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因没拿金牌痛哭流涕,我们的孩子一直在经历"金牌"绑架

2016年08月10日 走进加拿大



8月6日随着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大幕的拉开,全国上下都进入了奥运模式,街头巷尾都在热议奥运,奥运首个比赛日最让全国人民期盼的当然是首金了。


奥运首金的压力到底有多大?


第一项赛事女子十米气步枪决赛,杜丽、易思玲分获二、三名,赛后杜丽眼眶湿润、易思玲掩面而泣。 男子十米气手枪,铜牌获得者庞伟赛后表示:“恨自己失误,没能让国歌响起,很遗憾。”



8月8日孙杨在男子400米自由泳比赛中以0.13秒之差不敌澳大利亚小将霍顿,获得一枚银牌。赛后,孙杨接受采访时抱着记者大哭……视频传出后,很多网友纷纷表示心疼孙杨,即使是银牌,也依然为孙杨骄傲。



接受采访时,孙杨多次哽咽,“没能为国家拿到金牌很遗憾,我对不起父母,让他们失望了,我尽了全力,这个结果不怪任何人,都怪我自己……”




而观众没有看到的是,孙杨的父母在看台上也落泪了。其实孙杨的爸爸妈妈在孙杨比赛开始前几个小时就早早地到了赛场,坐在观众席默默地为儿子加油,比赛过程中也一直很紧张。



遗憾失金后,孙杨爸妈和孙杨一样情绪不佳,拒绝了现场所有媒体的采访。然而比赛结束1个小时后,孙杨的妈妈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言辞间都是对孙杨的心疼和鼓励。




孙杨妈妈的这段话,也代表了我们的心情。其实,过去一年,孙杨过得并不容易,在去年的喀山世锦赛上,孙杨因心脏不适退出了1500米自由泳决赛的争夺。今年冬训,他又遭遇脚部意外受伤。为了安心养伤,孙杨还错过了4月份在广东佛山举行的全国游泳冠军赛暨里约奥运会选拔赛。


与此同时国内外各大主流媒体则会在当天的新闻版面的头部版头条用"奥运首日,中国痛失首金,运动员某某不敌其他选手,遗憾出局",等新闻标题来吸引观众眼球并进行大范围传播。


看看媒体用的关键词,统统都是“失利”,没有报道写他“喜获”银牌,标题一水儿的“痛失金牌”。我就不明白银牌怎么了?很丢人吗?拿到亚军的孙杨泣不成声,连自己都不能认可自己。究竟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从“冠军”的枷锁里走出来,有一颗平和的面对比赛的心态。



唯金是命的背后,折射了什么心理



“开门红”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的传统观念,无论是考试、工作、经商、创业、都期待自己一开局便能“拔得头筹”,过关斩将,一路高歌猛进,这种“首金”情结也延伸到了奥运赛场。


这样的首金,只有在中国会被如此重视,相反西方体育人没有首金的概念,运动员把竞技场当成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尽人力听天命。


作家王旭说得好:“并不是说西方体育人没有国家概念,而是他们早已经走过了靠奥运会来赢得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阶段,以尊重每一个运动员自己的价值为根基,向外衍生体育的含义。”



不仅仅是对孙杨,任何一个报道里,金牌和银牌的待遇都是差距巨大的:金牌可以分房子、回小城市是市委书记夹道欢迎,而即便是银牌、铜牌的选手,往往在一条新闻后,无人问津。


我还记得李宁,当年汉城奥运会意外从吊环上摔下,回国只能走一条偏僻的通道,黯然落泪,成王败寇,事态炎凉。


中国人这种一边倒的惋惜“痛失金牌”、对”首金”极度渴望的心理,折射的是什么?


