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死美国 遗骸久置教堂地下室百余年 他们何时能入土为安

2016年08月18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去年9月,新泽西贝尔维尔镇上的一座荷兰归正教堂在维修地下室的时候,发现了大量华人的遗骨,从而也揭开了一段早年华人移民的血泪史。

这一百多具遗骨直到现在还留在这座教堂的地下室里,但现在,他们终于即将可以入土为安。

“纪念是为了后代”

美东联成公所顾问赵文笙告诉美国中文网记者,他准备在新州的墓园建立一个纪念花园(Memorial Garden),用以安放这些华工的遗骨。目前他已经与教堂联系过,对方很愿意他们取走遗骸另外安置,对于遗骨的DNA检测,也正在委托实验室进行,近期就会有结果。
新泽西贝尔维尔镇教堂挖掘现场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生键红博士(图左) 查看华工遗骨

根据教堂的纪录,这约150具遗骨里大多是华人,其中20多具则属于荷兰人,只要教堂愿意,这些荷兰人的遗体也将被安置在墓园里。赵文笙说,筹备的工作已经开始进行,《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华工》作者生键红等人近期还会来美一起商讨,他希望在今年内能够办成这件事。

人已经过世一百多年,今天将他们安葬的意义何在?赵文笙说,现在的很多美国人对华人有敌意,认为我们抢走工作,占用机会;可他们并不了解,与所有族裔一样,华人为美国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有的人在美国辛苦劳作后死在这里,却连尸骨也无法得到妥善的安葬。
赵文笙讲述华工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历史

“这也是为了告诉美国社会,我们华人没有白拿什么东西,我们付出了很多。”赵文笙说。

他还说,纪念这些先人,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华人后代的地位和福利发声,如果能让更多人了解到华人在美国的血泪历史,对华人的后代来说是一件好事。
图为赵文笙先生

美东最早的唐人街

新州小镇贝尔维尔,面积约3340平方英里,人口约36000人,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却是华人在东岸最早的聚居点。

新州贝尔维尔小镇

根据贝尔维尔历史学会会长佩罗内介绍,1870年9月20日,第一批华人从旧金山来到贝尔维尔,虽然前几周有一批华人去了麻州,但是他们不被欢迎,因此很快就迁出来。在贝尔维尔的一批人却受到了镇上的欢迎,多年之后,这里的华人人口逐渐增长,最终超过300人,大概是镇上人口的10%,他们在一家名为Passaic Steam Laundry的洗衣店工作,它是当时美国最大的一个洗衣店。
贝尔维尔历史学会会长佩罗内接受美国中文网采访

随后数年间,这批华人逐渐加入了上文所说的荷兰归正教会,还在当地设立了第一所中文学校。

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后代迁往纽约,新州华埠也就逐渐式微了。

太平洋铁路 华人移民血泪史

这批最早来到美国东岸、在贝尔维尔定居的华人,是1870年太平洋铁路完工后,从西部迁来的劳工。他们反映的,也是华人从美西到美东的迁徙史。

19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美国西部“淘金热”和横贯北美的太平洋铁路修建,大批中国劳工来到美国谋生,其中大部分都来自广东台山。在许多前期工人忍受不了艰苦条件和险恶环境而辞职的情况下,吃苦耐劳的华人坚持到了最后,据估计,为此牺牲的华工至少有12000人。
1869年5月10日,美国为纪念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通车而铸造的“金色道钉” (现藏于美国加州铁路博物馆)

19世纪中期参与建设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

1869年有1400多名华人居住的特拉基小镇(后因排华法案,华人全部被驱逐)。

修建铁路的华工

图左:小镇唐人街上的中国寺庙
图右:在达奇·弗赖特小镇生活的华人,1866年铁路华工人数已达3933人

1866年11月底,太平洋铁路通到西斯科,遇到大雪封路,以华工为主的木匠团队修建了挡雪棚,代替了人工铲雪。

吊篮里的华工

内华达州的华工纪念牌

加州首府沙加缅度,是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起点。图为19世纪铁路通车后行驶在轨道上的蒸汽机车。

然而,这些华人的贡献却没有得到承认。当时的美国反华情绪高涨,《排华法案》更是让这个情况雪上加霜。贝尔维尔之所以成为大纽约地区的华人中心,也是因为法案规定华人聚会违法,不少在纽约的华人才不得不躲到这里来庆祝春节,这与我们今天每年在华埠、在法拉盛隆重庆祝农历新年的景象,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1869年5月10日,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合龙仪式上,没有出现华工的身影。

为了弥补遗憾,在后来创作的铁路合龙仪式的油画上,画家补上了华工的角色。

当时,贝尔维尔陆续有华人世代居住、生老病死,由于法案规定华人不能安葬在体面的墓园里,只能在野地里做“孤魂野鬼”,在获得教会会员的同意后,部分死去的劳工被埋在了上文所说的荷兰归正教会的地下室。

佩罗内说,他们当时都被简单安葬,可能教堂认为他们将来终有一天会被迁回中国,魂归故里,但这并没有发生,他们在这个地下室里,静静地被遗忘了一百多年。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