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格物导师Carol和Eiko受邀并做客“加高党”,与大家分享要成为成功留学的世界公民,中国孩子需要培养那些软实力?中国家长需要知晓哪些中国孩子的独有特点从而主动引导?并对国际盛行的体验式学习对我们通常说的“软实力”有何直接和深远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实际案例分享体验式学习对孩子们的具体改变和帮助。
以下是二位格物导师做客“加高党”的微信直播内容(上)
这次的分享主题是通过今年暑期我们格物在加拿大进行的3周体验式教育学习经历,所得到的一些观察和反思,希望可以帮助家长和学生有更好的自我认识,了解在我们通常所说的”软实力”方面如何提高。今天的分享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会从比较宏观角度来讲一下什么是软实力,中国学生和加拿大学生的不同特点。这些中加学生的不同,从宏观社会、教育理论、包括历史发展角度看待,有什么可以和家长分享的新的观点。第二部分刘老师分享的是,我们这类的实地的、融入社区活动与学习,怎样可以具体、有效地帮助中国学生。
7月份在加拿大进行的3周体验式学习项目,相信大家已经从我这里听到很多遍体验式学习这个概念,那么何为体验式学习,很多家长对此还是比较陌生,learning by doing,是一个动手动脑过程,其实不是如此简单,是从经验出发,然后在一些专业设计的活动中,反思形成经验,回归概念和技能的运用,再回归到经验。
这是体验式学习比较经典的架构,学习过程其实还是比较复杂,是需要一定的专业引导。并不是所有生活中的经验都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产生良好学习效果,体验式学习经过专业导师设置的经验,可以多维度观察孩子在课堂、学术学习中所不展示的很多面。
当然中国孩子有很多优点,这里集中讲的是中国和加拿大学生相比,哪些方面可能会对在加拿大学习生活造成问题。我观察到有几点:
中国孩子与成人交流意愿低,不太愿意和成年人交流,直接导致沟通能力较弱的问题。还有就是,自理能力比较差和生活技能相当缺乏– 加拿大重视的运动,户外体验,社会服务以及领导能力等,这在中国学生中更是一个盲区。
刚刚提到的这些特点,是在中国学生能力层面上的特点。心理层面上,也有些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很多学生对学习带着很大的负面情绪,可能因为从小的学习经历不是那么正面、愉快有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多数青少年容易与成年人站在对立面,对成年人缺乏信任,可能是因为从小师长对他们的鼓励少,负面评价较多而造成的。这在3周的体验式学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们和加拿大老师的信任是在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如果家长很微观看这个问题,如我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或者我孩子的某些缺点,有时觉得特别挺迷茫,不知从何下手,感觉问题特别严重。我觉得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来看,从中国和加拿大社会发展的不同历程来看,我们可以把问题看得很清楚。希望能帮家长把距离拉远、更宏观、理智、清晰地看待中加青少年在“软实力”方面的不同。
我认为这其中很多的不同,源于我们完全相异的教育模式。其实加拿大以及其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模式也经过一段很痛苦的转型时期,不是一蹴而就。如有家长有听流行音乐,我想你们应该知道Pink Floyd的一首经典作品: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墙上的另一块砖。这首歌是70年底末的歌,投诉的是流水线似的教育,所谓填鸭式教育,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只是墙上的一块砖。
想说明的是,西方有经历过这样的教育模式改革,之前他们也如同今天的中国做过以反复记忆为基础的应试教育。我想传统的教育模式,作为中国家长,再熟悉不过,模式如下:
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权威,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基本是基于反复记忆,与真实世界脱节,与学生的生活是没有关系的,不注重技能只注重知识。
但是,加拿大早在30年前就抛弃了这种教育模式,向新型的教育模式转型。基本现在的西方主流发达国家都已转型进入了新型教育模式阶段。什么是新型的教育模式?所谓新型教育模式,就是: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起到协调,促进和督导的作用。强调学习的经验和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关的,有真实、具体意义的。注重参与社会,学校不是为了以后参与社会工作做准备,“学校即社会”。教育不是为了以后的生活而准备,“教育即生活”,注重技能尤其是生活技能 (life skills) 的培养。
