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轩宝15个月开始上在伦敦上幼儿园。 他的幼儿园每半年一次一对一的家长会,届时老师会根据对每个孩子综合表现的日常观察给一个书面的评价。最近开了轩宝的家长会(他当时29个月),按照实际年龄组(22-36)对应的几大项,他已经超过该年龄段的要求并全部达到了30-50个月的水平。
这个所谓的“成绩单” 很让我们吃惊,因为作为家长,我们除了看到孩子很喜欢上幼儿园和他这一年多的成长以外,并没有特别留意过这些进步代表什么水平。最让人吃惊的是老师特别提到他在数学方面非常超前。说实话,起初我觉得这个说法很可笑,因为我们在家并没有特意教过他数字,无外乎上下楼梯的时候一边走一边数,听听数字的儿歌,或者给他玩玩软尺、算盘之类的。身边不少的华人孩子在数学方面比轩宝强太多了。我们见过的数学最厉害的孩子,三岁多一点就可以连续数并认读一千以内的所有数字和一些很大的单位,比如:trillion (兆)。轩宝也就能连续数到20,用手点着一个一个数也刚刚开始数到5,再往后就是瞎编。在我看来, 至少从现阶段来看他的数学能力很一般,更不要说超前。看到别家孩子的表现,我家爸爸出于中国家长普遍的攀比心也常埋怨我平时不教他正经东西。
我实话实说地跟老师交流了我对他数学能力的看法。 也因此听到了英国幼教专业人士对于这个问题的解读。之所以认为他超前,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班的孩子,包括比他大的孩子,没有谁能连续数到10,并对多种颜色和形状都能有清楚的认识。 当然,这也是因为轩宝班上没有别的华人孩子。 另外,他解释说他们所指的数学能力是学前阶段的,以逻辑概念为主:形状、颜色、大小、高低、长短等等的区分。并不以数数、计算这些都是小学才涉及的内容作为衡量标准。
针对他提到的评价标准我顺便问,具体到30-50个月的孩子,还有哪些衡量标准,轩宝哪些已经达标,哪些方面是他这个年龄段正要面临的挑战。他拿出英国教育部针对学前(5岁以下)儿童的发展需求制订的早期发展基础教育(Early Years Foundtion Stages:EYFS) 评价体系。粗略对照30-50个月的标准,我们发现轩宝也已经开始对社会分工和主要职能部门感兴趣,会区分路上的警车、救护车、救火车、环卫车;;会使用单手操作的小工具比如儿童剪刀等等,但他在这个月龄要求的“简要复述一个故事,改变故事结尾方式”和“问’why ‘ 和 ‘how ‘的问题”等方面还有距离。
跟很多家长一样,起初我对孩子幼儿园的这套评价体系并不以为然。可是面对我家爸爸这类中国家长常有的“孩子没学到正经东西”这样的问题,这个体系用系统的分类和详细的单项描述给予了非常科学和直观的回答。从这个评价体系中,我更清楚的看到孩子全方位的点滴进步。 孩子发展有快有慢,不同技能的掌握也没有所谓的先后顺序可言。任何的体系都只能起一个参考作用,具体到每个孩子的个体,不能用任何所谓的体系来硬性衡量。但是,面对别人孩子会,自己孩子还不会的东西,有这个体系,让我心里因为踏实而无需攀比和不必要的抢跑。
仔细看,这个EYFS体系的每一条都是通过观察日常生活表现来评价的。 这些生活的小事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成熟、体能发展、 沟通能力、综合思维和理解力我觉得在学前阶段比超出孩子理解能力而死记硬背的诗词、歌谣和算数口诀更至关重要。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能背多少诗,做多么难的算数,会多少英文单词这些东西的意义或许更多的在于家长的面子和满足感。然而对于孩子而言,花时间在这些东西上,就是耽误了他们玩儿的时间,耽误了他们学习这个阶段应该学习的东西—尊重他人、爱护玩具,看星星、踩水坑、奔跑、攀爬、自由畅想,哪怕是和小朋友打架……
仅就社会和家长普遍重视什么做比较,上面列举的EYFS目标中摆在最首位的通常是孩子与人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而国内家长热衷于抢跑的项目则是在英国幼儿园评价体系中后四小项的具体条目。无外乎那些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在考试成绩或者各种证书上的硬技能,相较幼儿早期发展的全面评价,显得非常单薄、片面和功利。对比之间体现出那些特别需要在早期教育中给孩子播下种子的反而常常是无法量化、无法打分排名却真实反映一个人综合实力的软素质:爱心、同情心、亲和力、坚韧不拔的性格、强大的内心、沟通能力、领导才能、想象力、创造力、文化素养、眼界、品味……
我们的社会太看重考试成绩和名牌大学,畅销书更是力挺“哈佛女孩”、“剑桥男孩”。硬技能也许可以把孩子成功送入名牌大学,可是人生的路并不止于大学,往往只是开始。尤其是华人孩子,普遍成绩无可挑剔,可是在国际竞争舞台上暴露出的通病是“不善合作,沟通能力差,缺乏领袖气质”。这也是海外华人跻身高层管理的寥寥无几的主要原因。反观华人的育儿观,无论国内国外,几千年过去了,以死记硬背,复杂计算为炫耀武器的应试“八股类成就”依然备受推崇;名校,高学位,知名企业,这些“光宗耀祖”类思维依然充斥各类宣传,这难道不令人汗颜?
适逢复旦投毒案宣判,留美博士春节弑双亲案;再想想更早的清华朱令案,不由得感叹,父母们含辛茹苦培养出来的能过关斩将、杀出重围、顶上名校金字招牌的这些孩子们,拉下的不正是在人生最初的启蒙时期最关键的“社会和人”这一课么?旅美教育专家《混血虎》作者黄全愈博士曾说:“考上北大,清华的只是一流考生,并不是一流学生,更不是一流人才”。 或许我们都应该想想,面对人生,我们希望看到孩子怎样的“成绩单”?
本文选自:合璧儿
就职于北美高校、 北美教育研究者
新浪、搜狐名博
网易和多家亲子杂志专栏作者
玛希娅
倾情和您分享教育新知识和新动向
本平台文章除了玛希娅原创之外,也会为大家推荐一些玛希娅内心真正认可的有教育见解的文章。如果有好的文章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可以发到我的邮箱。任何网络、报刊和媒体和微信公号转载请须先征得玛希娅的同意。
版权所有,禁止剽窃或或私自网站转载。侵权必究
如何关注
1、复制"maxiyayuer",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号码关注。
2、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以下公众号的名字,即可找到。
3、扫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