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Conditional offer转为Uncon—英国院校Argue经验之谈(LSE大神干货分享)

2015年12月27日 英国学长帮帮帮



今天帮主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一位LSE大神来给童鞋们传授如何将conditional offer转为Uncon,这一过程对很多童鞋都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是以LSE为例,但是也非常具有借鉴价值的,非常感谢熊猫学长的分享!

Argue这种事其实非常折腾,因为收到回复的时候就有种不忍打开邮件的感觉。 LSE这所傲娇的学校对于大家的GPA非常在意,有些专业特别是热门专业或者是项目导师要求比较严格的,对于所规定的绩点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一定要达到所谓的要求才可以真正被录取。但并不是每一个专业都是这种情况。大家可以去学校查找上参考往年录取信息,上面有所谓的申请者与实际录取者的具体数据。但这里实际发放的offer数量并不代表最终来到LSE的人数。因为很多专业都有申请者达不到Con的要求所以最终去了别的学校。

Argue对于学校来说,应该只是对于空余名额的补充或者是特别优秀的学生的破格录取。前者比后者要容易。前者有可能发生在开学前的夏季,因为在申请者最终做决定的时候,不少申请者确实存在不接受LSE offer的情况(笔者碰到许多申请美国名校的大牛,在拿到美国名校奖学金后放弃LSE),于是就有一部分的名额多出来,这时候可以考虑是否接受offerer的argue. LSE的agrue需要在LSE for you找到相应的链接,然后填写Argue form. 一般来说,犹豫的越久机会越大,因为学院决定一个argue需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流程,在项目老师通过之后,还需要上报到学院讨论,待院长签字之后再发给招生办,再由招生办来通知学生。一个成功的argue需要各种流程;相反,如果是并没有太多说服力的Argue,项目老师就可以否定Student的Argue并直接通过院办通知Admission。有不少argue的同学在二三个星期内就收到了argue回复,结果是都fail. 相反,有同学在等待三个月之后学院同意降低要求录取。时间的长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意见。

至于Argue的内容,还是要考虑到LSE的生源情况,应该说LSE不差好学生,所以一般的Argue letter是无法打动Admission的。首先,argue letter的语言必须是非常地道的,然后argue letter缺乏清晰的逻辑和强有力的说服力。连语言都组织不好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呢? 其次,argue这个事情上,项目老师的意见无疑起到巨大的作用。当然,学校也是有规定并不允许项目老师直接与申请者通信,整个学院会有一个老师担任Admission Head专门负责处理学生录取的事宜。如果有argue的同学,可以直接与学院的Admission head。 但无疑,决定权还是在项目老师。

有些老师会比较遵守规矩,有些老师也会认可学生的表达。总的来说,Gpa,语言,学校背景,专业对口,实习经历,学术活动,社团活动,交换经历都可以作为突破口。

如果是GPA可以是因为选修了与本专业无关的课程拉低总平均分(比如传媒的同学选修了金融或者统计课程导致分数过低);或者是因为学校评分标准过于严格致使无法满足要求,这时候一般的同学会附上班级排名;也有同学会因为选修两个学位致使双学位同时被Con...或者转专业的同学,这些同学的学分数量和课程结构会跟其他同学很不一样。这在客观是对申请不利,当然满足要求的同学就无所谓。 这时候申请者就必须全力说清楚自己的课程组成是由于自身的专业选择造成,并不代表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

至于雅思,LSE通过argue的概率并不大,因为LSE本身的语言并不高,所以这没有给Argue的同学太多的空间。现在的最基本单科要求是6分,如果申请者的单科连6都没有,在很多程度确实不适合LSE的学术要求。如果是托福成绩不高,这确实是因为学校本身的要求过高(107)致使,但一般这种情况申请者会从托福转战雅思。事实上,基本都是可以达到LSE要求的。很多的申美同学在确定最后来LSE之后选择了再考雅思。 总的来说,托福小分不够的说服力比雅思强。因为LSE对托福的要求是偏高的。对于雅思不够的同学来说,Arue成功的概率确实不大。笔者身边有确实有不少同学遭遇雅思问题,但后来通过复议或者重考都达到了目的。LSE是有语言课但这跟被正课录取并没有关联。并没有所谓的语言班通过转为正课的说法。UCL、KCL确实还是存在的。所以笔者建议对于托福成绩较高者可以综合几次成绩argue,雅思的也是可以,但可能性不是太大。

学校背景:很多同学因为自己的学校不是211或者985被Con了90,这种现象确实比较普遍,这也间接导致在LSE的同学当中来自全国前30院校的同学偏多。LSE划分就是两个档次,一个90(全国30名之后),另一个85(全国前30的),当然也有个别案例有不同,总体上学校的信誉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比如清华北大之类的教授如果跟对方院校和合作关系,就可以出示强有力的推荐信,当然也有来自非前30名的老师也存在与海外学术机构有一定的关联。但说话的分量和说服力确实不如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但是类似中传、上外、央财等专业类名校,确实是比较吃亏。LSE对院校的认可比较死板比较遵照排名,当然如果有之前的学长学姐在LSE就读并给教授留下良好影响的,教授对来自这个学校的学生也会有所偏爱。LSE也存在对部分学校的毕业生比较认可,在招录的学生当中有较大比例来自这个院校。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 THE END -

一颗帮助学弟学妹的初心

一个学长学姐创立的组织


阳光正好 青春不老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