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留学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说起留学美国,没有人会认为是天方夜谭。可是,对146年前的“留美幼童”来说,美国的一切是未知的。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这群带着辫子的少年远赴他国,克服我们今无法想象的种种困难,为的是心中的强国梦想。留学是否实现了他们的梦想?这段留学经历赋予他们怎样的人生?历史的风吹起岁月的书卷,让这些先驱者的往事重新变得鲜活……
一个半世纪前的中国,由此启程
1872年8月11日,30名孩子踏上开往大洋彼岸的轮船。轮船从上海出发,目的地是美国旧金山港。接着孩子们会换乘火车,一路来到美国东北部教育最为发达的新英格兰,开始长达10年的留学之旅。
这是赴美学生中的第一批。1872年到1875年间,朝廷先后派出四批一共120名学生到美国留学。这些孩子平均年龄12岁,经历严苛考试筛而出,多数来自广东和江苏,只有少量英文基础。
初到时,孩子们梳着长及地板的辫子,穿绸缎袍,黑色布靴,行礼时会叩头,和美国开放的文化格格不入。他们几人一组,来到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中住宿。在全新的环境中,孩子们见识到了牡蛎,鸡肉沙拉,冰激凌和小蛋糕,也看到了细细铁轨上轰隆驶过的蒸汽火车……那是个还没有电灯,也没有汽车的时代,但工业革命的浪潮已经深深震撼了他们幼小的心灵。
仅用一年时间,这些把Minute读成米粒的小留学生,就以优秀的成绩从语言学校毕业,升入当地有名的私立高中。而在高中的毕业成绩册上,他们仍是闪耀的明星。到1880年,全部留美学生中有50多人考入美国大学,其余则在初中,高中就读。这些大学中有耶鲁(22人),麻省理工学院(8人),哈佛(1人)和哥伦比亚大学(3人)。
中国留学生的成绩令美国学生赞叹不已。耶鲁大学的威廉·菲尔普斯(William Phelps)教授回忆道:“我发现记忆中最亲密的同学,是一群中国同学。我们一起学习英文,希腊文和拉丁文,打棒球的时候,他们把辫子塞到衬衫里……我想我以后再也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一群男孩,能够像他们一样优秀。”
枪炮声中回国,面对残酷考验
19世纪70年代是一个不太平的时代,沉睡的中国正在被迫苏醒。西方的坚船利炮如墨云漫上港口,琉球事件也让中国人感受到,小小邻国正在张开獠牙。
内忧外患中,留学的钱不够了。没有钱,负责留学事务的李鸿章几次力挽狂澜,却仍没能挽救中国留学事务局的命运——1881年7月,留美宣告中止,学生们被“召回”。所有学生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人完成大学学业。
再次回到中国,港口上却并没有欢迎他们的人群。终于又见祖国,这些青年的心深深感到震撼——这次不是因为蒸汽火车,而是码头脏乱的垃圾,穿行的挑担小贩和人力车夫。中国人的脸上写满生存的卑微与辛酸,昂首阔步的却是执掌中国海关大权的英国官员们。
这些曾经的“留美幼童”们也许不知道,他们的前方是晚清到民国初年几乎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们中的一些人,在1884年中法海战,1894年中日海战中战死;另一些人则成为先驱者,效力于造船业,矿业,电报业,铁路建设,警察,教育,军政……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精英。
在复杂的国情中,是什么让他们迅速找准要点,短时间就超越国内人才,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在西方列强的巨大压迫下,是什么让他们从容冷静,捍卫国家主权,又为中国的每一点进步输送力量?
他们不同于别人的,便是当时身为“留美幼童”的十年宝贵留学经历。
10年留学经历,造就了什么?
留学带来技术
詹天佑是第一批留美幼童,他幸运地在被“召回”前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成为中国首位接受系统教育的铁路工程师。
美国顶尖学府带给他的知识领先于当时整个世界。不论是修建津榆铁路时“压气沉箱打桩法”,还是应用在京张铁路的“人”字形铁轨、爆破、直井法,詹天佑解决的是当时外国工程师也未能解决的难题。只要詹天佑出现的施工现场,中国铁路建设便不会再由外国人说了算。京张铁路通车那天,举国欢腾,连冷眼旁观的英国和沙俄工程师也只得低头承认,这个中国铁路工程师竟然拥有“世界一流的绝技”。
留学带来眼界
第三批留美幼童中有一个名叫唐绍仪的孩子,30年后,他担任中国会办税务大臣,收回长期被英国人攥在手中的海关大权,成绩斐然,令同僚们刮目相看。
留学赋予了唐绍仪出色的外交能力。长期以来,闭关锁国使中国人的视野也随之狭窄,在西方列强的侵占下只能任其摆布。而唐绍仪了解西方文明,眼界开阔,在对国际惯例的理解把握上自然更胜一筹。不论是在与列强的谈判桌旁,还是日后成为中国第一任总理,促进清帝退位,推进民主共和,唐绍仪都能够从容不迫,自如运用所学到的外交技巧。这,在当时同辈中少有人能做到,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儿时那段留学经历。
留学带来担当
李恩富是为数不多“召回”后又再次返回美国完成学业的留美幼童。继续回到耶鲁大学读书,他凭借语言文字方面的惊人造诣,频频在大学英语作文、演讲、辩论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887年,他的自传体小说《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我在中国的童年故事)》问世,成为第一个在美出版图书的亚裔作者。李恩富的声音很快传遍全美,不仅得到名誉声望,而且与一位漂亮的美国女士结婚,拥有两个孩子,成为疾速上升的璀璨明星。
然而,为了他的信念,他用尽生命中所有最美好的东西去换取了。见识过祖国的凋零和美国的富强,李恩富心中多了一份责任,催使他无法享受安逸的生活。19世纪末的美国处在反华浪潮的风口浪尖,李恩富把笔和口变为武器,为华人劳工争取权益,直至付出在美国得到的一切。
未来之路,脚步不歇
在中国向美国输送留学幼童的几年间,120名中国孩子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虽然留学生活短暂,但他们苦学归来,具备了国内教育无法提供的素质,回国后纷纷站在历史舞台中心,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者。每当他们又出现在报刊头条,工厂使馆,谈判桌旁,在华的外国人便知道,他们再也不能像对待上世纪愚昧的满清官员那样,任意摆布中国的各项事务了。
那些当年没能完成学业的留美幼童,许多人在成年后又选择把后代送到美国留学,并致力于建设中美间的留学关系。他们看到祖国在留学上的迫切需要,多数人毕生都在不断努力,或资助优秀学生出国,或在国外大学设立奖学金,或为拓宽留学生留洋道路不断演说呐喊。
这些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也许无法知道,他们那个绿意全无的年代,146年后也是一片富饶的土地。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留学已经变得稀松平常,便捷无比。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已突破60万,中国留学生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国。
留学的意义何在?若说146年前的孩子们必须克定己心抗击西方列强入侵,我们走出国门则是要把握世界融合的大趋势。世界的融合已变成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曾经的“一国看世界”不复存在,我们面对的未来是世界知识、文化、思想、视野的交融和交锋。
幸运的是,我们处在一个交融的好时代。国外完善的教育体制为我们提供专业技能的训练;自由的思想拓宽我们的眼界,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多元的文化则有助于我们挖掘创造力,塑造人格,提升自己的格局。只有我们具备这些能力,将来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小编删除,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