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实施,“二孩”时代全面来临,但其中不乏高龄孕妇,在孕期常会出现胎动不安的现象。除了西医的产检,中医药在其疗效及副作用等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配以适量的安胎药能让产妇保持更稳定的状态,安心度过孕产期。
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相当于西医的先兆流产。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证候有虚有实,虚者多因肾虚、气血虚弱,实者多因血热、血瘀,也有虚实夹杂者。一般而言,阴道出血量少,色淡,质稀者,多属虚证;色深红或紫暗,质稠者,多属实证;临床以虚证或虚实夹杂者多见。
补肾保胎方
代表方为寿胎丸,主要功效为补肾益气,固冲安胎。用于治疗由于肾虚所致的胎动不安,妊娠下血,胎萎不长者,症状可见腰酸坠痛,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色淡暗,头晕耳鸣,两膝酸软,小便频数等。
其中菟丝子补肾益精,肾旺自能荫胎;桑寄生、续断补肝肾,固冲任,使胎气强壮;阿胶滋养阴血,使冲任血旺,则胎气自固。四药相配,共奏补肾安胎之功。
益气安胎方
代表方为胎元饮、泰山磐石散,主要功效为补气养血,固肾安胎。用于治疗孕妇气血不足,无力滋养孕育胎儿,症状可见腰酸坠痛,小腹空坠,阴道少量流血,色淡质稀,头晕眼花,精神倦怠,气短懒言,面色苍白等。
其中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滋阴养血,杜仲固肾安胎;再辅以其他益气养血、固肾之药,保证胎儿内有载养,胎元自安。
清热安胎方
代表方为保阴煎,主要功效为滋阴清热,凉血安胎。用于治疗血分热盛所致胎动不安,症状可见阴道出血,色紫红或暗红,腰酸腹痛,胎动下坠,心烦少寐,便秘,小便赤等。
去瘀安胎方
代表方为加味圣愈汤、桂枝茯苓丸,主要功效为益气活血,固肾安胎。用于治疗妊娠期间跌仆外伤所致胎动不安,或者瘀血阻滞胞宫所致胎动不安,尤以既往曾有子宫肌瘤及其他实性包块,症状常见胎动下坠,阴道流血,色红或暗红,少腹拘急,口干等。
由于活血药使用不当容易导致孕妇流产,因此,在治疗中,建议多用益气行气药,取益气活血、行气活血之义,或温通经络之品,从而代替使用活血药,更好保证孕妇安全。
延伸阅读
中医保胎不是毫无原则
若下血量少,腰腹痛和下坠感轻微,脉滑者(妊娠试验和B超声结果正常者),则胎元未损,可采用中医安胎方法进行治疗。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胞络系于肾”,故安胎时须注意顾护肾气,以固胎元。但安胎之法,应随证随人,灵活运用,根据不同情况辅以益气、养血、清热等法。
若下血量多,腹痛加重,腰痛如折,阵阵下坠者,则已发展为胎堕难留,安之无益;若反复阴道出血,色暗,小腹冷痛,早孕反应消失,脉由滑转涩者,则为胎死不下之兆;或有明显外伤史、他病史、服药史者,应作进一步检查。在诊察胎儿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安胎还是去胎。
临床中,胎动不安大多是可以预防的,婚前、孕前应行相关检查,以保证夫妻双方在身体最佳的状态下妊娠。孕后慎房事,宜调畅情志,生活有规律,并定期产检,有病变者及早就医。
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施旭光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