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宝宝的重要性,却不知道该怎样培养。父母怎么教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初步技巧?大家一起来看看陈忻博士的这篇文章吧。
孩子在一个群体里时,
怎样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
怎样解决和其他小朋友的小冲突
怎样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怎样和别人协商
怎样分别从自己和别人的角度去看一个问题
这些其实就是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第一步。
当孩子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也常常问自己: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够让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一些初步技巧,才能够逐步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情商呢?很乐意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原则。
一孩子3岁以前,父母不做旁观者
大宝经常和我们邻居家的一个孩子一起玩。那个孩子脾气比较温和,他妈妈也比较重视孩子的行为规范。两个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抢别人手里的玩具是常有的事。正因为我们两家非常熟悉,当两个孩子抢玩具的时候,我们都不会偏向某一个孩子,而是公平来处理:「是谁先拿到的玩具,就让谁先玩。」我们会劝抢到玩具的小朋友把玩具还给别人。如果不听劝告,就要被我们隔离在一边反省。
有时候我们也会开玩笑:「算了,不管你们了,你们自己去解决。」不过一次也没有实行过,因为孩子还不到3岁,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他们没有办法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图,自己协商解决问题。
两个孩子通过我们的教育,行为上的规范,再加上后来在幼儿园里的学习,当他们3岁多的时候,那些让人头疼的抢东西,不愿意分享的行为就几乎没有了。
Tips:找教育观念一致的家庭交往
如果说两家的教子理念不一样,比如,我认为孩子要学会分享,而对方的妈妈表面上也是教育,暗地里却为自己的孩子「不吃亏」感到高兴,纵容自己孩子的不良行为。这样的话,我就不要让两个小朋友一起玩了。
一方面,如果我教自己的孩子要分享,而别的孩子却不分享,他一定会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我这样就不行,别人这样就可以?另一个方面,我教自己的孩子行为有规矩,别人却丝毫没有规矩的话,也是伤害了守规矩的孩子,比方说他就是没有办法玩到他最喜欢的玩具,因为对方不愿意遵守「轮流玩」的规则。
二遇到小霸王,妈妈有办法
和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在家里玩,通常安全还是有保障的。但是,如果当我们在公共游戏场所,有一些互不认识的孩子在玩滑梯或其他娱乐设施,父母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安全。
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孩子在一起玩沙,有几个挖沙的玩具。本来大家玩得好好地,这时候来了一个两三岁的小朋友,一把抢过一位女孩子手里的小耙子。小女孩哇地就哭了。大家都在想:这个孩子的家长在哪里?等着他出来主持公道。结果并没有人出来,看样子这位家长是「旁观者」,也许他觉得孩子打打闹闹,抢抢玩具都是天性,没必要纠正。
这个时候,小女孩的妈妈做得很好。她很平静地对抢东西的孩子说:「对不起,这个小耙子是小妹妹的,请你还给她。」她和那个孩子目光对视,说了两遍,这个孩子把东西还回来了。如果他硬是不还,怎么办?我想那就需要和他的家长沟通了:「这个玩具是我家女儿的,请你让孩子把这个玩具还给她。」
Tips:保护好孩子的安全
3岁以前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好,对规则的遵守还不能做到自觉,对道德的理解还相当有限,所以,需要家长做中介来引导。在公共场所,碰到霸道的孩子欺负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如果别的孩子抢自己孩子的玩具,就去替孩子要回来。如果别的孩子打人,要赶紧把自己的孩子抱开。
三君子动口不动手,鼓励孩子使用语言
去年,我带孩子去邻居家玩的时候发现,两个3岁半左右的孩子已经能和平共处了,而他们2岁的时候在一起还经常抢玩具。所以小宝宝的妈妈不要着急,孩子稍大一些,表现就会好很多。
比如,他们每人拿一些积木,各自搭出不一样的房子。推着小车,假装从桥下路过。偶尔,他们会看上同一块积木。我们在一旁观察,看看他们自己会不会解决。一个说:「我先拿到的!」另一个说:「可是我现在就缺这个!」有时候一方将另一方说服了,于是,「好吧,让你先用这块把屋顶盖好。」这是和平解决的状态。可是,也有时候各不相让。
