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就能抵御雾霾?关于雾霾的十大认识误区

2015年12月24日 今日头条


文章选自头条号“科学加”

今日(23日)零时起,北京市正式解除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而与此同时,天津市的首个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也随之启动,从12月23日0时到12月24日6时,将应急响应措施由Ⅱ级调整为Ⅰ级,并采取停课、限行等措施。

据气象部门的消息,此次冷空气并不太给力,京城上空的雾霾暂时还难以彻底消散。在重污染空气的笼罩下,有关雾霾的各种传言也纷纷涌现,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些言论呢?且听科通君为大家个个侦破。

▌误区一:是雾还是霾

误区:自从“雾霾”这个词出现后,每当出现能见度降低的天气时,人们就分不清是雾还是霾了。

▲ 大雾时的情形。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

▲ 霾天。霾由包含PM2.5在内的大量颗粒物在空气中形成。

真相:没错,把雾和霾分开是科学的。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说,雾和霾其实是两种东西。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是一种自然现象,霾则由包含PM2.5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对健康危害更大。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说,以十一期间的雾霾为例,北京的雾霾刚形成时湿度比较大,以雾为主。但由于没有风,也就没有扩散条件,污染物基本处于静止稳定的状态,当污染物浓度累积到比较高的值时,就由雾变成了霾。所以,污染物也是霾。不过北京密云水库、延庆等郊区,因这些地区本身污染物不多,湿度较大,因此以雾为主。

▌误区二:北京秋天的霾是烧秸秆造成的

误区:有媒体报道称,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除了气象原因外,北京周边地区农田燃烧秸秆也是主要原因。

真相:从2014年9月份环保部关于秸秆焚烧的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来看,河北、山西、内蒙等多个地区确实是燃烧秸秆比较厉害的区域。但是彭应登表示,雾霾是多方面组成的,因为某一个特殊的污染排放源直接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的情况是极其罕见的。燃烧秸秆绝对不是雾霾污染的直接原因或唯一原因,只是会在现有雾霾天气的基础上加重污染程度而已。

其实每年秋冬季节北京基本都会有雾霾,最首要的原因是秋冬季节北京容易出现静风强逆温天气,这是一种极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同时由于近几年华北地区污染物排放的大气污染总量居高不下,处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旦出现不利天气,污染物累积会上升很快,这是北京污染的规律。所以说,秸秆燃烧只是助纣为虐,并不是首要原因。

▌误区三:雾霾天不能运动

误区:遭遇雾霾天要停止锻炼。

真相:雾霾会对人体呼吸系统产生影响,容易引起气道的炎症反应。但若是因为雾霾严重而取消全部锻炼也是一个误区。健身锻炼并不只有跑步、打篮球、踢足球。在不能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时,可以选择在室内进行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等方面的锻炼。这些素质都是身体所需要的,但同时锻炼又不会明显增加呼吸量。

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居住环境,打造一个小型的健身区域,只需要借助有限的家具、哑铃、瑜伽垫等就可以进行力量锻炼和有氧锻炼。原地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柔力球、健美操踏板都是适合雾霾天健身的项目。若空间足够大,可以充分进行有氧锻炼,可以选择的有氧型器械包括动感单车、椭圆机、跑步机、划船器等,可以锻炼腿、臀、腰腹部肌肉及心肺功能等。而早晚和下午六七点污染比较严重,建议不要选择在这个时间段运动,尽量安排在下午。

▌误区四:雾霾会大幅缩短人类寿命

误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教授进行的联合调研报告称,长期暴露于污染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每上升100微克/立方米,死亡率上升14%,平均预期寿命将缩短3年,且死亡率的上升几乎都是通过增加心肺疾病导致的。按照北方地区总悬浮颗粒物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北方5亿居民因严重的空气污染平均每人失去5.5年寿命。

