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头伦敦行(三)

2015年10月12日 伦敦读书会



华人埠

也许叫中国城抑或唐人街?无论如何,“伦敦华人埠”这五个大字,是写在伦敦中国城的牌楼正中间的。伦敦的中国城,处于十分繁华的地理位置:莱斯特广场和特拉维夫广场在前,牛津街和瑞金街在背后交错。这里既无崭新的高层建筑,也无耀眼的豪华大商场,建筑带有中国南方风格,相对低矮。是中餐馆、中国商店云集之地。这里的华侨,大都来自华南的广东福建或者东南亚,所以饭菜以粤式风味为主。

其实,在伦敦做生意的华人很多。我们附近有一个小小的中国外买店,叫竹园,老板早年来自上海,还有一家“李医生诊所”。坐车路过的街上,时不时可以看到中国汉字招牌,那必定是中餐馆或者中医诊所了。我们几次到广东人开的一个中国超市“泗和行”购物,那里的蔬菜、副食、酒水、日杂均来自国内。去那里买货的大部分是中国人,也有一些老外。


商场和超市

伦敦的商场和机关单位,都没有特别明显的商号、牌子。有时候往往走进去才发现里面是商店。大的商场很大,许多层,每层都很宽大,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其实现如今,北京的大商场也不差上下了。不同的是,这里的货物全部开架,基本上见不到售货员。根本没有人招呼你:进来看看吧!所以商店里也相对安静许多。偶尔见到添货的工作人员。顾客选好东西,自行拿到收银台交款。

还有一种商店我在国内没有见到:目录商店。商店免费发放厚厚的目录,商品信息如颜色、式样、规格等等都有,并且编码。顾客在家或者在店里可以按图索骥。在家里,打个电话或者上网定购,可以送货到家;到店里,填购物单交款后,到取货台等着,过一会你要的东西就出来了,后面一定是个大仓库。

伦敦最热闹的数牛津街。熙熙攘攘的人流不输王府井。不同的是这里真是什么肤色的人都有,穿什么奇装异服的人都能看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印象特别深的是家具店。所有家具都古朴、看上去、摸上去无比结实。比如一个小茶几,四条腿都是在面上开五公分见方的楔口,估计几辈子也用不坏。这样的做工在国内越来越少了。

我们逛商店的主要目的是开眼界。一来不需要买什么,二来同样的东西,这里要比国内贵很多。我们有钱也留着回去花了。女儿女婿说这里中国制造的东西很多,服装、鞋帽、纺织品,箱包、玩具,这些基本上不要看,90%都从中国来的。我们平时主要在超市购买食品和日用品。这里的超市不要存包。拿着大箱子都可以自由出入。超市里干净敞亮,除了收银台和添货的工作人员,看不到售货员。专门买面包的地方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面包,我们有时候会买了当早饭。我喜欢的是一种咸味的面包,像羊角。女儿说:哈哈,中文名字就叫羊角面包!蔬菜、水果、鲜肉都是清洗后包装好的,标有价格,一盒一盒的卖。我认识的蔬菜有茄子、土豆、萝卜、圆白菜、西红柿、黄瓜、菜椒、葱、蒜等,自然也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价格挺贵,一棵算不上大的白菜,大约合人民币15块,英文名字叫“中国叶子”;一袋韭菜,只有一小把,也要人民币15块。我们全家五口人吃韭菜盒子,用了230多块钱的韭菜,还觉得韭菜不够多。鸡蛋是一盒一盒卖。大的盒有30多个,小的只有6个。同样数量,则要看是哪种鸡下的,在外边跑着的鸡下的要比笼子里圈着的鸡下的蛋贵许多。其次还按鸡蛋个子大小:大鸡蛋最贵,中个鸡蛋居中,小鸡蛋最便宜。分得真细。


相遇

首相府外的大街上,有不少警察。当时正是7/7 炸之后,估计加强警力了。这条路连接大本钟和市中心的鸽子广场、唐人街,是游伦敦必到之处,游人很多。几个身材高大的警察胸前挂着冲锋枪,却轻松自在地不断和游人微笑致意、满足游人的合影要求。女儿见状也上前去请他们和我们合影,他们欣然同意,我边上的一位还很自然地搂住我的肩膀!

