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扎克伯格,
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他享有“盖茨第二”的美誉、
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
历来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
……
马克·扎克伯格,1984年5月14日出生在纽约附近小镇。
老爸是牙医爱德华·扎克伯格,老妈是精神科医生。这个典型中产阶级家庭,养出的儿子小扎是大牛,3个女儿也是人才。
姐姐兰迪, 她在FB当过产品经理和发言人,出来自己开了家社交媒体公司,上过“美国前50数码玩家榜”。
妹妹唐娜是名校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毕业论文主题是论古希腊两个著名诗人。
小妹艾瑞尔大学读IT,毕业在网络交互公司做产品经理。
作为父母,除了为孩子们创造优渥的家境和优越的条件,而隐藏背后的家庭教育也充满了大智慧......
01
发现和支持长处
老扎的养娃名言,第一条是“发现和支持长处”:
“我和我的妻子都相信一点,那就是不要强迫你的孩子,也不要试着把他们的生活引向某一个特定的方向,而是要去发现他们的长处是什么,并且支持他们的长处,支持他们会富有激情做的事情。”
只要是孩子想做的事,夫妻俩就很支持,只有一条建议:努力做好。
外界一提到扎克伯格时,总是将其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做比较,因为他们都是从哈佛大学辍学的“坏学生”,都是白手起家,在互联网上创业,从而影响全世界。而他对计算机的兴趣源于自己的父亲。
扎克伯格的父亲爱德华非常崇尚科技的力量,他相信科技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为此,他经常会把最时髦的高科技产品装备在家里和他的牙科诊所里。
在马克·扎克伯格出生的那一年,父亲爱德华还购买了他的第一台电脑,并成为世界上第一批拥有个人电脑的人。
也正因此,马克·扎克伯格在很早就接触到了电脑。并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让他的父亲非常高兴,于是他决定让扎克伯格从电脑编程学起。
10岁的时候,父亲送给他一台电脑作为生日礼物。
11岁那年,父亲的电脑知识已经无法满足他,便给他找了一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做家庭电脑教师,教他编程,每周上一天课。
在当时,一个10来岁的孩子,可能刚刚只会开关机,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简单的操作。但是当这位老师走进他房间时,他看见这名少年正坐在电脑面前,聚精会神地练习编程。
02
与孩子多开展“有意识聊天”
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是公认最聪明的民族,除了小扎,Google创始人佩奇&布林、英特尔创始人格鲁夫、甲骨文创始人埃里森、爱因斯坦等都出自这个民族。重视亲子教育,是犹太民族最为突出的优良传统。
犹太人认为智商除了遗传,更是来自于从小培养出的好的学习习惯。
他们尊重孩子,秉行的是海沃塔式“有意识聊天”,而我们平时看到的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的聊天,很多都是质量不高的表现。
比如:
一:父母强势,孩子没有机会表达
孩子说:妈妈,今天在学校,老师批评我了。父母通常都粗鲁的打断孩子:你犯了什么错?为什么老师不批评其他人?……让孩子没有了继续开口的机会。
二:敷衍孩子
比如孩子问:为什么小鸟会飞啊?父母通常很不耐烦的回答到:它天生就会飞啊。孩子如果再问:为什么它天生会飞。父母可能直接打断孩子:不要再问了,我也不知道。
三:低质量的陪伴
现在很多父母都是手机不离手,虽然名义上是在陪伴孩子,却是地址了陪伴。在《爸爸去哪儿》里,刘烨一个人带着诺一在房间里,刘烨玩手机,诺一每问一个问题,刘烨盯着手机,就回个嗯,阿等词。
在犹太家庭里,全家聚餐的时间,也是一起“头脑风暴”的时间。家长不会叫小朋友“好好吃饭别说话”,而是边吃边讨论各种问题。
他们会跟孩子讨论一些深刻的认知,鼓励孩子表达看法,有一些问题孩子即便今天不能理解,当他成长到某个阶段时,就会忽然参透。
03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和鼓励
谈起如何教育出这么成功的儿女,爱德华说:
“我有很成功的孩子们,于是人们总是想仿效你的模式,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采取什么特别的育儿方式。”
“为人父母,我只能说,你的确可以为子女安排你想要他们过的生活,但这不一定就是他们想要的。父母应该鼓励他们追逐自己的梦想,此外,就是尽量多地与孩子们相处。”
几个孩子从小最喜欢摆弄机器。那时电影《星球大战》上映,小扎很入迷,看完了居然想拍一部电影。老扎当机立断,真的给儿子买来了一部手持摄像机,机器很大,但小扎真的扛着它拍了部片子。
然而孩子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老扎夫妇却并没有因此气馁,他们认为,支持孩子想做的,比什么都重要。
谈到多与孩子相处,因为是开诊所的,所以上班地点就是家里,孩子的成长期,夫妻两都是陪伴在旁的。
有人曾经问爱德华如何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他便再次举起了他与妻子在家工作的例子。他说:“我的老婆是超人,她能同时完成工作还能花时间在家里。我们的情况比较特别,因为我的办公室就在家里。如果你的职业允许,我很推荐你这样做,这样你在工作的时候也能陪伴家里的孩子。”
也许每一个天才的诞生,背后都有一个神一样的爸爸在支撑。
真正好的家庭教育,无招胜有招,我们不能完全照搬或者复制,但是可以从中受到某些启发,在育儿道路上,边学习,边与孩子一起成长。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起分享育儿之道!
• END •
图片内容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