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的就业纠结:留学花百万不愿随便找份工

2013年12月01日 伦敦租房资讯快报



在近期的几场招聘会现场拥挤的人流中,时常闪现海归身影。这些海归似乎难以吸引招聘方的目光。一些参加招聘的海归摇头叹息,自称很难与本土毕业生竞争,从而降低薪资要求;也有一些人面对“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就业岗位,依然感到没有“满意”的,为此纠结不已。

海归的就业纠结:留学花百万不愿随便找份工

《北京考试报》报道,在近期举办的“2013秋季留学英才招聘会暨高端人才洽谈会”上,微软、中国建设银行、联想、北汽集团等100多家知名企业带来800多个岗位。可面对如此“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就业岗位,依然有人感到没有“满意”的,为此纠结不已。

李琳今年7月从悉尼大学毕业。拥有新闻学和金融学双硕士学位的她,4个多月来一直赋闲在家。

“我其实很纠结,还没想好是进媒体还是进银行。我的首选是进银行,因为能解决北京户口,福利也比媒体好。”李琳一边对记者介绍,一边走到民生银行的展台前。排队5分钟后,李琳递上了简历。“有金融领域的工作经验吗?”“没有。”“那把简历拿回去吧,我们针对应届生的岗位需要在网上提前申请。”

向银行求职受挫,李琳决定转战媒体单位。来到中国日报展台前,她一边浏览展板一边低声向记者询问:“你觉得是当记者好还是当编辑好?你觉得我应该应聘哪个岗位?”记者提醒她这要靠自己决定。她纠结了一会儿,告诉招聘负责人:“我想应聘两个岗位,感觉英文记者和舆情分析员都适合我。”“这两个职位都要求有非常对口、长时间的工作经验。”招聘负责人回答。“可我是应届生,怎么可能有长时间的工作经验呢?”“丰富的实习经历也可以,可你的实习时间太短了,只有4个月,而且发表的文章数量也不多,不符合我们的条件。”

拿着被退回的简历,李琳又来到中国社科院下属的一家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这个应该能解决北京户口吧?”李琳一边念着出版社的名字,一边低声询问旁边的人。在与李琳简短交谈后,招聘负责人留下了李琳的简历,并让她回去等通知。

“如果你通过了面试,会去这家单位工作吗?”离开展台后,记者问她。“如果能给我解决北京户口,我就在那儿待一阵,户口解决了我就撤。”“为什么?”“我看了那些岗位,都是些文字编辑,感觉会很闷,不是我喜欢的工作。”“那你喜欢什么样的工作?”“能解决户口,月薪上万,不要太忙。”“你的要求可不低啊。”“所以啊,毕业几个月了我一直闲着呢。”“那你不着急吗?”“有时候急,有时候不急。看到大学同学都工作好几年了,而我还没开始工作,心里是有点儿急。可是又一想,我好歹是留学回来的,在澳洲3年,学费、生活费花了至少100万元,要是回国后随便找份工作,心里特别不甘心。想到这些,我就又觉得不能急,得慢慢挑。” “可是如果短时间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你打算就这么一直耗下去吗?”“我也不知道……”

留美海归叹息:很难与本土毕业生竞争

《上海新闻晨报》报道,在招聘会现场拥挤的人流中,时常闪现“海归”身影。不过,这些在海外留学4年甚至6年的普通“海归”似乎难以吸引企业的目光。一些参加招聘的“海归”摇头叹息称,很难与本土毕业生竞争。

在美国读完本科的小A特地来赶场子,他学的是生物专业,从高二开始赴美留学,至今已有6个年头。这次回沪找工作,他抱着极大的热情和希望。前天,他挨个了解招聘单位情况,同时也把自己在海外的经历逐一介绍给招聘单位。“仅有一家单位表示会再联系。”当小A大谈特谈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时,招聘单位都告诉他“看不出你有什么优势”。

小A回忆,出国之前,他觉得今后很有希望在美国立足,但事实上在美国找工作竞争也很激烈。不过,在上海找工作也并非他所想象的那么轻松。回沪后,他已经在网上投了多份简历,都没有明确回应。他表示,自己开价月薪5000元已经放下了身段,几乎与国内毕业生处在同等起跑线上,不想依然没有引起招聘单位的兴趣。

一位据称毕业于美国排名80多名大学的毕业生小刘前天遇到了相同情况,她告诉记者,当她报出所读大学一连串英文名字后,招聘单位的工作人员回答没听说过这所学校。她担心,找工作竞争不过华师大、华理工的学生。

西比曼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不会为“海归”专门加分。普通“海归”或许没有复旦、交大生优秀,他们甚至会更多地关注国内一流大学,而不会看重海外背景。在他们看来,关键是学生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发展前景。

海归回国工作:职业发展胜薪金期望

另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数据显示,2012年度中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7.29万人,与2011年度的统计数据相比,留学回国人数增加8.67万人。据相关专家预计,今年的留学回国人数还会增加。

“工作难找”是很多留学生的感受,在11月16日2013秋季留学英才招聘会上,不少应聘者也印证了这个说法,就连有过海外工作经验的肖伟在回国后的第一年,找工作的经历也很不如意,但坚持找符合自己职业发展的工作、不愿将就,是他们的共识。

一边是海归找工作喊“难”,另一边却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样的局面可以说已是一些留学人才招聘会的常见现象。参加本届招聘会的航天长征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招聘岗位并不少,还贴出了解决北京市户口等详细的薪酬福利,但一上午只收到20多份简历,筛选过后符合面试标准的更少。

“我们确实特别需要人才,参加招聘会也是想传达这样的信息。”负责招聘的方老师说,“在用人单位和所需人才之间构建更好的桥梁也是需要的”。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收到的简历也很少,该学院组织人事处处长杜煦认为,原因之一是地域问题,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招聘岗位对专业的要求不“主流”。“我在现场看了看,应聘者中学经济、金融的多,学农业相关专业的几乎没有。”

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表示,留学生中学经济、金融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比较多,这类学生的求职竞争力正在减弱。相对而言,学材料、新能源等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加强。“后者处于人才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这方面的人才需求较多。”

他以法国为例解释说,如果以文科(包括经济、金融等在内)、理科来划分留学生,70%的中国学生学文科,而这70%中,学经济、金融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又占到70%。“这样一来,不仅入学竞争加大,毕业后找工作的竞争自然也变得激烈。”

对“海归不好找工作”这种说法,他表示不能这么笼统地下结论。“有的专业的毕业生是供大于求,有的专业却是供不应求。”

北京工商大学收到的简历中,学生的留学国分布很广,有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以前我们学校也招过海外留学人员,总体素质不错。不同教育背景的员工的加入,也可以多些交流。刚回国时,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都没问题。”该校人事处处长张晓堂说。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