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美国房产华富美,即可关注我们哦~
华富美海外房地产是一家专门从事于有关美国房产投资、美国资产并购、美国留学以及投资移民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 同时也是美国奥玛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华唯一战略合作伙伴
本文为恒隆地产(101HK)董事长陈启宗的2015年中期致股东信。文中对环球经济、对A股股灾与救市手段、对如何应对经济萧条、对高中低端商业运营模式与前景、对香港民主与陆港关系等热点问题的深度看法,无不反映了一个资深行业专家的冷静、睿智与老到的功力。
诸位股东:
一如所料,我们营商环境相当艰困。内地整体经济疲弱,零售业尤其奢侈品销售增长进一步放缓。在此情况下,我们的表现可算是符合预期。
举例说,上海的恒隆广场购物商场,其租金收入较去年同期跃升百分之十二,港汇恒隆广场购物商场,租金收入亦上升百分之六。整体计算集团于上海的商场租金收入增长百分之九,租出率稳企于百分之九十九,平均租金升幅接近百分之十。租赁边际利润高企于百分之八十七,投资成本的无杠杆租金回报率上升至百分之四十六。
二线城市的购物商场面对更艰困的环境。以租金收入计算,业绩正在好转的沈阳的皇城恒隆广场租金录得升幅,其在济南的恒隆广场微微回落,但沈阳的市府恒隆广场和无锡的恒隆广场则双双下跌。由于整体零售市道疲弱,各个商场(尤其渖阳的市府恒隆广场和无锡的恒隆广场)均有租金下调压力。
我们自内地业务伊始,一直坚持稳健的基本租金,宁愿牺牲营业额租金部分的上升空间。当市道急升时,我们或许失去一些额外收入,但如今市道艰困时,我们有远远较佳的保障。许多竞争对手自愿或非自愿地,仅要求租户(尤其顶级奢侈品牌)缴付少许基本租金,甚至完全豁免;今天彼等吃尽苦头。
租户零售额是反映购物商场健康的重要指标。我们位于上海及上海以外的商场,在这方面均录得百分之四的增长。在二线城市,无锡的恒隆广场则跃升百分之十五。然而,最后一项数字有必要阐释。法拉利(Ferrari)及玛莎拉蒂(Maserati)两个汽车展厅,佔该物业零售总额近四分之一,倘把其扣除,其租户零售额只属持平。无论如何,在短短数月内售出九十三辆豪华汽车,可见无锡的私人财富甚为丰厚。
我们继续出售已落成的住宅。期内,我们仅售出二十六个单位,对比一年前售出八十八个,营业额减少百分之十七,但由于边际利润较高,营业溢利实质增长百分之四。举例说,九个君临天下单位录得高达百分之八十二的边际利润。
总括而言,本公司的营业总额及营业溢利皆增长百分之三。每股基本盈利保持在港币五角五仙的水平。
过去数月有两件事情对本公司影响深远;其中一件尤其与我们的业务相关,另一件则涉及较广泛的层面。前者为奢侈品牌在中国(包括香港)降价,后者与中国股市暴挫有关。
根据麦肯锡(McKinsey)的资料,中国现占全球每年奢侈品市场约百分之二十份额,金额达三百多亿美元。此外,奢侈品消费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中国增长,以致几乎所有的大品牌均涌往中国,带来了一个正在急剧演变的行业。
尽管高端时装租用集团商场仅百分之六的楼面,却提供约百分之十七的租金份额;购物商场则佔我们内地租金总额约百分之八十。数字以外,集团在中国的声誉亦建基于奢侈品销售,其有助带动其他类型的租户,因此我们特别关注这个行业的发展。
多年来,同一奢侈品在中国的售价比欧洲平均高出约百分之二十,因此中国人的奢侈品採购逾百分之六十是在内地以外进行,并因而衍生了在海外购买在内地倒卖的套戥活动。构成这个价格差异的其中一个主因,是北京ZF徵收高昂的进口税。三年前我问一位相关的高级官员:海外採购令ZF损失不菲,为何仍要保持高进口税?对方毫不含糊地表示,当政治时机成熟时,这些进口税便会下调。但迄今此事仍未发生。