是对极端成功主义的渴望。


我们要求的不是卓越,而是唯一;我们要的不是优秀,而是最优秀;我们要的不是发光,而是要大大盖过他人的光。


第一才有价值,第二黯淡无光。在成与败之间,没有缓冲地带,向前一步是天堂,向后一步是深渊。


这种价值观让我想起,1892年,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在自己的基础书籍《心理学原理》中这样写道。


 “有些人仅因为自己是世界第二的拳击选手或世界第二的划桨手而羞愧自杀。他即便击败了整个世界唯独一人无法超越,在他看来,也一文不值;他强迫自己打败那个人,只要一天屈居第二,他的世界便没有精彩。”


回归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我们这群被冠军意识深深洗脑的孩子走向了社会的舞台,又变成了新一批用小皮鞭抽着孩子往前的爸爸妈妈们。


经常在各个群里看到妈妈们给自己的宝宝拉什么萌娃大赛书画大赛的选票,简直都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不要看,记住直接选2号!”“2号是我的孩子,给她投上一票”“请帮我的孩子拿第一”……我很想问他们,参加的意义就只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第一?


有一次我被一个家长搞得烦不胜烦,就点开看了她所谓的儿童画画比赛,她女儿的名次果然高居榜首,我认认真真看完了所有的作品,然后在那个画得真得很漂亮却只有寥寥几票的孩子头像上投上了一票。



应该向孩子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



当鲜花、掌声、鲜艳的红旗渐渐远离金牌得主后,才是人生的真相,才是故事的开始。


很小的时候,我妈妈给我打个一个比方,她说,如果人生有5门功课,她不希望我是一门拿到100分,另一门拿到0分的孩子。她说,她更希望我,每门功课,都大概在80分左右。


她这么评价80分:“比刚及格的人要沾沾自喜一点,比一直在90分左右的人,压力小很多。”


我现在听懂了,我妈妈意思说,她希望我在事业、婚姻、友谊各方面,获得一个平衡,而平衡,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这同时也是“承认失去”的智慧,有时候,表面上,你是失去了一点点,但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你其实得到了更多。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如今回忆起来,最感动的时刻是什么?是我们拿了多少金银铜的冷冰冰的数字吗?


印在我脑海中的美好场景是:



男子举重105公斤以上级,德国选手马蒂亚斯•施泰纳夺冠后,把亡妻苏珊的照片和奥运金牌高高举起。铁汉柔情,这神圣的一幕,铭记爱情的伟大; 


女子跳马银牌获得者丘索维金娜,为了让患有白血病的儿子得到更好的治疗,27岁高龄付出,并把自己由单项选手,练成了全能选手。她说,儿子是我的全部勇气。虽然她拿了银牌,但她告诉我们,母爱可以迸发多么巨大的力量;


以及,当时,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战火升级的时刻,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奥运赛场上,10米气手枪决赛结束后,亚军俄罗斯名将帕杰林娜与铜牌得主格鲁吉亚的妮诺•萨卢克瓦泽在领奖台前主动相互拥抱,并送上“奥运之吻”——体育即和平。



这才是奥运的意义。


只有泛着人性光彩的感人光辉,才是体育持久的生命张力,而不是对极端主义成功的执着追求。


当我们说完这些后,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加从容地看待得失。


每当英雄跑过来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需要在路边鼓掌:孩子,妈妈完全允许你,当那个,在路边鼓掌的人。




鲁迅先生在《华盖集》中写道:“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所以,我特别希望,当我们的孩子再长大一点,他们看到的新闻标题不再是,孙杨痛失金牌,而是恭喜孙杨,喜得银牌。


因为,当我们默认孙杨“痛失金牌”标题那一瞬间,我们的孩子,已经被极端成功主义绑架。


我们最应该向我们的孩子传输的观念和思想是金牌并没有那么重要,第一和第二真的差别并不大。


每一次的数据、每一场比赛,并不能完全代表每个人的实力、也不能主宰每个人的未来,它只是一份记录,也希望所有优秀的运动健儿,能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你或您身边的朋友想留学多伦多吗?



1、请点右上角:选择【发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2、请关注我们:点右上角-》通讯录-》查找订阅号-》搜“走进加拿大

3、咨询加拿大留学信息,请联系“加拿大博盛国际交流顾问公司

加拿大咨询电话:001-416-4568632  

邮箱:1016573153@qq.com

中国咨询电话020-8365272913902207579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