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像“野花”般生长
乍看这个题目有点奇怪,谁家的孩子愿意像“野花”般地生长?在国内那家的孩子不是宝贝似地寵都寵不过来。可在澳洲,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与国人相比却有天壤之别。今天读报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就是“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文章介绍:国外的家长到超市买东西,常常是一只手拦腰搂住孩子,小孩子的脸朝外,小胳膊小腿伸着,好像随时都会溜下地去一样。冷风习习,家长也不遮不掩任小孩子在扑腾。中国的家长总是把孩子左掖右挡地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地,双手紧抱着孩子,让孩子的脸朝着大人的胸膛,总是担心孩子会被风吹着、被雨淋着。他们认为,孩子就像一粒种子需要一定的生长环境。大人不可以过于控制孩子,要给孩子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一只手抱孩子,孩子的小手小腿可以自由活动,眼睛可以观察更多的外界事物,全身可以充分地与阳光、空气接触,有利于孩子适应环境和健康成长。小孩子今后面临的世界将会更加多元,资讯更加发达,所以从小就必须培养和锻炼孩子独立的思维和创新意识,长大了才能适应暂新的世界。其实“让孩子像“野花”般生长”这句话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冰心老人说的。中国文学家的名言中国人没有记住,到让外国人记住了,真是惭愧!
澳洲人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不会刻意去教他怎么怎么样去做,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学习和领会。威图朋友彼塔的孩子快两岁了至今不会走路,也不会说句完整的话。我们去他家玩发现孩子在地上爬的奇快,爬到爸爸、妈妈跟前扶着大人的腿才会站立起来;说话也比同龄孩子要晚一些,我们都替他担心起来。彼塔笑着说:“他虽然还不会走路,但爬得比那个孩子都快,再长大点自然就会走了,别替他担心”!看他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还有,我在装修房子的时候考虑到以后孩子活动安全,要求装修师傅这里改一改,那里修一修,台阶不要太高、地板要铺平等等。正好玛瑞在我家,听到NICO解释后拼命摇手说:“NO!NO!NO!”,“不要为孩子去改变什么,孩子自己会去适应。你们不要把孩子低估了”。站着说话不腰疼!敢情不是你们家孩子,若是你们家孩子指不定比我还严重呢!我嘴上喃喃地说她,心里一琢磨她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孩子就应该从小养成努力去适应世界的习惯,而不是让世界来适应你。家里的环境暂且可以去改变,外面的世界是能改变了的吗?这就是澳洲人的观念,与国人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他们是在努力地让孩子“像野花般地生长”。从小就让孩子感受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不是虚假的、经过装修、掩饰的世界。
在澳洲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打工的经历,不管家里是否有钱都是如此。澳洲的家长们平时不会给太多零花钱给孩子的,孩子们的零花钱、买玩具的钱几乎都要自己去挣。所以从十三、四岁起孩子们就开始了他们的打工生涯。他们非常享受这种模式,非常享受自己挣钱自己支配零花钱的权利,不用看大人们的眼色。我倒是认为,澳洲家长们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节省几个零花钱,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适应能力。他们早早出来打工相当于提前进入社会实习,提前接触了社会,毕业后非常自然地、很快地融入了社会,更重要的是从小就断掉了孩子们依赖、依靠家里的念头,杜绝了不劳而获的非分之想。老爸、老妈的钱是他自己的与我没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他们的观念。就算是一家人出去饭馆吃饭都是各付各的账“AA制”。也许国人会说资本主义社会缺少人情味,一家人还那么斤斤计较。其实并非那么简单,也不是缺少人情味的问题。资本主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多少风风雨雨、磨难和挫折慢慢养成的习惯,一定有他存在的道理,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今天显得更具存在的价值。想想国人家庭表面看似一团和气,其实在其乐融融的表象下掩盖了许多丑陋的、丑恶的东西。由于经济界定不清晰,个人独立意识不强,家庭状况处于混沌的状态。有人形象的比喻:西方人家里的状况(包括人际、财务状况)像个桔子,看似一个整体,里面一瓣一瓣的很分明;中国人的家庭状况像一个橙子,里面糊涂得无法分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牵扯不清。澳洲人个人意识和独立意识都很强,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但是人与人之间还是相对独立的,有报道说澳洲已经出现周末家庭的现象,结婚后夫妻双方仍然各住各家,到了周末才相约到谁家过。这也许是个别极端的现象不具普遍性,我只是想说明在家庭中各成员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在对孩子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十六岁之前全部生活都由家里照顾,一满十六岁家里马上不给零用钱,孩子想要购买玩具和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自己去打工赚取零花钱。成年之后很自然就自行出外打工,搬出去自己单独过日子。家里的房子以及老爸老妈再多钱您也甭惦记,那不是你的!界限分明的很。相比国内家长们对待孩子,个个像宝贝似地捧着,热了怕化了,凉了又怕冻着!为了孩子的“前途”、“功名”(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等等)几乎承包代替了孩子们的一切事情。为了孩子能出人头地“有出息”,全家可以含辛茹苦、勒进裤带为其服务。这种做法澳洲人无法理解,国人却乐此不疲!你感觉是在帮孩子,在爱他、疼他(绝大多数中国的家长们现在仍然这么认为),澳洲人看来你是在剥夺他成长的机会,是在混淆他们的世界观,在扼杀他们的创造力!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像“啃老族”的现象,在澳洲就绝无仅有,国内就司空见惯!由于独立意识不强、家庭状况的混沌,导致中国家庭许许多多矛盾和纠纷的出现,为争利益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兄弟姐妹老死不相往来等等。这些现象相对于西方国家就比较少出现,这也许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长期调整和平衡之后的一种选择吧。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浸润,加上长时期的农耕社会影响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曾经造就过大唐盛世和康乾盛世,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面前却显得无所适从、尴尬和无奈。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就好像鱼生活在水里一样,意识不到水的存在,当走近异域文化,发现别人的做法和自己不同时,非常惊异!惊异之余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过去习以为常的做法和习惯“从来如此,便对么”?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无可厚非,但优良与否?是否还适用当今社会?有人破解过吗?在洗脚上田的今天,传统是否也该与时俱进了呀!
微信号:paibozhongheng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青年大街386号华阳国际大厦217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