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之美(一)--一剪梅 (宋)李清照

2014年11月03日 来新西兰旅游吧



并不忸怩的小女人情怀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cháng),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屋外荷塘的红藕已经残败,床上精致的凉席(玉簟)也已微凉。一叶知秋,一席也能知秋,特别是孤枕独守的时候。白天自然也是孤独的,轻轻解开罗裙,(以便)独自跨上兰舟泛舟水面。但所见一切都只能让我想起你

– 天上南归的大雁,能否给我带来云中锦书?无论在舟中,在楼中,我都在遥望天际的那些大雁们啊。不知不觉,银色的月光已溢满西楼。


花自顾飘零,水自顾流。年华也这样似水流走,不归。但是我知道远处有一颗心是和我一样的,萦绕着浓浓的相思,留下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以消除,刚刚略下眉头,又再次盈上心头。


距今9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夜,新婚不久的李清照正在思念负笈游学在外的丈夫赵明诚。这样的思念以及由之而来的孤独,化不开,赶不走,藏不住。


首句七字,无一字抒情,但萧索孤独的氛围,呼之欲出;整词只有一处用“独”字,但每句的背后,都能读出那种深藏的孤独。李清照在这样的孤独中,无所适从,无法入睡,直到月亮西沉。一个月满西楼的精妙“满”字,似乎让人看到满目光华盈盈如水的月光流动在小楼的勾栏画栋间;还有她在那月光中的单薄背影,凭栏倚望,相思刻骨。


但李清照就是李清照,她相思的毫不忸怩。不仅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的脱俗,更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大气

– 没有怀疑,我知道那颗心也正在为我跳动。尽管没有云中锦书,尽管年华在飘零,但爱与信任就在那里,不会离去。


这是我爱李清照的原因之一。婉约,却桀骜、自信,自有一番格调。李清照,宋代人,自号易安居士,应属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女词人。系出名门,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极有名气的作家,深受当时文坛宗匠苏轼所赏识,常以文章相往来。母亲王氏系出名门,高祖王景图、曾祖王赞,都荣登进士,祖父王准受封为汉国公,父亲王圭在宋神宗熙宁时为中书省平章事,元丰时为尚书左仆射,都是执掌国家枢要的丞相,受封为歧国公。李清照18岁时,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前期生活安定优裕,堪称一对神仙眷侣。本词就作于这段时期。我想李清照词作流传颇广,一定有其夫赵明诚的功劳。由于他尊重李清照并珍爱其才华,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背景下,李清照才可以毫无压力的负有盛名。为此,在这里我向这样一位优秀的男性致敬。


20岁的李清照充分咀嚼并享受着爱情带来的甜蜜与酸楚,这似乎就是她生活的一切。她当然不知道她以后的命运,无法想象20多年后她将要面对的那些劫难。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这个专攻婉约词的小女人的肩膀能承担多少重量,能否在各种质疑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关于这些,我将在以后文章中陆续涉及。


最重要的是,她有足够的胸襟,勇气和学识,去面对一切。现在再回到开头,读一遍这首《一剪梅》,体会一下这种酸中带甜的细腻情感。这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不起眼的一瞬,由于李清照的才情记叙,才让近一千年后的我们,体会到一样的情感,一样的美。这是传承不息的,汉语之美。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