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晚年移居台湾的胡适,思想真趋于平庸了吗?

2018年09月07日 北美报告


北美报告(微信ID:canadanews)编辑

想起胡颂平与胡适面对面有“江海之浸,膏泽之润”之感,胡颂平1988年离世,二十年后的今天,我等后辈翻读此书,依旧分享着同样的感受。







作者 | 姚峥华

来源冰川思享号


“真正的历史都是靠私人记载下来的”,胡适生前说过的话,身后由自己印证。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下称《谈话录》)是胡适的秘书胡颂平在胡适生前最后四年(1958年至1962年)侍奉于左右,像学徒、助手、小友,又像是记录言行的史官……悄悄笔记的胡适对事对物对人的反应评论。因其“私下言谈,更少顾忌(贺卫方语)”,多人视其为了解胡适真性情的重要史料。


时隔几年我再次捧读,在《谈话录》中重新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比如胡适对李敖文章《播种者胡适》的评价,比如胡适不喜欢黄庭坚,比如胡适认为许世英回忆录不可靠,又比如胡适对散文骈文的区分,对代词虚词的禁忌……


为这些疑问寻找答案,联想、发现、佐证……不管最终能否自圆其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更新自我看法的过程,煞是有趣。


胡适说李敖的《播种者胡适》是借题发挥


在《谈话录》中,胡适多次提到写文章态度要严正,批评也有批评的风度,切不可流于轻薄。他提到某君写了二万七千字的长文,他看了,还是看不懂。胡颂平在记录中没有点名。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文星杂志》登了李敖的《播种者胡适》。


李敖在文章中写道:


“我们只消肯定他在文学革命的贡献、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民主宪政的贡献、学术独立和长期发展科学的贡献,我们就可以‘论定’他对我们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贡献了,在上面的一系列的肯定里,我必须抱歉我没有肯定胡适在学术上的地位。我不承认在严格的尺度下,胡适是‘哲学家’和‘史学家’,我宁愿承认他是一个褪了色的诗人、一个落了伍的外交家、一个最卓越的政论家、一个永不停止的真理追求者。”


“以他唱重头戏的地位,四十年来,竟把文史学风带到这种迂腐不堪的境地,脱不开乾嘉余孽的把戏,甩不开汉宋两学的对垒,竟还披着‘科学方法’的虎皮,领着‘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的补助,这是多么不相称的事! ”


李敖又认为胡适之是一个寂寞的人,在人生大节上,胡适有他自己的新“儒行篇”,他自始至今不信权威、不信教条、不信圣人之言、不信“旧道德的死尸”、不信两千年前空洞的旧经典能解决二十世纪复杂的新问题。在这生化转变的大世界里,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胡适始终在变化的环境里维持他的人格、观点和气焰。


这些表述在李敖一以贯之的“毒舌”中算是最高的褒奖和评价了。


▲胡适(图/东方IC)


1962年1月2日的记录中,胡颂平问胡适怎么看。胡适说,在我的年纪看来,总感得不够……他(李敖)喜欢借题发挥,他对科学会了解不够,何必谈它。要记得,做文章切莫要借题发挥。


这一年,李敖26岁。而几个月后,71岁的胡适却心脏病发作去世。


在此之前,坊间流传着胡适对李敖有千元之恩的掌故,李敖在《自传与回忆》中,有这样一段自述,说他在给学者姚从吾做助理时,因研究会拖欠助理人员薪水,他身受其害。于是,就写信给胡适,向他抗议(因为胡是负责人)。


“使我个人不好意思再向姚先生借钱,使我三条裤子进了当铺,最后还不得不向您唠叨诉苦,这是制度的漏洞还是人谋的不臧我不清楚,说句自私话,我只不过是不希望‘三无主义’在我头顶上发生而已。”


胡适收信后,立即回信:


……现在送上一千元的支票一张,是给你“赎当”救急的。你千万不要推辞,正如同你送我许多不易得的书我从来不推辞一样。你的信我已经转给科学会的执行秘书徐公起先生了。他说,他一定设法补救。祝你好。


