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尔本,Lisa和她的同学在一家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国餐厅里度过了26岁的生日,当吹熄了蛋糕上的蜡烛后,这个聪明美丽充满活力的姑娘心里清楚地意识到,她将面临又一个人生重要的阶段——毕业找工作。
“这几天我们几个一起在墨尔本留学的好朋友一直在讨论,毕业后究竟在澳大利亚当地找工作还是回国发展。”Lisa紧锁的眉头一直没有舒展,“各种纠结,在当地难找工作,回国又担心找工作难以达到自己的预期。”
和Lisa一样,许多留学生毕业后都面临这样艰难的选择。
据中国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办理了就业登记的“海归”多达37万人。随着中国国内发展机会的增多,以及一些留学地签证政策的收紧,留学毕业后回国将成为常态。
然而,和数年前有着很大区别的是,在目前的中国招聘市场中,“留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夺目的光环,许多出国时被赋予巨大期许的留学生,在回国后却面临着诸多“新尴尬”。
“过去出去留学的学生大多想要留在国外,觉得回来就没了面子,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想要回来,于是归国就业就成了问题。”新东方前途出国副总裁俞仲秋日前在《2015中国留学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道出了当前许多留学生面临的尴尬。
俞仲秋还道出了一个非常令海归们尴尬的现象:现在国内的很多用人单位认为,不少留学生是因为中国的高考成绩不好或者考不上中国的好大学所以选择出国。因此很多中国的用人单位反而不想要海归。
留学回国人员的学科范围虽广,但很集中,以商科类和社会科学类学科为主。最多的10个学科为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与工程、教育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留学回国人员以理工科类学科为主,主要学科为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物理学、应用经济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
调查显示,有86%的海归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一年以上的只占5.5%,表明“海带(海待)”或“海参(海剩)”并非普遍现象。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海归在留学期间,缺失了中国社会网络的拓展,回国后就业,也不能很快拓展社会网络,从而导致就业时利用社会网络寻找工作的概率降低。有59%的海归在社会网络比较中要比中国毕业生差,26%相比要好一些。
和日益增加的留学成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近八成海归就业薪资水平低于期望值,其中38%认为低很多,39%认为低一些;期望月薪3000元(人民币,下同)至8000元的占63%,1万以上的占12%。
面对当前庞大的留学群体时,留学已不再具有“精英”光环,其价值是潜移默化的成长。而对于用人企业而言,在筛选人才之初,相关的经验比一纸文凭往往更有说服力。如果海归在归国就业初期过于看重薪资,则会错过很多长远发展的机会。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