家附近有一个小公园。我们初到 时散步到此,凳子上坐着的几个英国老人正在聊天。看见我俩,他们都站起来,朝我们挥手,嘴里直说哈罗,主动伸出手和我们握手。其中一位叽里咕噜和我们说 了半天,我们一句也不懂,不过从表情和动作上,看得出他们都很友好。此后,我们经常在这里见面,每次都互相微笑哈罗。可惜语言不通,要不可以了解许多 英国人老人的生活。在外边遇到陌生人,他们都会举手和我们打招呼,“哈罗”、“毛你”最常用,我们很快学会了这两个词,也照此笑着回敬对方。

有一次我在路旁练太极拳。一辆小汽车突然停下来,一位年轻的黑人小伙子走出来,他看我受到影响,就示意我继续,他看了一会,就跟着我比划起来。我故意放慢速度,以便他看得清楚些。全套作完,他笑着向我竖起大拇指,驾车离去。想不到女儿搬家后,我们居然又遇到了。他看起来有事在身,急匆匆走过,看到我们,眼睛一亮,做起来太极拳的动作,仿佛在用这个独特的方式问好。我们握手后他便离去了。

年纪大的人不论男人女人,都穿着整洁、正式,互相搀扶,行走缓慢,悠闲自得。碰到我们这些老老外,他们总要停下来,仔细端详一番,微笑着叽里咕噜,大约在猜测我们是哪里来的?然后礼貌地挥手离去。在我们看来,最属有孩子的年轻夫妇辛苦。他们一般都衣着随便,忙于家庭和事业。天气好的周末,可以在公园看到夫妻们带着孩子们在玩。婴儿车里推着,手里拉着,孩子们在草地上玩,他们就或坐或躺在一旁。孩子摔倒了,他们也不慌张,鼓励一下孩子,孩子就自己爬起来继续玩。女儿有个英国朋友,两口子都要上 班,还要接送照顾3岁,72个孩子。女儿朋友的妈妈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德国。我们很奇怪,这样的话,不是正好来给他们帮忙带带孩子?女儿解释,老外认为抚养孩子是自己的责任,很少会把孩子长期交给父母照管,父母即使照看也是偶尔为之。父母退休后也认为自己要过自己的生活,不会依靠子女。这真和我们有很大不同。


孩子们

女儿起先住的是一个国际留学生楼。楼里有89个孩子,年纪从2岁到123岁,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除了中国,还有美国,韩国,德国,哥伦比亚,埃及,伊朗,荷兰等。8月份正值孩子们暑假期间,他们便天天聚在一起尽情地玩。他们没有暑假作业要做。

后花园是当之无愧的儿童乐园。他 们在这里骑自行车,荡秋千,踢足球,做游戏,捉迷藏,有时画画,写字,从早上8点到夜里9点,不知疲倦。下雨天,他们就在楼道里或者是公用的学习室下棋,搭积木,讲故事,非常开心。外孙女每次回来吃饭都急匆匆的,生怕拉下好玩的。孩子们都很自立自信,小自行车有了毛病,自己动手修,一次不行就再来;小的孩子摔跤了,大的孩子会去拉,不过小的经常是摆摆手,自己就起来了,丝毫不娇气。看着他们,我想“幸福的童年”就是说他们这样吧?他们全部用英语交流。使我们奇怪的是,这些孩子天天在一起,从来没有看到斗嘴、哭鼻子的事,更别说打架了。

孩子们见孙女叫我“姥爷”,也随着叫“姥爷”。听起来很悦耳。时间长了,有时候我要求参与他们的活动,他们也不嫌弃。特别是一个2岁的韩国小男孩,一看见我们就跑过来,和我们坐在一起,唧唧咕咕地和我们说话,我们听不懂他说的是什么,不过也微笑着用中文哼哼哈哈地应承他。邻居们见女儿家来了客人,都热情的打招呼,有时还托我们帮助照看孩子……在英国,11岁以下的孩子不可以独自在家或外出,必须要大人监护。有外孙女当翻译,这个忙我们很乐意帮,也帮得了。

9月初,学校陆陆续续开学了。 孩子们放学回来后,还是聚集在院子里玩。孩子们上下学必须要有人接送。早上9点到校,下午3-3点半放学。午饭由学校供给。午餐很便宜,低收入家庭还可以申请免费午餐。小学每班30人以内,上课时有2个老师在教室里。我有意到外孙女的学校“偷看”过几次,他们上课不像国内,要求正襟危坐,有坐椅子的,有站着的,有离开座位的,也有坐在地板上的。学校的走廊里布置的花花绿绿,依墙有许多书架,摆放着各样读物。外孙女说这些书他们可以随时拿去看,看完放回去即可。学校操场上有活动器具,地上画着各样图案供游戏。平时是没有家庭作业的,书包很轻,里面只有一个笔记本,一本课外阅读书,还常常有一些小奖品(因为作业写得好,爱动脑筋,表现好等等),简单的就是一个小贴画,还可能是一块巧克力,一个小玩具,一个小文具等。


