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chelle
Michelle在今年即将成为卫斯理女子学院的本科新鲜人,是位非常令咱们TTL骄傲的学生。身为一个学业优异又擅长运动的美高党,她当初在选校的时候清一色选了文理学院,可以感受到她是个非常有主见的年轻人。当官微和她邀稿确认主题时,她给我们带来的话题非常特别,讲的是有些美国人特别讲究的"政治正确",甚至有些同学把这个作为择校的考量,非常新鲜有意思。咱们赶快来看看政治正确是什么吧!
要想理解并融入美国文化,首先要对所在地区的政治氛围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大体上,美国政治分为由Democrats(民主党)带领的liberals(激进派)和Republicans(共和党)带领的conservatives(保守派)两个阵营。相对来说,年轻人、有色人种和教育水平较高的人聚集的地方(比如东西两岸沿海的大城市、各大高等院校等等)都会偏向liberal。在相对传统、被基督教影响较大的白人聚集的地方(例如美国中部和南部),人们会比较保守。越在激进的地方,对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的要求越高。
我的高中非常开放激进。学生和校方对任何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对性取向的歧视还是对社会阶层或经济水平的歧视都没有一丝容忍度。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四年之后,我甚至放假回家接触社会的时候都会很不习惯,觉得无论在中国的电视剧里还是平时人们的谈话中,对性别的不平等看待和对种族以偏概全的断言无处不在。不过不理解种族问题不能怪中国人,因为人种之间的冲突本身不在我们的文化里占很大的部分。如果一个没跟黑人打过交道的中国人每次在新闻上听说黑人都是跟体育或者暴力犯罪有关系,他很自然地会推测所有的黑人都身体强壮、侵略性强,也可能会对黑人聚居的地方感到畏惧。这样的成见(stereotyping)虽然有一定的道理甚至事实根据,但是对促进社会和睦或改善并没有好处。带着成见看人在政治正确的环境里是一大禁忌,如果不小心被身边人定义为racist就不好了。这也说明媒体塑造人们观点的能力有多强大,所以在上网看电视的时候,还是得带着批判性的眼光,过分简化的人群归类法不能全信。
总的来说,绝大部分时间中国人并没有恶意。甚至因为文化中没有如此长期沉淀下的歧视和分化,中国人对美国各种相对陌生的社会问题更佳包容,却只是可惜地因为文化差异,而在表达上出了疏忽而导致误解。
美国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同时还有肤色、信仰、文化背景各异的人群让社会分化更大。在大城市大学甚至一些高中,当各种各样的人群生活在一起时,冒犯到自己不了解的文化的几率难免提高。一开始觉得在美国说话经常要特别小心,因为经常中国人认为只是没有恶意的玩笑话或客观称述(比如:“这都不知道,是不是智障”、“这个人很胖”、“这两个黑人长得很像”、“女生一般都胆子小”等),在比较在意的美国人眼里这些就是非常不合适。我觉得在真正到美国生活之前是不可能揣摩得清楚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反正比较负面的、过度笼统的关于种族、身材、长相、性别方面的评论提起来小心就行。
关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讨论是美国日常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要想真正的融入并走入文化主流是避不开的。我有一个同学被Williams College和布朗大学同时录取,选择了Williams College,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富裕的白人运动员型学生,在极度liberal的布朗大学可能会因为自己天生条件太好太privileged,说话容易得罪人、压力太大。可见在美国,对自己和环境的政治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我的高中很小,四个年级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给予了我很多和跟我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深入打交道的机会。从美国外交官世家出身的同学、福布斯全球300强富豪的后裔、好莱坞明星的小孩到社会底层非法移民家庭出的尖子生到和我一样曾对美国社会一无所知的国际留学生,大家站在各种视角,各自对不同的话题敏感。经过了四年,我相信不管是跟谁打交道,只要真诚、懂得政治正确的沟通方式、不过快地对别人下定论、不用自己文化的标尺衡量别人的文化,交流结束后双方都能开阔自己的眼界,对世界更加包容。
当然我也知道我的高中简直是天堂,到了社会上不可能大家都那么友好和睦。不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该去先进包容的环境里受教育吧。这些小乌托邦的存在,可能让我们过度浪漫,对社会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近似做梦者的赤诚和努力,世界才会有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