相比于以上三场著名的历史泡沫经济事件,电子货币市场或许显得有理有据。不可否认的是,区块链技术的开发或将成为一场伟大的技术革命,但随之而来的电子货币投资热却一度让人望而生畏。尽管时代变了,技术变了,但人性却很难改变。自郁金香泡沫以后,几百年之后的人们依旧容易做着一夜暴富的梦。大家不再看股票,取而代之的是盯着上千种电子货币的行情走势。如果押对了币,一夜间账户可以增值百万千万。只是,习惯了赚快钱之后,如何重新静下心,做回一个理性投资者?这可能是“币圈”世界里的人们需要提前思考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