1958年胡适就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就职演讲后,李敖第一次与胡适见面。之后,他们有过一次长谈、三次小谈和数次书信往来。而胡适借给的1000元,李敖还没来得及还,胡适就逝世了。


李敖后来写道:


在他送了我一千元后,我觉得受之有愧,决定一九六二年三月十二日以前还他。到了二月,钱一直没着落,我心里很急,不料二月二十四日他突然死了,我真的“如释重负”,我想起《胡适留学日记》中“借一千还十万”的故事,我后来虽没还他十万,但对胡适思想的流传,从写《胡适研究》、《胡适评传》、《胡适与我》到编《胡适选集》、《胡适语粹》、《胡适文存外编》、《胡适给赵元任的信》等等,倒是尽了“还十万”式的努力。 


据说2005年李敖在北大演讲时,曾捐款20万元意为胡适在北大立一座铜像,后来此事不了了之,令李敖颇感遗憾。


▲2014年7月,李敖与李戡父子一同出席香港书展名家讲座活动(图/赵周贤 摄)


2018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李敖自传》,2018年3月李敖去世。8月17日,在上海书展《李敖自传》读者分享会上,李敖儿子李戡说,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讲,父亲一辈子,真正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和朋友就是胡适,这是毫无疑问的。


《李敖自传》第126页,李敖专门写了一节“选择了胡适”,文中说,他们那一代人到台湾以后感到苦闷,他自然接近了胡适,“在我历经了左派、右派、国粹派的长期混乱中走出来后,最后只有胡适了”。


李戡说,胡适对我父亲最大的影响是近代史,特别是近代史的治学观念,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几年前,我和他去济仁所,旁边就是胡适的墓,我父亲一般是不去参观墓地的,但那次他端详了许久,弯腰看着胡适墓碑上面写的每一个字,那个画面我终身难忘”


李敖一生狂放不羁,有人统计他共骂了3000多人,但推崇的只有胡适。


胡适多次提到不喜欢黄山谷


在《谈话录》中,胡适多次提到不喜欢黄山谷。


比如,别人送他钱锺书的《宋诗选注》,他说钱锺书中文好英文也好,大概是根据清人《宋诗钞》选的,其中黄山谷选了四首,王荆公苏东坡的略多。他又说钱锺书没有用经济史观来解释,故意选有社会问题的诗,不过他的注确实写得不错,可以看看。这是在《谈话录》中他第一次提到黄山谷。


接着,有一次又说“黄山谷的《黄龙心禅师塔铭》,写得清楚明白”。算是难得的一次肯定。


又有一次,他说金朝王若虚在他的《慵夫集》大骂黄山谷,只有他一个大胆地批评。


……


黄山谷,即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


▲黄庭坚


我很纳闷一向温和有度的胡适,为何与一位相距一千多年的著名诗人过不去。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胡适最不能容忍的是人的愚蠢,但黄山谷可是天才。七岁就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八岁又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他与舅舅李常对对子,李常出上联: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他当即对出下联: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放到今天,此等才情也少人可比。


胡适看重“文章第一要做通,第二要有力量,第三要做美”,黄山谷在学理上也可圈可点。比如,他的诗以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的诗学理论。


同为宋代大诗人,他与苏轼又大不同,苏轼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黄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其追随者很多。他所倡导的江西诗派“要字字有来处”,还提出诗的 “句中眼”;重视句法章法,其《送顾子敦赴河东》诗便言:“无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


也因此,以他为代表的江西诗派成员作诗风格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胡适说王若虚敢第一个批评黄山谷,但看王若虚的文章,他批评的人不在少数。在《论语辨惑》中,他对宋儒尤其是朱熹的解经提出了批评,认为“圣人之言,亦人情而已。而宋儒所解,则揄扬过侈,牵扯过甚,故作高深”。在《史记辨惑》中,对司马迁的行处叙事,也多有指责。


若从人的角度,胡适与山谷道人毫无违和之处。如行孝,黄庭坚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照顾,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胡适不抗母命故摒弃爱情与包办婚姻的小脚太太厮守一生。


