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突发
新闻
英国议会大厦外发生连环袭击
恶性事件发生后,英国第一时间进入了警备状态。
最新消息
目前,英国警方表示他们相信已经掌握了袭击者的身份,但暂时不会透露,不过其部分信息已经公布,据描述,凶嫌为30-40岁的亚裔男子,身穿薄外套深色长裤和衬衫,挥着约20公分长的刀。从媒体公布的照片中来看,一名疑似穆斯林的留着胡子的男子躺在担架上,被送上救护车。
事发经过
2:35pm 一名男子驾车在议会大厦外的威斯敏斯特桥撞击多名路人后,再撞向议会大厦大门,随后他下车持刀攻击议会大厦外的警员,并试图闯入大厦内。一名警察受伤后,其他便衣警员开枪击中袭击者。
图为事发现场:伦敦国会大厦门口
第一事发地威斯敏斯特大桥上数人躺在地上,其中有人大量失血,处于昏迷状态,不少路人第一时间赶过来救治
电视画面显示,威斯敏斯特大桥上已经实行了戒严,急救车辆穿过车流迅速抵达现场。
救护直升机降落出事现场,将伤者送往医院。英国警方已要求伦敦地铁临时关闭威斯敏斯特站。
据路透社,英国下议院领袖:袭击嫌疑人已被武装警察击毙,开枪前碾压5名行人,目前,已有至少12人受伤。
伦敦警方已将此事作为恐怖袭击处理。警方已经疏散议会外的民众,并要求民众不要靠近威斯敏斯特宫附近地区。
白宫回应
在今天的白宫简报会一开始,发言人斯宾塞表示川普已经听取了有关这起事件的简报,并刚刚与英国首相梅通过电话。川普白形容此事是“大新闻”。
斯宾塞说,我们谴责这起袭击事件,也赞扬英国警方的迅速反应能力,美国政府会全力支持伦敦市和英国,应对这起袭击,将肇事者绳之以法。
此外,美国国务院则表示,将会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督促美国公民尽量避免前往事发周边地区。
不知是否是巧合,今天同样是布鲁塞尔恐怖袭击一周年的日子。欧洲仿佛已经进入了恐袭的一个怪圈,阴影难消必须与不安共存。而今天的美国,新任总统川普缩紧的移民政策会让美国不再成为下一个欧洲吗?在今天恐怖袭击发生后,全美多地也有不同程度的防护措施。
华盛顿DC
英国恐袭之后,华盛顿DC相对很平静。白宫门口周围范围拉起了黄色警戒线,禁止行人靠近,附近也有警车(这与平时一样)。宾夕法尼亚大道上的人行道依然开放给民众通行。
芝加哥
在千禧广场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民众,对于今天发生的事件,但是普遍感到震惊,但是对于美国是否安全的问题上,民众一致认为我们不存在担心。
我至今不敢相信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不知道做出这样事件的男子,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需要的是和平。对于今天的美国我们应该明白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我们要互相尊重,不管你来自哪里。
我看到了这个新闻,但是我不认为人们需要害怕。警察已经最快的在处理,希望英国民众能够尽快走出阴影。但是在美国,我们不用担心,这里非常安全。
纽约
纽约警察局在今天的发布会上表示防恐工作将在各方面展开。纽约作为大都市反恐工作尤为重要,也一直是恐怖分子的靶心。但是民众不用担心,我门已经做好准备。同时也提醒民众如果看到任何可疑事情,听到可疑言论,都要第一时间通知警方。
旧金山
旧金山警察局发言人Giselle Talkoff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伦敦事件,警方已经加强戒备严密 监控,会岁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民众不用担心。
阴霾不散 恐袭威胁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一部分”?
昨天,英国紧跟美国的脚步,发布了禁止从6个国家直飞英国的航班旅客携带移动电子设备的禁令,原因是出于反恐及对国家安全利益的考虑。可讽刺的是,今天英国就发生了严重的恐袭事件。此次恐袭事件的嫌疑人身份还没有最终确定,因此这是否是一次报复行动还不得而知,不过,恐怖分子选择在议会大厦门前动手,指向性和目的应该很明确,有种势必要掀起“腥风血雨”的意味,事发当时,英国首相特丽莎·梅和众多国会议员正在议会大厦里,挑衅的意思也再明显不过。不管是报复还是警告,这些亡命之徒行动的背后也反映着英国近期政坛和社会局势的动荡,英国本月底就将正式启动“脱欧”程序,在这个节骨眼上,又发生如此严重的恐袭事件,英国乃正整个欧洲更是雪上加霜。对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欧洲大陆命运共同体而言,恐袭一直是抹不去的阴霾。今天,正值布鲁塞尔恐袭一周年,欧洲对恐袭的阴影还未消散,就又遭遇当头一棒,不禁又让人们想起了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去年在谈到纽约连环爆炸案时所说的:恐怖袭击的威胁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一部分”。今天,这段言论又被大家拿出来吐槽,连川普的大儿子小唐纳德也在Twitter上转发了当时关于这段言论的报道,并直言道:“你不是在逗我吧?!”
无论生活在哪里,这样的“附带品”都是承受不起的,更是不能容忍和姑息的。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管理者想要推卸责任就口不择言、“谬语连珠”,这恐怕是比恐袭本身更让人绝望的事。
而另一边,川普对反恐的强硬政策也还在试行阶段,是不是真的有疗效,或者引起反弹,现在还不得而知。不过,对于顽固不化的恐怖分子,总要所有的办法都试过一遍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找到保护人们不受伤害的办法。
以后,3月22号这一天,又将有一场恐袭需要被纪念,真希望川普可以跳出来说:“Fake News! Sad!”
*美国中文网新闻中心全美记者站联合报道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