真相:环保部科技司副司长刘志全表示,“这个结论缺乏大量样本的实际证明,这个说法没有充分依据,且有争议。”他说,要得出煤烟污染影响寿命的结论,需要大量样本的取得,并经过长期观察、充分科学论证后才能得出结论。虽然燃煤可排放出重金属、细粒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这些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会产生影响,但是,其是否影响人的寿命,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且国际上对这一问题也有争议。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清洁空气中心副主任朱怡芳表示,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显著影响不容置疑,但人均寿命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可这份研究结论是把其他所有因素全部剔除,只考虑了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这一个因素影响下的减寿数值。事实上,根据《2010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在中国导致民众减寿的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饮食结构不合理,第二是高血压,第三是吸烟,第四才是大气污染。

▌误区五:雾霾天不能戴隐形眼镜

误区:“赶紧转!雾霾天别戴隐形眼镜!此时隐形眼镜=吸尘器!”按照这一说法,隐形眼镜会像吸尘器一样吸附更多的粉尘、颗粒和有害物质。

真相:网上流传的说法忽略了人眼的自我保护能力,那就是:泪液的冲刷作用。实际上,人眼哪怕进入一个极其细小的颗粒,都会有不适的感觉,随即启动自我保护功能——涌出泪液进行冲刷。此外,正规的隐形眼镜产品往往是用吸附性较弱的材料制成的,在泪液的冲刷下,并不会轻易粘上脏东西。

如果使用者不放心,建议适当增加清洗镜片的次数。比如,上班途中眼部接触到了重度污染空气,进入室内后可以先用眼镜护理液将镜片清洗一下再戴。或者,用正规的洗眼液清洗一下眼部。此外,戴隐形眼镜者一定要注意使用时间,抛弃型镜片每天戴的时间不要超过10小时。

▌误区六:食物具有抵御雾霾的作用

误区:近期,微博、微信上流传着这一类消息,认为某些食物可以达到清除肺部沉积物的效果。白萝卜治痰多咳嗽;雪梨炖百合、银耳莲子羹润肺抗病毒;罗汉果茶清肺降火;木耳、葡萄、紫甘蓝滋阴润肺。特别推荐鸭血和猪血,清肺效果最棒!

真相:空气中的粉尘是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的,比较大的粉尘颗粒会被鼻腔内的纤毛拦截,更小的颗粒会通过鼻腔、咽部、喉部,而小于2.5微米的颗粒会进入肺部,沉积在那里。而我们吃的食物是通过消化道进入胃肠道中,然后被分解。消化道和呼吸道是两个系统,想让进入呼吸道的东西通过新陈代谢的方式“带出来”,这是说不通的。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张作清表示,进入肺里面的粉尘,人体可以通过咳嗽,以咳痰的方式“排”出一部分,但有一部分是咳不出来的。粉尘对肺是一个刺激,短期可能没事,长期沉积可能导致肺组织发生结构性变化。目前医学上最好的办法就是洗肺,这只针对于尘肺病人,普通人不适用。

▌误区七:空气净化器不能24 小时连续开

误区:长时间开空气净化器会令空气污染更严重,这样的说法总是不绝于耳。

真相:市场上绝大部分空气净化器的净化原理是非常相似的,在选择空气净化器的时候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新技术。从测试结果看,市场上常见的空气净化器是可以净化PM2.5的,但一些厂家说空气净化器净化效率达99%是不确切的。在选择空气净化器的时候,不用过分追求价格高的产品。

洁净空气量应根据自己的房间大小和性价比进行选择,而空气净化器可以持续开,只要风机寿命、磨损、散热没问题就行。有些静电式或等离子放电式原理的净化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少量臭氧,这可以通过开启较长时间后出风口是否有明显异味产生进行辨别。

▌误区八:戴口罩能抵御雾霾

误区:很多朋友在朋友圈晒出了各种口罩照片,包括纱布口罩、医用一次性口罩、N95口罩等等,还有用围巾捂住口鼻的,觉得捂住口鼻就安全了,至少聊胜于无吧。

真相:纱布口罩对PM2.5几乎没有阻隔作用,活性炭口罩中增加的一层活性炭是吸附气体的材料,可以减除一些异味,但并未明显增加对颗粒物的防护效果。相比而言,N95口罩的防霾效果更理想,但它也不能将细小颗粒物完全“拒之门外”,这是因为城市空气污染源太多,人们佩戴时又不能保证口罩与脸部完全贴合,降低了其实际防护效果。