外孙女很聪明。跳了一级, 8岁已经上四年级了。她爱画画,爱做手工,爱唱歌跳舞。她的屋里,墙上贴着自己画的画,书架上摆着书和她自己做的手工,收纳柜里放满了玩具。她每周都要把自己 的房间收拾一次,搞得非常整洁;不过保持不了2天,很快就遍地玩具了。她不许别人帮她收拾。她自己洗澡,自己选衣服,口头禅就是:我行,我自己可以。每周六,她要 去学芭蕾;周日,要去学中文。

孩子们过生日很隆重。事先要和孩子商量发请柬,请孩子的朋友来参加生日会;要准备特色吃喝;要准备一些游戏娱乐活动;还要给参加聚会的小朋友每人准备一个回赠的小礼物袋,里面要有一些小玩意,小零食等。女儿他们给外孙女准备了一个小“爬梯”。她请来了9个朋友,他们都由父母午饭左右送来,晚饭前接走。每个人都带来了生日礼物和生日贺卡。女儿负责照顾孩子和客人的吃喝,女婿负责和孩子们做游戏,因为下雨,原计划在院子里的活动只好在家里做,但是孩子们的兴致一点不受影响,都很开心。

我们在的这一段时间,外孙女就参加过好几次生日会,还因此在一个好朋友家过夜。我们回国那天,她事先收到了一个生日请柬,她很犯难:既想去祝贺生日,又不愿意耽误送我们去机场。那天,她先送我们 去机场,随后去参加了生日会。“那天我很高兴,做到了两全其美”,她事后在电话里告诉我们说。


拜谒马克思墓

8月20日,我们拜谒了马克思墓。

行前女儿买了一束鲜花,她特意说是 替我这个远道而来的老党员准备的。马克思墓所在的海格特公墓在伦敦北部的汉姆斯特德大公园边上,马克思的墓在东园。公墓很大,每座坟头都有碑文和形式各样 的雕塑、十字架,许多墓碑前祭奠着花草。有看到广东人的墓碑,想必是早年就出来闯荡的华人。整个墓园树木高大,芳草遍地。

马克思的墓地在寂静的一侧。墓碑前有旁人敬献的尚未完全枯萎的鲜花。我们先献了鲜花,然后鞠躬,默哀。

马克思的墓碑是花岗岩筑成的,2米 多高。顶上安放着世人熟悉的马克思头像。马克思头发蓬松,目光如炬,美髯浓密,栩栩如生。墓碑两侧各有一个雕花青铜环,墓碑正面刻有镏金的英文字。女儿翻译,上方是《共产党宣言》中的名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方是“哲学家只是由不同方式来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中间记录着所葬的人的名单。除了马克思,还有马克思的妻子燕妮,他们的女儿艾琳娜,外甥哈里,以及一个忠实的女佣海伦。

据悉,这个墓地是1956年英国 共产党集资为马克思修建的。原墓在墓园深处,老墓碑纪录了马克思当年的艰难处境。1849年,马克思流亡英国。此后他一直生活在伦敦,直到1883年去世。在此间,生活的拮据,疾病的折磨,妻子的离世,不断给这位思想家增添着巨大的痛苦和磨难。但是他不妥协,仍旧写出了《资本论》这样的鸿篇巨著。在欧洲大陆,马克思受到包括祖国德国在内的各个政府的迫害,而英国却允许马克思进行为推翻这个社会和制度的研究和宣传。英国比那些大陆国家具有更大的自信和宽容。

哲人已去,200多年来,国际风云动荡剧变。马克思以自己的学说影响了整个世界发展进程,影响了全世界各民族亿万民众的命运。马克思思考的一些问题现在尚未没有全部解决(比如社会平等、公正),新的问题如环境、资源又给人类带来新的挑战。像马克思一样关心人类命运,像马克思一样不停求索,这应该是我们纪念马克思的最好方式。

(完)


感谢石明老先生的文字,让我们再次认识身边的伦敦。谢谢您的分享!祝您诸事顺意、安康长寿!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