又如淡泊名利,黄庭坚出任朝廷官职,受诬陷,不以贬谪介意;胡适几经政海波澜,不苟附进。再如讲学不倦,黄庭坚为人师表,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胡适帮助同侪、提携后进,资助林语堂等人国外读书,帮助梁实秋译完莎士比亚全集。甚至在书法上也神似,黄庭坚作草全凭心悟,以意使笔,大开大合;胡适下笔流畅,不拘一格。


故只能从理念不同着眼。胡适不喜欢用典,不拘泥出处,不事雕琢,连对自己喜欢的苏轼,也苛责其“文比诗好,他的诗喜欢用典,书读太多了”。这与“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的黄山谷确实有着云泥之别,从这个层面讲,胡适不喜欢黄山谷也就不足为怪了。


胡适多次说口述历史不可靠


谈起许世英的《回忆录》,胡适曾跟李宗侗说,要指出他的错误,太多了,无从谈起,而且也没功夫一件件把它改正。“看了这个《回忆录》,可见口述的历史多么不可靠。”


台湾学者蔡登山曾撰文写道,1936年间,胡适过东京,晤及当时台湾任驻日大使许世英,便曾劝他写回忆录。1961年1月份起,许世英的回忆录由他口述,冷枫笔录,开始在《人间世》月刊上连载。


胡适是具有历史的考据癖的人,他认为许世英的《回忆录》,“将来定有人视为史实”,其中错讹之处,他要负责为之纠正。


▲许世英


事实上,胡适把《许世英回忆录》的前5期请秘书王志维交给金承艺代为查考史籍,之后又把金承艺的回信送给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宗侗看,李宗侗是高阳相国李鸿藻的孙子,熟悉清一代掌故。同时胡适写了封信给许世英,并将金承艺、李宗侗给他的信,请人清抄了一份附上。


《谈话录》中没有信的内容。蔡登山的文章中也没有附录。我后来查资料,发现胡适在1961年4月30日确实写了这封信,提出两点质疑——


致许世英

儁老:我在医院住了五十多天,已于四月廿二日出院了。现在还不敢出门走动,只能写这短简问候起居。《人间世上》发表的《回忆录》已读了四期了,有两点要请您指教:(一)当时刑部的“法律大家薛叔耘先生”似是长安薛允升尚书之误?薛叔耘是无锡薛福成,似够不上“法律大家”。薛尚书字云阶,是当代法律大家,著有《唐明律合编》等书。不知是此公吗?(二)《回忆录》中两次提到满尚书“老珣王”,朋友们都不知是谁。倘蒙提示,至感。匆匆敬祝大安。胡适敬上。


许世英在发表回忆录时,已年届八十有九。记忆难免失真,叙事更难免错误,对于他所口述的有关史实,需要代笔撰写回忆录之人多多费心查核订正,否则就难免出错。


信发出去后,有天胡适问胡颂平,许静老(许世英,字静仁,故称许静老)接到我的信后会不开心吗?胡颂平回答,他的《回忆录》别人会当历史看的。先生告诉了他错误的地方,照理只有感谢,不会见怪的。胡适又说,记忆真不可靠。有许多国外小说我都已看过的,但后来一点印象都没有。


▲胡适亲笔书信(图/东方IC)


1961年8月24日,胡适又有感而发,记忆真不可靠。他以自己的故事为例:


“昨晚雪屏来,我还跟他说,三十七年冬(1948年)我从北平撤退时,只带了三部书,《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陶渊明集》《杜诗笺注》。你看,这部《陶渊明集》是三十八年(1949年)我在上海时人家送我的;这部《杜诗笺注》也是三十八年春在上海花一万圆元券买的。两书上边都有我的记载。我都记错了以为是三十七年带出来的。今天因盖印的关系想起这两部书,才发现记忆不可靠。”


撰写回忆录或是做口述实录的人不少,著名学者唐德刚在采访胡适之前,会将胡适的有关著作如《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历年日记及其它零星散文进行择要整编,然后拟定大纲、确定访谈内容,从而避免访问时的盲目性与无序性。所以,他所撰写的口述历史比较扎实可信。