管理层当然盼望此等税项下调。此举应会令某一个百分比的海外销售回流,让我们在内地一些顶级商场受惠。只消现时百分之六十的海外交易中有四分之一回流中国,国内市场便可增长约百分之四十。近期部分消费品关税下调,也为我们带来希望。
令我们意外的是,一个顶级环球奢侈品牌于今年三月起在中国降价,而这是永久性降价而非季节性促销。其后不久,其他多个大品牌相继彷效。彼等表面上的理由是令有关产品在中国的价格与世界各地看齐,从而杜绝大幅差价带来的不良后果。我们宁愿ZF削减进口税,皆因此举可惠及所有奢侈品,而非限于少数选择降价的品牌。事实上,本人关注此等品牌的决定,或会妨碍ZF的决策。无论如何,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下降,部分海外销售将有可能回流,这对我们和中国的零售业应是好消息。
接着是一个不太利好的消息:中国股票价格近期连日累周地急跌。当北京ZF去年底开始把大量流动资金注入经济体并导向上海和深圳股市时,我们知道迟早会带来麻烦。我们曾在东亚其他地方目睹很多大跌市,诸如一九七三年、一九八七年一九九七年、二零零零年和二零零八年。尽管每次的肇因或有异,之前必是一片亢奋,然后无可避免地以近乎暴挫告终。这些大跌市甚为可怖,曾经历过的人绝难忘记。然而,内地的投资者从未目睹此景,惟有待其亲身体验方知究竟。
因此,本人对近期中国股灾有以下评论:
首先,每个发展中的经济体及其股市,迟早都会经历这类颠簸,连美国亦曾于一九二九年经历此境。每个稍为成熟的东亚市场莫不有此经历。举例说,今天留意台湾股票的环球投资者不多,但在一九八零年代中至后期,台湾曾是一个狂热市场。内地今天经历类似的大起大落,不应令人感到意外。倘非如此才属反常,这只是市场迈向成熟的正常过程。
部分人或会对北京致力托市的方法和程度不以为然。这同样不应教人意外,历史每每显示:每个ZF倘在其能力范围内,都会竭力救市。中国ZF也许有更多可用的工具,因而用之。
某程度上,股市大幅波动难免损害当地经济,但在绝大部分历史案例中后者均能复苏,中国经济亦将如是。毕竟,北京ZF不仅拥有多种途径可救市,亦有许多方法可刺激增长。诚然,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开放,难以预测北京可保持这个操控权多久,但就现实而言,彼会竭尽全力复苏经济。
倘最近引导大量民间资金进入股市的实验是为了刺激经济,那是适得其反。此次股灾的无心之得,无疑是让官员学懂何事不该沾手,这应有助他们下趟处理得更为妥善。
另有一个原因,令今次跌市对中国实体经济的损害没有其他地方那麽大,就是中国股市与基本经济的关联性较西方国家为小。中国资本市场有一大部分是与大型国有企业有关;彼等在各自的行业里拥有垄断权或专营权,许多都是财雄势大,其赚钱能力与股市状况无大相干。
再者,与一年前或二零一五年年初相比,今天的中国股市指数仍远远较高。然而,那些近期在股票市场中亏本的股民难免会减少消费。
也许经济的更大隐忧在于楼市疲弱。房地产活动与整体经济约有百分之二十相关。过去中国人人争建楼房,经济遂水涨船高;如今情况逆转,带来的影响亦然。本人过去曾论述此项隐忧,今天其影响更日益显着。这解释了为何全国的贷款需求尽皆疲弱。随着经济活动放缓,创造就业的机会亦减少,这些迹象均令人忧心。
此必为ZF竭尽所能刺激经济之原因。放松银根的旧板斧已不敷应用。基础材料和产能的供应过剩已经出现。
需求方面,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欧洲没有增长。美国经济较好,但这市场对于中国来说有三个问题:
