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微友:
今天我被清华大学免试招收外籍学生刷了屏,个个哭天抢地,说十二年寒窗苦读还不如一本外国护照。我上清华网站一看,这明明是去年9月份的旧闻了,为啥现在才掀起了轩然大波?
引起争议的主要是清华大学对汉语水平的要求:
3. 汉语水平:
3.1 汉语水平达到HSK五级(含)以上,且每一科目均在60分以上;
3.2汉语水平最低达到HSK四级也可申请,但需在入学后一年内达到HSK五级(含)以上(且每一科目均在60分以上),否则取消就读资格;
3.3如母语为汉语或高中阶段使用汉语教学的申请者,经我校认定,可免除提供HSK成绩;
于是就一片哗然了:这只是相当于小学三年级水平的考试哇!
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某媒体是这样推理的:
根据HSK的考试要求里面写着:
“达到HSK汉语四级水平,
需要掌握1800个汉字”
而根据国家语文课程的识字量要求
一名上3年级的小学生
识字量要达到2500个汉字
于是很好奇地查了一下HSK考试到底是怎么回事。官网是这样表述的:
HSK(四级)考查考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四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B2级。通过HSK(四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就较广泛领域的话题进行谈论,比较流利地与汉语为母语者进行交流。
HSK(四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4课时进度学习汉语四个学期(两学年),掌握1200个常用词语的考生。
HSK(五级)考查考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五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C1级。通过HSK(五级)的考生可以阅读汉语报刊杂志,欣赏汉语影视节目,用汉语进行较为完整的演讲。
HSK(五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4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两年以上,掌握2500个常用词语的考生。
这是“汉语考试服务网”的介绍,四级水平明明要求的是1200个字,不知道“1800个汉字”的来源是哪里?
而且,词汇量什么时候变成语言水平的唯一标准了?没看到黑体字中关于谈论、交流、阅读、演讲的说明吗?
盯着词汇量不放的人,是不是还是很可悲地把学语言等同于背单词?
然后,我们来看看这个“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到底是个什么鬼。
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CEFR),是欧洲委员会在2001年11月通过的一套建议标准,为欧洲语言在评量架构和教学指引、考试、教材所提供的基准。其政治与教育上意义在于可用来评估语言学习者在所学语言的成就,同时也给予教育评估方针。
好吧,这个摘自维基百科,属于那种看了也等于白看的定义。索性拿我们熟悉的雅思考试来比较一下吧。
从上图可以发现,CEF中的B2相当于雅思5.5-6.5分的水平,C1相当于7-8分的水平。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说,HSK四级相当于雅思5.5-6.5分的水平,HSK五级相当于7-8分的水平?
据说清华大学招生办的回应是,这是要与国际大学的入学申请接轨。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国际大学的入学申请要求是什么。以悉尼大学为例:
The University's standard IELTS requirement is an overall score of 6.5 with no band below 6.0.
这个是否就是CEF中的B2水平?那么,你还觉得清华大学对外籍学生入学申请要求很低吗?
顺便再请问在座各位,有几个能自信地说自己能够“用英语就较广泛领域的话题进行谈论,比较流利地与英语为母语者进行交流”的?
又有多少人能够“阅读英语报刊杂志,欣赏英语影视节目,用英语进行较为完整的演讲”的?
用母语者的语言水平去要求第二语言学习者,你怎么不用唐宋时代的文言文水平去要求你自己?
如果没有从幼儿时期就开始的浸入式语言培养,学习第二语言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我相信每一个跟我一样经历过中式英语教育的同学都有切身体会。即便是通过了所谓的英语八级,你到国外会发现自己跟小学生交流都很困难。
设身处地站在普通外籍人士的角度,中国小学三年级的汉语水平,可能真的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如果每个大学都以本地学生的语言水平要求留学生,我不知道还有几个能符合要求。
说不定悉尼大学的本地学生看到中国留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背地里嘀咕:“这不是跟我们小学三年级的水平差不多?我十二年寒窗苦读,还不如去混张中国护照呢。”
一己之见,欢迎吐槽。
荞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