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约见王鑫刚,是在今年5月英国国会大选前夕。当时,英国北部老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主干道边,挂着保守党国会候选人的巨幅广告牌。在标志着保守党的蓝色背景上,候选人巨大的头像引人侧目:王鑫刚年轻的亚洲面孔在英国政界并不常见。他说,当他拿着竞选传单在曼彻斯特街区敲门游说的时候,很多华人看到他是候选人,都非常吃惊。
现年35岁的王鑫刚出生于黑龙江一个普通家庭,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后,在家人支持下来英国“见见世面”。他从帝国理工交通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恰巧英国交通业亟需相关人才。于是,他获得在英国政府交通规划部门的职位,接着转入金融业,在牛津大学读金融硕士,加入投行,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兼职念完高管课程。今天,王鑫刚过著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生活。已是投行摩根大通高级经理的他,与来自北京、在英国完成金融学博士的夫人一起,育有三个女儿,也接来了母亲。他常常在慈善机构做志愿者,也曾在女儿学校做校董。他所居住的社区被媒体连年评为英国最适合居住的地区。
2012年,王鑫刚选择加入保守党,那年他做了一个“我应该投给哪个政党”的测试,结果显示他与保守党的理念一致。他的个子不高,说话字正腔圆,底气很足:“我会在党内进一步扩展自己的交友网络,了解党派,学习怎样建立联系,政治就是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在党里面,是你想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首先要我成为国会议员,然后再看。希望进入内阁。”
吴佩燕在英国生活了五年,她是王鑫刚曼彻斯特竞选筹款晚宴的志愿者中,唯一一个大陆背景的华人。她说:“在保守党内部,王鑫刚还是蛮受欢迎的,他人很好,参选期间还会帮助其他保守党候选人做志愿者,到家家户户发参选函。虽然他的英语不是很地道,政治术语也不够熟悉,但是当地的老外还是能够感受到他的热情。”
王鑫刚的国会竞选之路并未成功。曼彻斯特当地选民更关心教育或民生,王鑫刚以“经济稳定为中心”的话语,得不到支持。 “在曼城地区所有党派候选人的答辩上,”也去了辩论现场的吴佩燕回忆,“他可能不是很熟悉主持人的问题,并不能答到点子上,也比较难了解到民众的关心点。表现并不如其他党派的代表。”现场一些BBC(British Born Chinses,英国出生的华人)志愿者,也觉得候选人还未达到他们的期望。Facebook上,曼城选民对王鑫刚不乏议论,有人鼓励说:“很勇敢”,也有人直白批评:“连语法都说不对”。
不过,王鑫刚参选的“战略意义”大过实际结果。曼彻斯特是座老工业城市,历来是工党的票仓,对保守党不利。曼彻斯特中心选区的华人比例在英国最高,有大概8000名符合资格的华人选民,保守党故而派出华裔候选人。虽然王鑫刚未能进入国会,保守党在该区选票从4704增长到了6133,位列第二,他的首战成绩可谓不错。此外,他还成功当选自己生活的萨里区(Surrey)的地方议员。
如果说,王鑫刚是中国留学移民大军中成功者的缩影,那么另一位参选国会、获得胜利的华裔保守党国会议员Alan Mak,则为华裔移民后代寻求身份认同发声。
Alan Mak的父母来自中国广东农村,1960年代经由香港移居英国,后来在约克定居,经营一家街角小店。现年31岁的Alan Mak,出生成长在兼是杂货和外卖的店铺里。像很多华裔子女一样,他学业优秀,获得保守党所设奖学金,也因而视时任保守党领袖柴切尔夫人为政治偶像。Alan Mak 16岁便加入保守党,毕业于剑桥大学法律系,在成为议员之前,是一个成功的律师和商人。
加入保守党15年后,Alan Mak在英国最南边的哈文特(Havant)选区参选国会议员——与王鑫刚参选的曼彻斯特中心选区不同,哈文特是保守党票仓,Alan Mak的获选水到渠成。
当其他华裔候选人挨家挨户争取华人选票时,Alan Mak在“华裔”这个标签之前,添加了他更看重的身份认同:虽然出生在华人家庭,但一直都是英国人。2012年,在一个名为“东西之间”(Between East and West)的访问中,Alan Mak说:“族裔背景仅仅是身份的一部分;我接受了中式教育,但是是一个英国人的面貌,一个世界公民。”今天,作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华裔背景的下议会议员,他明确告诉公众:“我代表所在国会选区的选民,而绝不是英国华裔群体。我不希望被认为是‘华人议员’。”
这是Alan Mak强力执行、并相当有效的身份设定,他在社交媒体上的更新,几乎全部与哈文特选区的事务相关。而当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大选前后的文章中将Alan Mak称作“麦大粒”时,Alan Mak也及时邮件告知,他没有中文名;BBC中文网的记者在大选唱票现场试图采访他,也仅得到几句简单的对谈,Alan Mak强调,他不会说中文。端传媒记者发出好几番采访邀请,都未收到Alan Mak的回复;即便透过保守党华人分部联络,也被告知分部本就少与Alan Mak联系。
Alan Mak对“华人群体”的谨慎态度也并非没有来由——相比其他较为集中的少数族裔,英国华人很难被称作是“一群人”。
19世纪初起,华人陆续抵达英国港口,经营餐厅,在此定居,今天,在英国生活的近50万华裔人口,虽然看似人数不多,却是英国第三大少数族裔,占总人口百分之七。但华人背景多样、利益不一、居住分散,选票很难集中,选民注册率也很低,常被认为是政治冷感的族裔。
二战后涌入的香港裔华人是在英华人的主流,来自马来西亚或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华裔也为数不少。这批人多从事餐饮、劳工岗位,他们的后代渐渐融入社会,在人生经历、身份认同各方面已和祖辈大相径庭。另外,1997年香港回归前,有一大批香港公民移民英国。早期的大陆移民,则多是偷渡而来。2012年后,中国成了英国入境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大多都是中国留学生。
2005年,英国内政部收紧移民政策,推出了移民法修正草稿,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利于华人的条款。但在公众咨询过程中,并未受到华人重视,直到关注移民法研究的华裔女律师李贞驹开始奔走解释,华人社团才开始有组织地向国会请愿,并最终推动法案的修订。这是华人群体第一次集体向英国立法机构陈诉不满,也警示着华人在英国政界缺席的风险。李贞驹随即在2006年筹建了“华人参政计划”,英国第一个直接与政治相关的华人社团。在此之前,英国各类华人社团虽多如牛毛,但却缺乏相互交流。
之后十年,英国的华人参政人数及华人群体参政趋势,经历了巨大飞跃。目前,英国几大政党都已设立华人分部,比如保守党华人之友、华人工党及华人自民党。2009年,在李贞驹的鼓励下,年仅19岁,出生在香港公屋、成长在伦敦郊区的张敬龙,独立参选了欧洲议会选举。2010年的英国大选,出现8位华裔候选人。今年,则是11位,是华人参选国会议员数量最多的一次,其中包括王鑫刚在内的保守党候选人就有5人。
与Alan Mak不同,王鑫刚积极寻求华人群体支持,他算了这样一笔账:“保守党有近150万人,只要有更多的华人加入保守党,只要5万人,那么华人在党内的实力就会有实际上的增强。”
他说自己已经开始争取下一次大选的候选人资格,准备在2020年再做竞逐。
文章整编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