首先,经历几年薪金的急剧增长,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成本价格差距已收窄。
再者,美国拥有如机械人、立体打印和廉价页岩气能源供应等科技优势,可让美国再次成为制造业大国,好比一九五零╱六零年代的情况,并可能减少对大部分入口货品的需求。
第三,丑陋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其口号是:购买美国货。
消费是出口以外的第二个经济引擎。市民的消费比从前谨慎,部分原因是楼价停滞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唯一历久不衰的方法是增加公共投资,但此举亦有局限性。打造新举措是必然之举,但这殊不容易。ZF在这方面有两项尝试:鼓励年轻人创业,以及推动称为一带一路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彼等带来的短期效益是否足以振兴经济,令人怀疑。
因此,最近的股灾本身也许并非如斯严重,更令人最忧心的是那些更根本的问题。我们难以预见新的经济引擎将会是甚麽。此乃为何本人未能预见我们的购物商场业务可以快速复苏。
香港零售业表现尚可以接受,虽则其表现原可更佳。部分港人对内地旅客在港採购日用品产生激烈反感,多起敌视旅客的不幸事件,令许多中国同胞对访港出现戒心。这对香港零售业无疑带来损害,以至昔日某些地区许多贵租的街铺,如今均告丢空。这对我们的影响轻微,但对香港整体绝非好事。
这种敌视内地人的情绪,既无必要亦不恰当;虽则其非香港独有,新加坡亦曾见同类事件发生。众所周知,无论以绝对或人均基准计算,内地旅客在全球各地均在最高消费群之列。把他们拒诸门外等于与钱为敌。香港一向是个开放型商业城市,把正当生意赶走实属不智。
港人幸勿忘记香港面对种种竞争。鉴于港元与美元挂勾,而近期几乎所有主要货币对美元均告贬值,因此对内地旅客而言许多邻近国家现已相当吸引。尖沙咀区向来是内地旅客的络绎热点,如今对许多内地人来说,新的尖沙咀区是东京、首尔和台北。而一旦香港的声誉在内地变差,便难以扭转乾坤。
同样,看不起中国同胞亦殊不理智。很少港人是真正的香港原居民。香港在一个世纪多前只是个渔村,即使到了二次世界大战末,人口仍然甚少,我们或我们的父母大部分原先都来自内地。因此,受到苛待的旅客和新移民,以及苛待他们的本地人,其分别只在于来港的时间。
数据已反映衰退迹象:访港的内地旅客增长放缓,连消费亦逐渐下跌。香港必须儘快採取步骤以扭转跌势。香港民主而诸多掣肘的政策流程亦拖慢了急需的基建发展,机场第三条跑道即属一例。港珠澳大桥兴建后将有助香港经济,但其亦陷于政治耗斗而遭殃。
凡此种种皆提醒我们,不应对未来一、两年的香港零售业务过于乐观。市场增长将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增加市场份额方可增长。在这方面,集团现时进行的资产优化计划应有帮助。集团的物业组合仍有相当的优化空间,而我们将悉力以赴。
展望未来,鉴于内地和香港零售市道均放缓,我们正为漫漫寒冬作出防备。
本人乐见形势被错判,但在现阶段保持警惕当属审慎之举。毕竟,无论经济或地产业均未见许多利好迹象。事实上,在天津的恒隆广场开业后六个月内,当地最少有六家具规模的零售物业结业!我们从不认为彼等之困境乃吾等所致;尽管我们位居市场最佳之列,但并非强大至斯。未来的竞争固然会减少,但我们对此并不特别雀跃,皆因其在在说明:市道现正陷于低迷,并淼无结束迹象。
