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East or west?That is a question.选择一种生活,等于放弃另一种生活的诱惑。而我们各自的选择也仅仅建立在哪一种意义上的自由对你更有吸引力而已。
最近,有一篇关于“移民国外”的文章爆红网络。
事主是自称是六岁男孩的爸爸,因为不愿意在中国花大价钱买学区房而移民去了美国。临在移民之前,他发表了一篇名叫《再见北京》的文章,引来一众热议。
文章内容无非是国内中产阶级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美国生活的向往。因为事主在文中提及是通过投资移民美国,并在文中详细写出了帮办移民的中介公司项目名称,一众网友因此吐槽这位“爸爸”写了一篇“抒情广告帖”。
无论他的文章是不是广告,至少文中所说的关于“压力”、“雾霾”、“学区房”的话题我们都不陌生。随着国内中产阶级的崛起,移民国外已不再是新鲜事。而在澳洲读书的留学生也都会考虑,毕业后到底是回国还是留下。
喜欢上了澳洲的好山好水好自由?还是青睐国内的热闹市井多朋友?我们常常问自己,也常常没办法给自己答案。
也许答案并不是“留下与否”的结论吧?我想,这几年在澳洲的成长变化就是最好的答案。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几个小故事,希望从他们“移民澳洲”的经历中,你能够有所收获。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号主人公:
吴清华,男,今年28岁,来澳10年。
在澳洲念完大学,经历一波又一波找工作、拿PR的波折后,定居澳洲。
目前从事金融行业工作,未婚。
我在澳洲10年了,感觉自己变了很多。小R让我写一写,我有点不知从哪说起。
就先说做饭的手艺吧。
前一阵子我爸妈从国内来看我,说我现在比起10年前,太能干了,饭做得这么好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但人嘛,哪有过了10年还不变的,一边在生活里越来越能干,一边也在变老啊,哈哈。
扯远了,扯回来,继续说做饭。
来澳洲前当然都是爸妈照顾我生活,我从来没做过饭,碗也几乎没洗过。我还记得走之前,妈妈问我,泡面总会煮的吧?我想想说:因该会吧,不就拿开水泡一泡。
我到了澳洲以后住在一个华人的homestay家庭,他们对我挺好的,叔叔阿姨做饭也好吃。但毕竟那时候我都已经成年了,觉得住homestay有点不自由,而且周围同学听说我住homestay也是一种“活久见”的表情,那第二年我就自己租房子住了。
做饭的手艺就是一个人住的时候练出来的。外面的中餐说实话真心不好吃,洋快餐吃多了会发胖,西餐的话我一直不太喜欢。
刚开始对于烧肉类很恐惧,但菜叶子吃多了,也不得不看看菜谱、视频捣鼓捣鼓。
熟能生巧嘛,家常菜就是做多了你就会了。没什么技巧,调料和火候都是靠经验抖出来的。
再说说其他生活方面吧,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澳洲很多生活技能不知不觉就掌握了。
有一次我家卧室的门锁坏了,中介说可以帮忙换,但要交钱,我上网查查华人上门修锁的,哇,超贵!后来我在一个老乡大叔的提醒下去Bunnings买工具,自己看youtube视频,摸索着也就换了。更别提院子里除草这些事了,都是我自己来。
因为人工太贵,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其实也不错,技能值分分钟飙升180个点。
这些年自己扛下的压力、挫折就不细说了,每个想拿PR的留学生都有自己的血泪史,我的肯定不是最坎坷的。对家里我基本报喜不报忧,所以自己消化这些痛苦也算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吧。
澳洲生活让我独立起来,真正的爷们儿就该这样!
二号主人公:
段姗,女,今年30岁,来澳4年。
在国内工作几年后出国留学,目前有计划定居澳洲。
我在澳洲呆的时间不长,当时选这里念书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觉得考拉挺萌的,干脆来看看。
先说说我出国留学的原因吧。
我的父母都是工人,他们没有把子女送出国留学的概念。大学毕业后我在广州一家外企工作,收入挺好,花得也不少。我是做广告行业的,这个行业出了名的光鲜亮丽压力大。学生时代我对名牌包包、手表都没什么向往,但入行工作,周围人的心态不知不觉就影响了我。
有一段时间我很焦虑,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也找不到和自己相处的方式。工作在我眼里都是套路,上司和客户都是人偶,我觉得很没意思。我没办法安心看书,看电影也只能看看院线片。很急切,又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心态很不好。因为工作的关系,也没法按时吃饭,每周还有几顿酒,身体也不好。
那个时候我才明白小时候看的文章里写“22到30岁间年轻人的压力”,然而我只能通过“刷个包”来缓解一下。毕竟第二天睁眼还是工作,没有假期,没有休息,就更没有放松的借口。
2012年夏天,我和朋友聊天,他说你不如出国读个学位,就当给自己放大假。我那时候才有一种——“对噢,我有的是世界,不是广州”的恍然大悟。
来澳洲留学的手续办得很顺利。父母觉得我长大了,也尊重我的决定。
回到学生时代初初有些不适应,对澳洲的变化多端的天气也有疑惑。但呆久了就发现,这里挺好的,或者说很适合我。
现在对于名牌包、衣服、鞋子的欲望很低,大部分注意力都转向“认真对待生活”上面。
生活本身是不需要奢侈品装点的,坚持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就够了。
我有一门课的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每天骑10多公里自行车去学校,每天晚上还坚持步行1小时。至于穿着打扮,当然还是爱美的,但T恤人字拖更让我觉得自在。就像local一样,穿得舒适就好了。人的精神状态哪里是衣服能给的?
