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结】与中国同行!——一个英国家庭跨越百年的中国情结

2016年01月01日 英国华人资讯


“北京的大街上汽车很少,但行人和骑车人很多。人们清一色穿着蓝色的上衣和裤子,女性大多把头发扎成一对辫子,每个人都看起来很快乐、健康……人们好奇地看着我们,他们说因为我们有黄色的头发、粉色的脸和高高的鼻子。我们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善意和友好。”



这是英国人西蒙·霍沃思的祖母生前对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描述。年过半百的西蒙近年常在武汉,忙于经营他创办的生物科技企业。


谈生意之余,他对自己家族与中国的渊源津津乐道。在过去整整140年里——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至今,他家六代人都到过中国。


2011年,西蒙在他人推荐下,来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武汉光谷生物城。之后,他作为英国王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与光谷生物城签署项目入驻和产业化合作协议,并成立康倍达武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现在正与湖北疾控部门开展结核病诊断方面的合作,还有好几种药物处于研发阶段。


前不久,西蒙被武汉市政府授予“黄鹤友谊奖”。“黄鹤友谊奖”的历年获奖者都是为武汉市宏观决策、城市建设和引进国外智力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国际友人。


他说:“我是很早就了解武汉、在武汉创业的英国人,我的这种尝试其实早有祖辈的足迹在前方指引。”


早在1875年,西蒙祖母的爷爷亨利·加德姆就创建公司在上海做丝绸生意。1887年,亨利将大儿子哈瑞送到上海学经商,为期两年。哈瑞后来说那是“一生中最好的两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加德姆公司仍从中国进口大量丝线,当时公司继承人、西蒙的叔叔安东尼多次到访中国。


对西蒙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他从小就从祖父母那里听说的中国故事。他向记者展示了祖母多萝西·加德姆写的自传,其中记载了多萝西夫妇1963年和1967年两次随旅行团到北京、武汉、广州、杭州、上海、南京、济南、哈尔滨等城市的见闻。


多萝西详细记叙了五一劳动节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看焰火表演,惊叹于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在短短10个月内建成,且大厅中央竟无立柱;在武汉参观“无愧让人骄傲”的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和钢铁公司,在东湖泛舟;在上海一所小学观看六七岁孩子们的舞蹈表演;在杭州一处人民公社参观……


多萝西特别写道,中国人的诚实让她印象最深。“在广交会上,有个人在饭桌上落下4元5角钱,于是次年广交会有一处告示牌说,如果遗失者来电话,他就可以把钱取回。”


如果说勤劳、友好、诚恳是西蒙的先辈对中国人的评价,那么西蒙的亲身经历则告诉他,中国人“善于制定和执行长远的计划”,有“说干就干”的做事态度,当今中国市场的发展规模和中国在研发方面赶超西方的速度超乎预料。


“我的家族与中国长久以来的联系对我来说具有启迪意义。如今中国和英国要聚焦长远,广泛合作,才能做成大事。”西蒙说,他正计划成立一个“中英基金”,以便将更多欧洲新技术引入中国。


“中国和欧洲在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方面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如果我们能就地研发出适合中国人的西药和医疗设备,那么中国人就不必为此支付高费用;另一方面,我相信未来相当一部分西药将源自传统中医,我们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


西蒙正努力让家族的中国情结延续到下一代,他的大儿子乔治已两次到上海实习,小儿子威廉明年也将来华,就连4岁的小女儿也已会用汉语数数。他告诉孩子们:“为了将来的职业和生活发展更好,要把自己同中国联系起来。”


“对我的孩子和我来说,中国就是未来。”西蒙说,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如果我的孩子能了解中国、在汉语言能力上区别于他人,并发展与中国的长期关系,他们就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提升自己的位置。”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