在新型教育模式之下,西方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模型: 如问题导向性学习、体验式学习,其中体验性学习下有一个重要的分支,称为服务型学习,用社会服务作为一个工具,进行有意义的,经验的积累,提高反省、批判,解决问题能力。还有合作式学习,怎么样在团队中学习,怎样达到团队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很好的一个例子就是今天很流行的IB课程,是按照新型教育模式为纲要的一个课程。
中国和加拿大学生,在我们所说的能力或软实力方面的差距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加拿大教育已转型30年了,今天的中国模式还停留在已经被西方所抛弃的传统模式下。新型的教育模式是注重经验的,从学习的第一天开始就积累人生的经验,然后从经验中反思,提高的是能力、技能。但是中国目前的教育模式还在集中培养知识、专业和应试能力。
教育为什么要转型?很简单,为了适应当今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今时今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界的共识是:视野开阔、态度积极、实践能力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高度责任感、关心他人与社会的全才。社会越来越需要有广度的全才,而不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专才。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软实力”的所有组成部分。
总结一下,中加学生的区别,所说的软实力或性情性格上面的不同,看似是一个文化的结果,或者不同家庭教育的结果,其实是社会发展,不同历史所造成的不同,想要帮孩子向新型模式下出的成果或西方的青少年方向发展,我们需要有的放矢的去弥补他们所缺乏的东西,那就是在经验中学习。
以上分享了不同的教育发展史造成的中加学生在“软实力”方面的不同,以下邀请家长们从全球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再来看所谓“软实力”的问题。
我在分享之前有发过一个小故事到群里,是一个很多岁数比较大的人的典型的生命历程,很小出来工作的生命轨迹,大家会注意到几十年前的生命轨迹和现在大多数人的生命轨迹有很大不同。在这里我想从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变迁的角度去看青少年的问题。
为什么要将这个故事,重点是要让大家看到,这个老伯伯15岁时在干什么,没记错的话,他当时从马来西亚只身来到新加坡,在餐馆的厨房工作,已经养家糊口。想请家长注意的是:一个15岁的人能做什么?15岁的人是可以从一个国家移民到另一个国家,养活自己,学习新的技能,参加社会工作的。然而今天的家长,教师,社会有没有允许孩子们做这些? 今天15岁的他们在做什么呢?不是他们做不到,而是他们没有被允许来参与这些活动。
有个美国的社会学家指出,现在的青少年正面临着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就是青少年“无角色化”。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历史角度来看,一百年前其实是有童工的,他们13、14岁已经工作了,已是社会的一份子,担任成人的角色。而今天我们23、24岁才开始担任成人角色。我们的身体呢?营养更丰富了,医疗更先进了,孩子青春期已越来越提前,每一代孩子都更加提前。
200年前美国孩子的青春期是在16岁,今天的孩子11岁已经发育了。为什么要说这个呢,我想提醒各位家长,你们的孩子早就准备好担当一个成年人的角色了,很早前就开始准备参加(心理、生理)社会各种工作,担当成年人角色,但家长和社会并不认同和承认这个事实,这就造成青春期的延长(从12岁到23岁)。身体和心理一步步成熟,可能到了15左右,已经有95%成年人的潜力,但还是被当做儿童来对待。这就是青少年的无角色话,他们没有经济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但是他们的能量已经在那里了,所以能量只能用在那些被老师或家长们认为的不那么好的地方,如消费,娱乐这些上面。
确实我们的社会看重了这些问题,很多商家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以到达某些经济上的利益。但最终问题所在,青少年的能力并没有被完全调动和释放出来,西方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他们的教育模型也在进行调整。
有意思的数据是,青少年认为自己已经准备好担任成年人的时候往往比实际早两年,而家长所认为自己的孩子可以担任成年人的时间点往往比实际晚两年,这就造成四年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加大。当然,我们的社会进步了,出现了这个的青春期的等待期,不能因为这个问题而又回到以前雇佣童工的社会阶段。但是我们必须寻找如何帮助青少年参与社会、过渡到成人阶段的的具体方案。在很多西方国家,在教育中融入工作和社会的元素就是一种方案。所以我说体验式教育是很重要的,通过在社会中做一些长期的、持续的、有意义的工作可以弥补青少年 “无角色化”的问题。
我今天在这里说了很多的理论,很多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观点,只是想给提供家长一个新的角度来看提高软实力的主题。接下来,刘老师会给大家分享一下,在我们的体验式学习中,学生是怎样从具体被改变,受了怎样的具体的影响,从个案角度给家长更多的信息和观点。
加拿大朱凡
微信:Frankzhufan
专注低龄留学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