对了,还有一点,澳洲到处都是读书的人,在公交车站、地铁站,从家庭主妇到上班族,读书的人很多。我打算最近还开始恢复阅读习惯,戒掉手机的碎片化阅读,应该会有收获。
有一次,我和同学在去海边,看着澳洲辽阔的天空,呼吸着新鲜空气,感觉生活的意义就在这儿了。所以我选择留在澳洲,也希望能够得偿所愿。
李轩麟,男,今年75岁,跟着子女移民澳洲。
我刚把女儿送出国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让她移民。你说她移民做什么呢?我们老俩口年纪都大了,还能跟着她出来折腾?
后来她说这里很好,又结了婚,我想那你就留在外面吧,有你弟弟一家照顾我们老俩口挺好的,你们定期回来看看就行了。她给我寄好多保健品,我也很少吃,年纪大了,老是记不得。
后来13年的时候,我老伴走了。我也能理解,生老病死,谁没有呢。但是事情挺突然的,小R,我也不想多说这一块,反正就是好好的生活节奏被破坏特哉。那个时候,我怕老啊,真怕。虽然已经老了,还是怕,怕更糟糕的状况。
我大女儿怕我太伤心,整天在家里睹物思人的也难过,自己受罪,就说把我接到澳洲来生活。我刚开始死活不同意,我一把年纪了,又不会说英格利希,我出国去干什么?除了他们我连说话的人都没有。
那段时间家里人轮番来劝我,后来我也动摇了。主要是自己年纪大,你说万一走了,都没怎么抱过我外孙,也蛮遗憾的。
刚到澳洲我就发现,这里的天真蓝,空气也很好。女儿说我们住的是华人区,中国人多,买菜生活都很方便的。
刚开始不太会坐火车,不敢出门。后来女儿女婿带我坐了好几次,又教我看站台、站名,我也不怕了。人活到老学到老嘛,对吧。
我家那条路上总是能看到早晨跑步的人,我慢慢也养成了在家里周围散步的习惯。在国内也散步,但空气没这里好哇,也不太安静。
我发现这里的老人很多都蛮有精神的,有的还搞搞乐队,很有意思。
我现在蛮适应澳洲生活,也有几个老乡朋友。有空大家组织组织喝茶聊天,很好。对于老的理解也有变化,心理上不再那么恐惧。
我现在也开始重新把摄影的爱好捡起来,生活有趣多了。总之,我在澳大利亚的生活挺好,慢悠悠的。人活一辈子,总算找到个安逸适合养老的地方,养好老,就不怕老了。
王一佳,女,今年45岁。
移民澳洲7年,定居悉尼。
在澳洲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些朋友总喜欢问我澳洲好还是中国好,我并不喜欢回答,因为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任何确切的答案都会显得太过轻易。
但我不得不承认,虽然听说过澳洲女孩晚上被流浪汉割断颈部大动脉、Strathfield区在晚上九点之后不能单独出门,我依然觉得我生活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蛋糕写当天生产就是当天生产,需要担心的只是会不会导致发胖而已。
旁边澳洲老人家里胖得不得了的仓鼠拥有同样的安全感,每次看到我它都一摇一摆地走过来,趴在我腿上要巧克力吃。
而在中国,安全感属于另外一种东西。
比如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间有着非常紧密的人脉圈子,因为城市小,所以你在大街上认识的陌生人几乎都是你某个朋友的朋友,大街小巷的马路牙子上永远有打不完的麻将和牌九,到了晌午,可以去父母职工家属院里的任何一家蹭饭吃。生活遵循一种平静如水的模式往前行进,同样让人感到安心。
选择一种生活,等于放弃另一种生活的诱惑。而我们各自的选择也仅仅建立在哪一种意义上的自由对你更有吸引力而已。
其实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遇到的那些事情都如此相似雷同以至于平淡无奇,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爱,金钱,工作,那些如同虱子一样挥之不去的小烦恼和小忧愁在澳洲同样发生。不论你是在悉尼还是在北京,生活的本质不会因为你选择了另外一片土地而改变。
但至少我可以为自己的烦恼、快乐选择他们的栖息地,不是吗?
墨尔本大学惊现校花校草选拔,引来19000人的剧烈反感!各路帅哥美女云集,事情却突然乱了套...
澳洲恶妇开车撞死中国男子,并把他丢到深沟里,还污蔑他是强奸犯!
墨尔本华裔女学生惨遭杀害, 变态凶手“冷血先生”至今下落不明!25年前的悬案,究竟何时告破?!
感动全澳!新州小伙救亚裔女孩不顾一切跳入海中,却再也没回来!女孩父亲:恩人呐,我欠你一条命!
Australia News
微信ID | au_news
欢 迎 订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