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大火在多维艺术空间的另类解读

2016年02月11日 文化澳洲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

                      他既是自然的主宰,

                又是自然的奴隶。

                                    —— 歌 德

导 言

炎炎炙烤中,澳洲的夏天总难逃脱丛林大火的侵袭。

然而,伴随着灾难的频发,文学、艺术领域对大火的解读与映射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近日,墨尔本大学的高级研究员格蕾丝·莫尔(Grace Moore)接受采访时,阐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她认为,文学艺术界通常习惯把丛林大火解读为一场纯粹的灾难,更多的是展现它令人震惊的浩瀚张力。

相比之下,一些独辟蹊径、深入探讨一些不可被肉眼所察的外延与反思的作品同样值得称道。


《黑色星期四》,1851年2月6号,威廉·斯特拉特


灾难的传统表达

威廉·斯特拉特的史诗巨作《黑色星期四》是传统灾难表达的代表,现藏于维多利亚的州立图书馆。画中描述的是1851年2月6日发生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一场丛林大火,这场被视作澳洲历史上最大的丛林火,席卷了五百万公顷土地,差不多是整个维多利亚州的四分之一。

画家在这幅画中,惟妙惟肖的地表现了在丛林大火中人和动物的惊恐与无措。同时,用凌厉而嘈杂的笔触勾勒了火场内炙热的空气与凶悍的狂风,进一步突出了灾难的恐怖,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永不磨灭的伤痛。


创造性尝试

此外,格蕾丝·莫尔也提到一些文学艺术作品,其中探讨了丛林大火带来的一些积极因素,比如大火促进了19世纪澳大利亚黄金热;许多树的播种需要丛林大火;大火把不同阶级的人联系在一起。

艾伦·克雷西(Ellen Clacy)的小说就有过类似的描述,书中牧羊男孩休把贵族女孩茱莉亚从大火中解救出来,两人陷入爱河,最后像童话中那样“永远幸福地在生活一起了”。


EN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