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招生的潜规则

2015年10月10日 美国高中选校




申请美国大学需要的录取材料非常复杂,SAT成绩、语言成绩(托福或雅思)、一份高中成绩单、两封老师推荐信、一份学校导师报告、个人申请文章、简历以及课外活动。对于学生的录取结果却只是简单地答一句“是”或“否”,无任何解释。


美国精英大学和私立大学录取过程主观性强、透明度低。经费预算、校长任免、教师聘任、学制和学科设置等基本上都是校董会和各院系的职权,私立大学就是一家地道的私营公司。在申请入学时,两位以上的审核者会认真阅读成百上千封申请书,在决定录取时,先讨论,再投票表决。这是哈佛大学的招生录取流程,也是全美大学招生录取工作的缩影,很难说这样的流程不存在风险和隐患。


美国大学有光明正大的方法满足这两个需求,不必“走后门”。在常青藤大学中,每年有40%左右的学生属于“Special Cases”,即受到了“特殊照顾”。另一种说法是,分数垫底的25%左右的学生是学校招生的“特殊利益”名额。除了音体美特长生、有色人种等“特招生源”外,“Special Cases”最重要的两类对象为“大捐助者”和校友。


几乎所有美国一流大学的资金筹措办公室都列有一张“发展项目”名单,将那些仰仗父母为学校捐赠或有可能捐赠巨款的学生排在录取名单的前面。申请者的高中成绩垫底,或者SAT成绩比那些被拒收的申请者要低上300-400分?这些都没关系,足够多的金钱可以为他们翻盘。


招收一些有钱人家的孩子,以及一些校友子弟,当然,也不能缺少SAT考神和灌篮高手(否则学校就没有学术竞争力与吸引力了),这几乎是所有美国大学的招生摆在明面上的“潜规则”。与某些暗箱操作的权钱交易相比,这样的教育“部分产业化”未尝不是解决公平、道德、收益综合衡量难题的一种出路。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