胡适也一再强调,做研究工作绝不能别人代查的,就是别人代为查出来的资料,也要自己来校对一遍的。


他甚至提到小说《风暴十年》中的情节“甲午战败,八国联军进北京”,说,“这位作者会编造历史,该打手心。”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两者时隔六年。小说作者区区十几个字的表述,难免让历史产生了错接。这是胡适“该打手心”的理由所在。


能入胡适法眼的,也有。台湾《民主潮》杂志上登有署名韵笙的文章《论思想或观念的僵室和简化》,胡适说,这是近年来很少见的一篇用功构思、用全力作文造句,全篇没有一句草率句子的大文字。他用红笔在标题上一勾一划,改成“论思想的简化”。他甚至特意写信给杂志的主编打听作者,表达他的敬佩和欣赏。后来才知道作者是政大研究所毕业的徐传礼。


胡适说从三国末到唐朝有很多文章是不通的


对胡适,我们说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对白话文学的贡献卓越。在《谈话录》中,多处可以看到胡适对白话文的一些表述。


有一天,有客人带了歌词求见,胡适看了之后说,要注意思想,而非词藻。白话没有什么词藻,干净的白话是很雅致的。


胡适《致钱玄同信》手稿(图/东方IC)


又有一天,胡适用日本鹫尾顺敬的印本,校正了胡颂平抄录的《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后,谈起这篇文章的不通,他说:从三国末到唐朝,有很多文章是不通的,因为活的文字已经死了,用死的文字来写活的语言,很少能做通的。


活的文字与通的文章,《谈话录》中胡适多次提到。有一次,有人写了一篇寿序,胡适看出很多毛病,对胡颂平说,文章分散文、骈文。所谓散文,就是古代的白话。骈文是用典做代词的,在散文里用代词是犯忌,因用代词,就不说老实话。骈文还喜用对子,在散文里是不得已才用对子的。


韩退之的古文运动,就是要恢复古代的散文,古文经过了春秋战国,到了秦朝有一千年的历史。那时候的语言是活的语言,它用的虚字不错,文法也不错。如《论语》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欤”这一句十个虚字,可以说是最精密的记录。《诗经》里“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也都把虚字记之。从夏商以来,到十五国风都是。


周朝是西方来的,叫西土之言。到小雅,有一部分民歌,还可看懂;但到了大雅、周颂,都是统治阶级的语言,没有把虚字记录下来,虚字略掉了就看不懂了。骈文也把虚字去掉,所以六朝隋唐的碑文,多有不通。古文运动把《孝经》《论语》《孟子》当教科书,每个人都经过训练,恢复周秦以前东方语的标准,叫作古文运动。


同样的意思《谈话录》中多次出现,体现了胡适一以贯之的散文白话观。


古论语六卷,清刻本(图/东方IC)


当年在上海,清华闹学潮,有人请胡适出任校长,他向北京回电报:“干不了,谢谢。”举此例时,胡适为白话的简洁明了得意不已。


这让人联想到张允和给沈从文拍电报,用了一个双关的白话“允”字,即表明父母同意沈从文与妹妹张兆和婚约,又是允和的名字落款,从而成了文坛中传为美谈的“半个字的电报”。


说老实话,写干净文。这条标准放诸今天照样适用,又有多少人可以达标?


胡适《谈话录》大陆的多个版本


胡颂平读《论语》,很多道理在胡适身上得到印证。胡适说大概是因为他看论语多受其影响的缘故。胡适手头的《论语》有多个版本;《圣经》,也有几十个版本。


有意思的是,《谈话录》在大陆也有多个版本。


我最早留意《谈话录》的是三辉版,后来一查,发现早在1993年就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引进出版,书封红底上有胡适的谈话照片,生动传神。


其后,是三辉图书于2006年10月以新星出版社的书号出版,白底书封上印着胡适晚年像,淡雅朴素。


到2014年8月三辉与中信出版社合作再次出版,褐黄色的封面上,右居胡适侧身照,左印胡适手迹,书名烫金左竖排,右下是繁体白字“适之”,凝重丰满。


到2016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谈话录(典藏本),深蓝布绒底浮现白字书名,该版实体书未能见到。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图/网络)


