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之美(二)--- 诗酒趁年华

2014年11月24日 来新西兰旅游吧



望江南


超然台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zī jiē )。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首浸润了茶香与酒香的词的作者,是赫赫有名的宋朝大文豪苏轼。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孝宗于乾道六年,赐他谥号文忠公。所以您看到苏轼,苏东坡,子瞻,苏文忠公,那就基本都是指他了。相信您已经读了一遍本词,我再把其中唯一略显眼生的词——“酒醒却咨嗟”的“咨嗟”的意思再跟您说一下:就是指叹息、感慨。现在,您回过头去再读一遍,相信本词的意思,绝对是一目了然。


苏轼的明白畅达,豁达豪放之风,呼之欲出。那既然本词如此易读易懂,我们今天还讲什么呢?我们来讲讲故事吧。

首先,说说苏轼的生平。鉴于他的一生经历过于复杂,呆过的地方列名单就是一长串,我们这里只说最简之简史。他于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1056年出川赴京参加科考,做官后丁忧服丧归里,于1069年还朝,时逢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变法。此时苏轼的许多师友由于变法问题上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纷纷被迫离京。而他在底层所见百姓之真实情景,认为新法并不真正利民,上书反对的结果自然是不容于朝廷。(苏轼与王安石的故事也很多,两人晚年握手言和,以后文章中会提及)于是自求外放,后认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所到之处,均深得民心。本词就是作于密州时期。


这样的日子过了十年后,苏轼遇到了让他在狱中受尽酷刑几乎丧命的“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是他生命中最郁闷的一段时间,却是作品最丰盛的一段时间,包括《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1084年,神宗驾崩,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被启用为相。作为反对新法派的苏轼自然被招回朝廷。但回朝后的苏轼见到旧党所作所为也依然是政治上的打压报复,再次上谏抨击,自然再次不容于朝,再度自求外调杭州。这次外调,有了现在西湖边的苏堤。


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掌权。所以第二年6月,苏轼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


我相信看到以上的苏轼生平,有人感动,有人崇敬,有人不屑。再说一个小故事吧,明人曹臣所编《舌华录》载,苏轼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婢女答道:“满腹智慧。”苏轼也以为不够恰当。爱妾朝云回答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对,就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这就是苏轼。其实,我们从来不缺深合时宜,锦上添花的人;有这样一位不合时宜,有独立人格、真正为普罗众生的利益着想,而不仅是为朋党牟利的大写的人,是中国之幸!

现在,回过头来,讲讲这首词成词的密州时期。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求与在济南的弟弟苏辙近些,1074年被批准改任密州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园圃,洁庭宇,把园圃北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苏辙给这个台取名叫“超然”。一个“超然”,其实道尽了38岁的苏轼的纠结与辛酸。没有纠结,何需超然!


春已暮,还未老,微风吹动翠柳。登上超然台,看到半壕春水一城花,在烟雨笼罩中的万户千家。现在的季节在寒食后,酒醒了开始慨叹。但是,不要对着故人思念故都,且将寒食后的新火来试新茶。诗酒要趁年华,趁未老!


虽然纠结,但苏轼生性的达观力透纸背。其实此时的苏轼郁闷则以,还未经历其后的乌台诗案,所以还未有黄州时期的练达悲悯。但一种萦绕于牢骚与超然之间的微妙情绪,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本词中。正是这样有血有肉的真情实感,让我们不能不爱他。


最后我还想讲一个故事,就是本词的时令——寒食,其实也是本词的一个基本情绪格调。寒食在古时并非清明,而是清明前一两日。需禁火三日,所谓“寒食”;故之后的火称为“新火”。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果然有政治家的决心和狠心,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悲怆,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顺便,据说晋文公用子推所抱之树做了木屐,对着木屐感叹道:“悲乎足下!”这就是“足下”的由来。)又是一个让人不胜唏嘘的故事啊!想必,您对此词的深层含义,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到此结束。现在,回到开头再读一遍这首词,是不是有了一些更深邃的感触?历史就是历史,冷静至极,也难言对错。但是,正是这些多彩的直抒胸臆的诗词歌赋,让我们仿佛与历史中那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的主人,围坐在一起,饮酒品茶,闲谈古今。它们,为历史老人冷峻深邃的目光,增添了一点点温度。


我相信苏轼再走一遍人生路,仍然还会坚持当初的抉择。因为,天性使然。这样一位拥有状元之才,性格复杂又简单,豁达又牢骚,穿梭于佛门却又喜欢各种美食美色的苏轼,也许其人生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绝对精彩并无愧于心。是的,您一定已经看出来了,我属于对他充满感动,崇敬的那一类人。当我踏在眉州的土地,看到了一定令家乡父老引以为豪的他的塑像;当我走在西湖苏堤,也看到当地人对他的各种纪念。相信中国土地上有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苏轼纪念馆,遗迹。而当我在虎丘山下看到那一壕春水两岸花时,满心浮出的都是这句“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我知道,苏轼是一位不会被遗忘的人,无论是因为他的才情,还是他的实干。


但我最欣赏的,还是他的豁达,无论人生际遇、前路如何。年华就算已暮,但永远未老。我们要达到的,便是“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与君共勉。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