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进行时--世界雾霾治理情况

2015年12月31日 加拿大的这些事





上世纪中叶,英国伦敦和美国洛杉矶都曾遭遇严重雾霾,它们走过的路对中国有何启示?


   别跟伦敦比谁更惨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莱维特近日表示,他很关注中国的生态环境,虽然中国雾霾严重,但上世纪60年代的伦敦也同样空气质量欠佳,中国比那时的伦敦甚至还好一些。莱维特去过北京、上海、拉萨和西宁。


   不过,回顾一下伦敦当年的惨剧,还是不要拿来比较为好。


   19世纪中后期是英国工业大发展的年代,伦敦工厂所产生废气形成极浓的灰黄色烟雾,加上居民烧煤,在无风的季节,伦敦常常烟雾弥漫。20世纪50年代最为严重,“雾日”(即指视域不超过1000米的天数)一年里平均多达50天左右。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都因为大雾污染而声名狼藉。


   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粉尘、有毒气体和污染物在上空蓄积,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见舞台而中止,歌剧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出来却发现,大白天的伸手不见五指。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由于毒雾的影响,公共交通、影院、剧院和体育场所都关门停业,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英国环境立法领先世界


   英国人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1956年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


   据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张清宇等专家介绍,英国的环境立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英国现行的《清洁空气法》是基于1956年和1968年版本于1993年修订的。该法主要分为7个部分,分别为黑烟管理,烟、砂、灰以及烟气管理,设定禁烟区域、空气污染形式管理(机动车燃油),空气污染信息,特殊案例以及其它一般性约定。其中,1956年和1968年版本针对两大污染源进行了管理——首先是工厂,提高工业烟囱的最低限高,并将发电站搬出城市;另外,为了改变居民烧煤取暖的习惯,政府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壁炉,减少煤炭用量,并慢慢发展了集中供暖的方式;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中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等。不遵循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罚款。


   到了20世纪70年代,英政府又推出了《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等法规,规定污染工业必须采取手段,避免将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否则将面临严厉处罚。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的排放。


   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经由之前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但随着伦敦的车辆增多,汽车带来的污染也增多了。1993年,英国又将机动车燃油列入此法案并且增加污染信息等条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在伦敦使用的汽车必须每三年送检一次,确定尾气排放是否合格。


   据悉,《清洁空气法案》即将再次修改,已在今年上半年进入了公众咨询期。


   绿色出行,首相、市长带头


   在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后,政府出台了一系


   列措施。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2003年,伦敦市政府还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此笔收入用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他的前任利文斯通也和民众一起挤地铁。英国政府一直有严格的公车管理和监督制度,让公车无法成为官员们上下班的代步工具。英国人经常从电视新闻中看到,首相卡梅伦和副首相克莱格乘火车上下班,有时还不得不赶时间在火车上处理公务。


   1995年起,英国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


   此外,英国非常注重绿化。在人口稠密的伦敦,人均绿化面积高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几乎是城市面积的3倍。


   专家指出,我国2000年起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已过去10多年,在雾霾问题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修改法律已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应该在法律法规中对PM2.5等常规污染物的治理作出明确规定。此外,提高企业违法成本,赋予环保部门更大权力,也是我们可以向英国学习的。


   汽车尾气是洛杉矶烟雾罪魁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也是世界著名环境公害事件之一。从1943年起,“光化学烟雾”开始经常笼罩洛杉矶,滞留市区久久不散。1943年7月26日清晨,同盟国与轴心国激战正酣,洛杉矶的居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以为受到了日本人化学武器的攻击:空气中弥漫着浅蓝色的浓雾,走在路上的人们闻到了刺鼻的气味,很多人把汽车停在路旁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1952年和1955年,洛杉矶又发生两次光化学烟雾事件,800余人因此丧生。1970年,约有75%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


   一开始,人们认为是空气中二氧化硫惹的祸,但在减少各工业部门(包括石油精炼)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后,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后来才搞清楚烟雾的原因:当时洛杉矶已有250万辆汽车,由于汽车汽化器的汽化率低,使得大量二氧化氮和碳氢化合物进入大气,与空气中其他成分起化学作用。


   洛杉矶的“烟雾之战”持续了数十年,时至今日仍难言大功告成。洛杉矶在美国仍是“末等生”,但至少也达到了联邦清洁空气标准。洛杉矶在1947年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地方空气质量部门,建立了排污许可证制度。美国1970年颁布《洁净空气法》,而加州在此之前就颁布了自己的《空气质量法》,由于加州空气质量在全美最差,其标准往往严于联邦。


   鼓励拼车,政府帮忙配对


   洛杉矶从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敦促相关的汽车生产商研发废气控制装置。1975年,加州要求汽车配备最重要的污染控制装置催化转换器,以减少碳氢化合物和碳化物的排放。


   世界各国大城市控污和改善交通拥堵的主要做法多是发展公共交通,但洛杉矶公共交通并不发达,最有特色的一个措施是:鼓励人们使用共乘车道,将高速公路最快的一条左方车道改为共乘车道,只有两人或者三人以上共用一辆车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市政府还拨出专用800免费号码,由交通局的专业人员负责为共乘者配对。


   1994年后,洛杉矶政府还要求售卖的汽车全部安装“行驶诊断系统”,一旦车辆排污超标,马上可以被相关部门监测到,车主就会接到脱离排污状态和接受维修的通知。同时,洛杉矶要求机动车的燃料泵上装配橡皮套,减少汽油蒸气逸出。


   此外,洛杉矶还注重开发应用智能交通系统,能平均减少车辆12%的出行时间,32%的交叉路口耽误和30%的交叉路口不必要停车。


   分析


   京津冀雾霾根源是燃煤


   绿色和平与英国利兹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煤炭燃烧排放出的大气污染物是整个京津冀地区雾霾的最大根源,煤电、钢铁和水泥生产是京津冀首要的“污染”行业。


   研究报告显示,京津冀地区如果要在2022年冬奥会时空气质量达标,就需要在2022年前实现PM2.5颗粒物排放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80%。建议重点大幅度降低钢铁、水泥等产业比重,进行电力行业的去煤和清洁替代,辅以高效、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末端治理。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