而口罩滤除悬浮颗粒效率越高,呼吸越费力气,长时间佩戴容易出现缺氧、胸闷等情况。此外,口罩对空气的阻隔也很大,我们呼出的气体会反复进入呼吸道,对健康也有影响,戴半小时就要摘下来换换气。

▌误区九:人工消霾各种神器是否有效

误区:兰州市购置了高射远程风送式喷雾机,可将自来水雾化并喷出600米远,有媒体称其“可有效对抗雾霾、粉尘等”。而西安市新城区市容园林局近日也新购多功能抑尘车投入使用,该“雾炮车”重10吨,能喷洒120米远、70米高的水雾,有喷雾降尘作用,媒体将之称为“治霾神器”。

真相人工削减雾霾的具体方式有三种,分别是人工增雨(雪)、人工消雾和人工除霾。但由于雾霾颗粒物的直径等因素,人工增雨包括被称为“治霾水炮”的高射远程风送式喷雾机对细颗粒物也就是霾的冲刷效果不会太明显。而人工消雾和人工除霾的方法目前只适合在封闭或局部范围内运用。

人工消霾是一种不得已的方式。PM2.5是引起雾霾的罪魁祸首,治霾还应把重心放在降低空气中的PM2.5含量上。降低PM2.5含量就要对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的成分进行分析,反推出到底哪些污染源造成了雾霾污染。这就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源解析技术,主要包括源排放清单、扩散模型和受体模型等三类方法。目前影响PM2.5源解析精度和准确性的两大障碍是源成分谱与二次颗粒来源的不确定性。各种源头解析方法结合使用起来,才可能会得出比较客观、更加切合实际的结果。

▌误区十:古代没有雾霾

误区:大家普遍认为,雾霾天气是因为尾气的排放、工业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古代应该空气质量优良,应该就没有雾霾天。

真相:历史上称雾霾为“霾灾”“雨霾”“风霾”“土雨”等。《元史》《明实录》和《清实录》等史料中多有记载。古代人认为,雾霾是“天神之怒”,治理方式则是“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如果用现代方法分析古代雾霾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焚烧秸秆、木炭、树木等,二是扬尘扬沙,如果遇上静止稳定的天气系统,不利于空气流动和污染物扩散的话,也一样会产生雾霾天气。

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雾霾的认识极少,对于如何预防“霾灾”,没有什么记载。但是可以看到雾霾确实在很久之前就有,只是现在城市规模变大,经济发达,导致雾霾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人们的关注度升高了而已。

小知识

雾和霾,去哪儿了?

处在被雾霾笼罩的北京,“等风来”成为大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让雾霾消散,冷空气是怎么做到的,雾和霾去哪儿了?

风和雨通常是我们对冷空气的真实感受,它驱霾散雾靠的也正是这两把手。降水会净化空气,这个在气象上就叫湿沉降。雨水或雪花把空气中的脏东西洗刷到地面,减少悬浮在空气中污染物颗粒的浓度,让霾入地。因而雨雪过后,空气清新。

风则是让空气活过来的动力。雾和霾都是处于近地面层几十米到几百米厚的天气现象,而整个大气对流层有上万米高。当冷空气靠近,它前锋附近的上升运动(即垂直方向的风)会把PM2.5带到更高层的大气。除了垂直方向的风,还有水平方向的风,偏北风会把干净的空气(春季有沙尘时除外)带到华北,也不排除华北地区的PM2.5扩散到其他地区,使得当地空气质量变差的情况。

这就好比原先集中在操场的一个班,下课后分散到了学校的各个角落,而且还可能处于不同楼层,就像PM2.5被吹到不同的高度和地区,这样在一个单位体积内PM2.5的浓度会快速下降。

总之,冷空气一来,静稳条件被打破,PM2.5被大大稀释,雾和霾也就消散了。



长按二维码,勾搭头条君

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丨今日头条

↓点击查看“科学加”头条号更多精彩资讯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