胡适去世后,胡颂平经过十几年的搜集整理考定胡适一生的行止著作,完成了三百多万字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被余英时称为“中国年谱史上一项最伟大的工程”。


编完《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胡颂平发现最后四年篇幅过重,几占全谱三分之一,遂抽出部分内容,编成《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1984年由台北联经出版社首次出版发行。这四年的谈话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首诗词的字句,大到国际局势的演变,社会环境的改变,侧面体现了胡适日常生活状态,晚年的思想和智慧。


里边提到大量的生活琐碎,我信手拈出,竟可列出“一二三四五六七”若干例子。


比如一,一个藏书印。胡颂平看胡适南港住宅里的藏书,没有藏书印,便想送他一块牙章,请台静农刻字。胡适想了想答应,说,就用“胡适的书”四个字,字体用隶书,不用篆字,叫人一看就能认得。


二,两样收藏。坊间笑谈胡适一生收藏两样东西,一是火柴盒一是荣誉学位。可胡适说他真正收藏的是全世界各国怕老婆的故事。发现只有三个国家没有怕老婆故事,一是德国一是日本一是俄国,因此他又得出结论,凡是有怕老婆故事的国家都是民主自由的国家,没有怕老婆故事的国家都是独裁或是极权的国家。


三,“三上”,欧阳修的马上、枕上、厕上,在胡适一生中颇为适用。胡适的文章多在“三上”构思的。每晚睡前,如没有睡意,他就背杜甫的《秋兴》八首,还有《咏怀古迹》五首。


四,四十岁时,张冬秀给胡适戴了一个“止酒”的戒指,人家一劝酒,他把手一扬,太太的命令。酒就不必喝了。


五,胡适二儿子思杜身高五尺多,父亲节时,胡适主动电报他,发现本应在印第安大学读书的思杜根本没去上课,不单把学费跑马输光了,还欠了一身债,差点被警察抓去。胡适通过朋友将之救出。后回家,胡适说,我没有责备他。


六,对于“六十耳顺”这个民间俗称,胡适指正“不可解释为听好话”,而是人到了这个岁数,对于任何话任何事,都能宽容待之。哪怕是逆耳之言,也有容忍的涵养了。


七,到了七十岁,胡适希望有资格退休了,可以造一座学人住宅,有些客人可以不见了,有些事可以不做了。每天上下午能有三四个小时,坐下来写东西,那样,写的东西就多了。


……


▲胡颂平


一个日常化的胡适因“口述实录”而立此存照了。


胡颂平悄悄笔记后,忍不住告知胡适。胡适顿了顿,说了一句,“你还是当我不知道的记下去,不要给我看。将来我死了之后,你的记录有用的。”


书出版前,毛子水为书做序,序文写道:颂平这书,和爱克尔曼的书(指德国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一、中国的胡适和德国的歌德,才性虽不完全相同,但各人对于国家文化的影响则极相似。


二、这两个谈话录所记的都是他们二人晚年的谈话。


三、颂平对于胡先生,和爱克尔曼对于歌德,非但身份关系很相同,相互的信任亦相同。如果从爱克尔曼所记的谈话录可以看出歌德老年时的智慧,无疑从颂平所记的谈话录,亦可以看出胡先生老年时的智慧。这一点是我充满信心的。


《谈话录》无疑是胡适晚年真实的个人史。很多人认为,晚年的胡适,思想趋于平庸,学术的生产力日渐下降,《谈话录》除对他整个生平的了解有帮助外,别的意义不大。


不由得想起胡颂平与胡适面对面有“江海之浸,膏泽之润”之感,他于1988年离世,二十年后的今天,我等后辈翻读此书,依旧在深切地分享着同样的感受。


如此,足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原标题:晚年胡适的思想真的趋于平庸了吗?


作者:姚峥华
来源:冰川思享号

平台:北美报告

微信ID:Canadanews 


最近读者都爱

看这些文章哦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