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对于先是发布通告警示,随后又辟谣,为何日方自行矛盾?
日本京都祗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 工作人员:
1、撰写并发布通告的人名叫村上茂,的确是协议会的人,但是整个过程,村上既没有去核实事实,也没有征求协议会的同意。
2、在得知这份通告在中国引起了这么大的争议后,协议会的工作人员在确定不实之后,紧急发表了辟谣文。
3、此前也有媒体致电咨询此事,但由于当时对此事并不十分了解,导致回答不到位,产生了误会,让媒体得出所谓的“协议会已经承认'碰瓷'属实”的结论。
按理说,“国人碰瓷”的梗,近两年见得多了。老套的剧情,陈旧的包装,此番场景换至国外,许多人却再次跌落陷阱。我们不禁要问,吃一堑为啥没长一智呢?
都是“偏见”惹的祸
回顾本次事件的前前后后,从网络热议到媒体记者火上浇油,从导游站出来说话到事实大白于天下,情绪的反转中我们可以看见满眼的“偏见”。
首先,事件反映出某些境外人士和媒体长期存在的对华偏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久了,巴不得抓住机会“黑”中国一道。
其次,近年来针对老年群体的“污名化”倾向日盛,一些人渐渐形成了对老年群体的成见。若让他们用“老人”二字组词,第一反应就是“碰瓷”,第二反应就是“讹人”。在网络上,“老人扶不起”、“老人变坏”等说法流传甚广。
与之对应,则是某些同胞对社会发展的偏见。社会不断进步的事实常常被忽略不计,社会上的好人好事似乎也引不起兴趣,然而他们对“道德滑坡”等说法深信不疑,一遇到类似新闻就抢先发言,先入为主,对号入座。与此同时,“偏见”的反面则是对国外的一切都膜拜不已。此次事件中,发布通告的日本机构只是一家居委会而已,只因在日本政府造册登记,就被冠以“公信机构”的称谓,惹人耻笑。
以上种种,诸多“偏见”扭作一团,让“国人碰瓷”的新闻在黄金周期间不胫而走。
“国人碰瓷”的坑,还要摔几回?
众所周知,“国人碰瓷”的坑,这些年挖了不少。去年,“外国小伙扶摔到女子被讹”曾经引发舆论狂潮,结果证实外国小伙开无照车辆撞人在先,撒谎在后。被撞倒女子也坐了一回从“万人唾弃”到“舆论同情”的过山车。前一段时间“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事件”,媒体报道之后网友观点一边倒,然而最终调查的事实却是女大学生撒谎,躺在医院的老人终获清白。
依道理而言,吃一堑理应长一智。碰瓷的坑,有些人为何要反复摔呢?除了上文所述的种种成见之外,某些人颇具道德优越感,一见到类似事件就抢先发言,还未弄清楚事实真相就站在道德高地予以批判,生怕发言晚了就淹没在舆论的海洋中。唯有声高色厉才能显出自己的水平和高度。
与此同时,媒体竞争生态白热化,某些从业人员渐渐抛弃了“真实性”原则,忘却了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对新闻不予细致核实就急匆匆发稿,抓紧时间表态。萝卜快了不洗泥,到头来让公信力受损。
一个成熟的社会,需要客观的媒体和理智的公众。而“社会理性”的培养,需要我们从每一次类似事件中汲取养分。“国人碰瓷”的坑,已经让我们跌落多次,是时候让理智和冷静回归了。下一次看到“碰瓷”的新闻,您会作何选择呢?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健
美国移民投资微信公众号
美国移民投资微信号:mgymusa(长按可复制)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一键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