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娱乐专稿(文/蒋方舟)
提起威尼斯电影节,首先想到的两个字,“高冷”。
我看过去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得奖影片,罗伊安德森《寒枝雀静》。人们讽刺《小时代》系列作品是PPT,那是因为人们没看过《寒枝雀静》,全片由三十九个场景组成,一帧接一帧放映,美轮美奂,如同在美术馆中踱步,对一画框凝视良久后恋恋不舍地移步。但是,除此之外,没有故事,只有看起来无意却诙谐的对白。比如一个鞋里进沙石子的女人静静走过镜头,主人公感慨:“鞋子里有石头很棒!”为什么呢?因为“她把石头倒出来的样子很迷人。”
▲《寒枝雀静》充满黑色幽默又充满哲学思辨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话是:“很高兴听你说你过得开心。”这话显然不是说给观众的。
我曾经和不同两人看过这部电影,其中一人电影没放完就离开了,在影院门口抽烟,等我出来后大骂他人生中浪费的一个半小时;另一人较为礼貌,等到影片结束才离开,只不过一直报以讪笑:“这导演太高冷了,是我道行不够。”
两种态度都好理解。前一种态度,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受着各种教育,这种种教育搭建起一个坚实的堡垒,当陌生的审美体验超越了这层堡垒,我们会恐惧,甚至愤怒攻击;而说自己“道行不够”,看似对自己谦虚,对导演体贴,实则也是一种拒绝:礼物不是送我的,你给我拿远一点。
在如今的文化市场,面对被标注为“文艺”“小众”“获奖”的文艺作品,这种“谦虚”似乎成为了一种主流,受众被作品的种种光环所吸引,小心翼翼地把它从架子上拿下来,抖了抖上面的灰,又看了两眼,发现似乎真的不懂,于是心安理得地把它放回架子上,仿佛愉悦地证明了自己的某种经验。
“不接地气”是观众对于创作者最温和,也最理直气壮的指责。我曾数次直接经历这种对峙。一次是参加陈丹青、梁文道、马世芳所做的文化视频节目的见面会,年轻的观众提问:“你们不觉得你们所做的节目逼格太高吗?”梁文道反复解释他并不认为节目有门槛,台下的年轻人依然报以不赞同的哄笑,梁文道只有略带悲壮地说:“这样的节目哪怕只有几百人看,几十人看也是成功的。”
还有一次,去国家大剧院看林怀民工作室的舞剧《九歌》,看完之后,我慌忙无助地看向周围人,看到他们也是一副面面相觑的表情放心了,原来都没看懂。林怀民现身和观众交流,一女观众勇敢代观众发言:“我看不懂怎么办?”
林怀民说:“你感受就好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觉得这是一句对观众不负责任的敷衍,想含混过去。后来我才意识到他说的是正确的,创作者和读者美妙的共鸣,不在于心有灵犀的高度统一,而是吃货信任一个厨师,把食物放进嘴里,然后感受完全新奇的味道绽放,每一个味蕾神经都拼尽全力地刷新自己的味觉体验,然后,等待这种感觉的消逝。
我的一个朋友在朋友圈进行一个行为艺术,每天发一张图片,配以“今日心头一震”的字,有时是一幅画,有时是一副字。没有解释,没有辩护,只是一震。如今大部分文艺作品以”人民群众看得懂”的叙事艺术为单一的标准,当人们期待高潮时便出现高潮,人们期待传奇时便出现传奇,让我们注意力如此匮乏,当出现一朵半明半昧的云时,丧失了心头一震的能力。
▲蒋方舟抵达威尼斯
▲威尼斯电影节电影宫前
“舟游威尼斯”栏目简介:
蒋方舟,《新周刊》副主编,此次携手腾讯娱乐威尼斯报道团,强力打造一档全面深入威尼斯电影节的特别节目——《舟游威尼斯》。
在这里,她会记录下在水城威尼斯走街串巷的见闻,告诉你在电影宫与大明星对谈的心得,也会和你分享看到那些灵魂受到震撼的电影是种什么体验。
蒋方舟@威尼斯,和你分享关于电影的一切所听,所见,所想。
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视频: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前瞻 好莱坞大牌云集,时长约01分37秒,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电影节主席巴贝拉访谈:我们更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