这个时候,就需要成人适时介入,劝说两个人:「你用不同的颜色也很好看,我们来试试看这块红的,这样放也很好看!」通常孩子都能听进去道理。成人的介入就是提醒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也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用语言解决问题的榜样。这一切,孩子都会看在眼里,也是一种学习。
Tips:公平的执行约定规则
这个年龄的孩子逐渐懂得了规则,也能够运用语言。如果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抢,要让他们使用语言,而不是使用拳头。我们孩子幼儿园的老师也是这么教孩子的:如果别人打你了,或者抢你手里的玩具,一定要大声叫:「不能打人!」或者「不要抢我的玩具!」老师听到了,就会来公正处理;或者老师一时没有看到,那也不要和别人打架,而是要去告诉老师,说明情况,让老师来处理;如果你们打了起来,两个小朋友都要挨批评,都要坐到一边去反省。
四鼓励孩子独立谈判
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室内游乐园玩。一群孩子在滑滑梯,大家都在排队。这个时候过来一个不认识的孩子想插在东东前面。东东很愤怒地说:「嘿,你应该排在后面!」东东妈妈站在一旁观察,没有立刻插嘴。插队的孩子不说话,还想蹭进来。东东说:「我也在排队。大家应该按顺序来!」
妈妈紧张地注意着他们,以防一个孩子动手,可以及时制止。插队的孩子看到大家都看着他,不好意思了,就站到了队伍后面。妈妈走过去,表扬东东:「你做得很对!」对插队的孩子说:「你能够遵守规则,这样大家都高兴,对不对啊?」
Tips:给予孩子及时的表扬
孩子就是通过一些小事,慢慢锻炼自己的勇气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插队的是一个很粗暴不听劝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及时制止,保护自己的孩子。
4岁及以上的孩子,已经懂得了不少规则,自觉遵守规则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更懂得与别人合作,也学会了在游戏中分工,而且他们也慢慢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有了冲突,可以鼓励他们自己解决。当然,要和孩子强调的是,无论怎么样,要使用语言,而不是拳头。
【误区盘点】0-6岁儿童语言发展路上的12个“坑”
我们来盘点父母对儿童语言发展的12个常见误区:
误区1 孩子大了自然就会说话了
人类天生具有语言天赋,但掌握什么语言、能达到什么水平却受语言环境的影响。所以,狼孩学不会说话,住在偏远地区的人说不好普通话。
误区2 0-1岁,孩子不会说,无法交流,也无需交流
孩子会说之前,就已经会听、会观察、会理解了。正是在与人互动、不断听和看中,孩子逐渐掌握了人生第一批词汇。
误区3 我家孩子4个月就会说“妈妈”
4-8个月的婴儿能无意识地发出重复的音阶,如“mama“、”dada“,但并不理解含义。聋哑儿童因为听觉和发音器官受损,无法这样发音。
误区4 会叫“爸爸”、“妈妈”就是会说话了
未必,孩子也许只是无意识地发了这个音。只有明白词的含义,才是真的会说话,比如,家人继续问:“爸爸在哪呢?“孩子能用手指爸爸,这才是真正理解“爸爸”这个词。
误区5 为什么孩子开口晚?
有的孩子2岁多还只会说“妈妈”、“奶奶”,家长非常着急。排除智力障碍、心理疾病、生理缺陷等因素,其家庭的语言环境往往很糟糕,比如,家长话少,家庭关系紧张,语言交流少,或者,家长脾气急躁、要求严格,常用吼来让孩子懂规矩。
误区6 2岁总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3岁爱总“为什么”,很烦!
好奇心推动孩子与人交流,愿意开口说话,更愿意听人说话。在此过程中,孩子迅速积累词汇,掌握语音和语法,习得母语。
误区7 不纠正,孩子怎么进步?!
口吃,越纠正越严重;说话,越纠正越不爱开口。因为孩子从2岁开始就能与他人进行比对,知道自己说错了还是说对了,并感到高兴或羞愧。所以,包容比纠正更重要。
误区8 孩子话唠,说得家长不敢搭腔
有的孩子兴奋起来就喜欢说个不停。如果家长批评、制止孩子,主动表达的热情会慢慢消退。相反,如能恰当引导,孩子会说得更有条理,更有表现力。
误区9 孩子怕生,不好意思说,就少见人吧
强迫孩子说话固然不好,回避策略同样不利于语言发展,因为彻底失去了练习的机会,也给孩子“我不行”的消极暗示。不强迫,多示范,孩子就会慢慢模仿家长。
误区10 孩子打人,是行为问题,不是语言问题
孩子只会用暴力手段处理人际冲突,固然与性格、习惯有关,也和语言发展有关。不会用语言表达需要、沟通协商的孩子更容易动手。
误区11 孩子总爱自言自语,不会有什么毛病吧?
3岁开始,孩子有时会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嘟嘟囔囔。他们正在练习一种本领,就是从小时候的“先做后想”,到现在的“边做边想”,再向日后的“先想后做”过渡。
误区12 “闭嘴,你给我老实听着!”
语言能力在说中发展,不断练习才能进步。家长如果总是不听孩子说,只要求孩子听,那孩子说的机会就会减少,变成笨嘴拙舌的“沉默听者”,还未必真听得进去。
来源:网络
加拿大国际教育机构(CIEO)微信公众号:
加拿大国际教育机构(CIEO)官方网站
http://cieo.com.cn
咨询热线:4006-988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