无独有偶,六家于天津结业的零售物业均为百货公司。不久前,有机构投资者曾问我们,传统百货公司与购物商场两种模式孰优孰劣。本人认为答案甚为明显,但这很容易被指有所偏颇。今天,大部分人的看法跟本人一样,但这并不表示所有购物商场均可安然无事。其不外说明,较弱的模式会首当其冲。倘消费者信心持续低落,劣质的商场亦会销声匿迹。这情况现正发生。幸好,我们不单拥有市场内最优越的物业,财力亦十分丰厚。过去九年迄今,我们的淨债务基本上是零。因此,很难想像有甚麽外在因素可摧毁我们,但这对大部分竞争对手而言则犹未可知。
少数骁勇之辈正购入已结业的购物商场。也许此等新业主对物业用途另有作为,惟倘其不外是继续营办商场,则本人怀疑其成功机会。商场失败的主因并非软件而是硬件,亦即本人所称的地产基因:地点、规模、设计和施工。这些因素在商场落成后便不能更改。正如矮个子难打专业篮球,高个子难玩体操,最大的关键在于基因,换个好教练亦于事无补。
我相信,为这些商场另觅可行用途,是较为稳妥之法。有一家公司把地点优越的商场改建为办公楼,供年轻创业者以日计方式租用;毕竟,中国最高领导人正呼吁年轻人创新创业。如此看来当有点儿市场吧,但可否填满一个商场甚或多个商场?很难!此外,简单算术或凭常识也知,这类改建取得的回报率,绝难及得上一家管理得宜的购物商场所得的回报率,尤其高端商场更难相提并论。这是不尊重基因的代价。
市场上尚见其他对策。一家以往自称经营高端商场且行事高调的地产商公开宣布,除关闭部分较弱的商场外,亦将馀下商场的规格降低至大众市场。跟许多人一样,他们终于发现:兴建和管理顶级购物商场,是一项需要高度专才的措举。我相信,这个改弦易辙的游戏刚刚开始。由于许多城市的商场均出现严重供应过剩,只要经济疲惫及消费薄弱的情况持续,更改用途的步伐自必加速;此等市场也许需时数年方会达至供求平衡。
我估计,一旦气氛好转,市场的洗牌便会停止,人们将重新开始兴建商场。到处杨梅一样花,我们不宜低估人性的愚昧。
然则恒隆该怎样做?
首先,我们须秉持现有方针。数家机构投资者最近问我们会否考虑降低旗下商场的产品价格点。我认为这个建议匪夷所思。由于奢侈品总会有市场,我们在价值链上不该下移。顶端或接近顶端市场的参与者甚少,皆因懂得发展和管理四星级或五星级商场者寥寥可数。我们已有数项物业稳居该范畴之列,当中的竞争对手数目有限。倘我们下移,集团的独特性便会打折扣;而纵使市场较大,我们亦会遇上较多竞争。今天我们所参与的市场,远较下一层更易防卫。
其次,我们虽然无意放慢施工进度,但亦不会如过往般竭力超前。我们预期,低迷的市道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无需赶急。
第三,我们会把握现时市道放缓的契机,提升现有物业组合质素。较早前,我们在香港展开的资产优化计划甚为成功,继旺角和铜锣湾物业的多项优化工作完成后,其他亦将再接再厉。上海的恒隆广场的优化计划经已展开,港汇恒隆广场亦将于二零一六年动工,两项上海物业的回本期约为四年。
内地的土地价格将有朝一日变得很吸引,这是我们注意的第四个范畴。但我们现时并不急于购置土地,皆因我们未见经济可迅速复苏。
第五点是至为关键的,我们将竭尽所能,建立好集团的管理团队,尤其是高层管理团队。
在逆境之时,强者会越强,而弱者则会迟早失败。观乎我们拥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恒隆将是甚少数的大赢家之一。在市场经济的大部分行业里,成功终归集中在少数参与者手中。
华富美国际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人:罗女士 13011226865
http://www.hfmtz.com
http://www.mightyga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