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长大的许多亚裔孩子从小就被父母鼓励进入精英大学。如今,社会上出现一部分人专门辅导亚裔儿童如何变得让自己的举动显得“不那么亚洲”。换一种方式来说,这些人的任务是交给美国的亚裔如何摆脱社会加压给他们对亚洲人固有的成见。
我们对这些针对美加籍亚裔和亚洲居民的成见并不陌生。上周,宣布竞选总统的美国共和党成员Carly Fiorina公开称中国人“会考试”但是“缺乏想象力”。她这一武断声明侮辱了超过10亿人。
虽然很多人都在努力改变亚洲人“无聊的学霸”的形象,一部分亚洲群体却仍在坚定不移的走在学术机器人的道路上。
举例来讲,几周之前一些美籍亚裔群体向美国教育部发出抱怨。这些群体认为哈佛大学录取办公室采用“全面调查”的手段,以至与在吸收精英亚裔方面由于种族原因缩手缩脚。
这样的全面调查手段使得各大学能够更进一步分析有资格被录取的学生。分析内容不在仅限于学术成就,然而更多注重家庭的收入水平、个人兴趣、公共意见、人生经历和,对的,文化,种族,国籍。
这个抱怨背后的美籍华人组织理所当然的把抗击的中心放了到种族和文化的分析上。但是事实上,美国的高校和亚洲中国,韩国,日本的高校不同。美国的大学不会仅仅凭一个全国范围内考试的成绩来录取新生,他们这样做有着充足的理由:减少校园内的“学霸”“书呆子”,给那些利用时间实现个人追求、丰富个人性格、开阔眼界的年轻人更多机会。
当然,许多亚裔的父母也都是为了自己的子女好。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他们对于教育的意见由于在中日韩等国长大,局限于考试结果和数字化的录取过程。对于他们来说,成功就等于高分数。以至于个人塑造方面---梦想,想象力和原创能力---在大学录取上并不重要。
但是这些个人性格的特点对于大学的录取官来说却十分特殊。哈佛的录取官员面前的申请者个个有着完美的SAT分数和完美的高中成绩单。每个申请者都是学术精英,但是那些有幸被哈佛录取的年轻人每个人都有着既特殊又感人的故事。
成长的目标就是变得与众不同,这个概念对许多来自亚洲的父母来说仍十分陌生。他们成长的环境对于学术成就有着严苛的规定。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亚裔父母转向类似于TopTier,IvyCoach和ThinkTankLearning的咨询公司寻求帮助,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不仅仅学术上完美,还要更突出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花费呢?每年要上万美元。
这个现象十分讽刺。来自亚洲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磨平了他们独特的性格,现在反而要花重金请专人把自己的孩子放出牢笼,试图释放他们深藏已久非传统的一面。
看看这个主意怎样:省下您的金钱,也别辛辛苦苦逼迫孩子取得完美成绩,试着鼓励他们追求他们的梦想。省钱省力,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