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给《中国诗词大会》挑挑刺了

2017年02月10日 荞爸的澳洲来信


亲爱的微友:


首先声明,虽然我身在澳洲,但依然是心存中国传统文化的。


由于七岁开始就读金庸梁羽生,对才子才女们动不动就随口吟出的诗词歌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小学到中学,拿到语文课本就要把最后的古诗词读个遍。大学里还研究过一段时间的诗词格律,时不时发几篇到网上跟人过招。


直到有一天,当我写了几首词给当时还是女友的老婆,被斥为装逼后,我才将诗稿焚尽,从此转投英文门下,接受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毒害。


但是,偶尔瞟过几眼《中国诗词大会》后,我发现,内心深处某个地方还是留着古诗词的余烬,只待加油添柴煽风点火。


所以,我饶有兴趣地看了一遍第二季总决赛。看完,不但没点起火来,我还决定给这个大会挑挑刺。


注意,是挑刺,也就是鸡蛋里找骨头、猪脑子里找智商、董卿脸上找褶子。我对这个大会所展现的古典风韵,包括布景、音乐、主持风格,是极为赞赏的;对各位选手的诗词量和熟知度,也是滔滔不绝的景仰。你们对古典才女的所有幻想,并不会被打破。


但是,选手们背了这么多诗词,古典文学造诣到底如何?


一听张淼淼说“为有暗香来”,我就明白她其实一知半解。“为”在这里作“因为”解,应该读第四声,这跟“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一样的。你读第二声,那就是作“作为”、“行为”解,那你该怎么解释这首诗?


最后她的告别感言也让我大跌眼镜。先是引用李白的诗“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然后说自己还是很强。李白的诗说的是要看轻看淡功名,而你要用这句诗证明自己很强,你是人格分裂不?诗词对人的浸染作用在哪里呢?


董卿的诗词功底有传说中那么好么?如果真的好,为什么要引用现代诗、甚至外国诗,而不引用古诗来抒情永志?


有一个题型是给出诗词的后两句,要选手背出前两句。如果我没听错的话,董卿问的是“上联是什么”。一般说到上联下联,一般是指对联。当然律诗确实有四联,可以把首联称为颔联的上(一)联,但是对缺少格律知识的观众来说,难免是一种误导,以为这个题目里的句子就是上联下联。就算律诗的上联下联可以勉强说得过去,但是后来有两句宋词你也提到了“上联”,那也太不应该了吧?


我还要批一下的是康震。本来蒙曼背誓言词挑战王立群是很精彩的一段,你偏要说白天也能看见星星,极昼也能看见太阳,那我还想跟王立群说我也看到过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呢。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证明古诗词说错了,你怎么不拿着进化论去批判《圣经》?


最后你自己写那一首小诗,一三五不论的格律一点都不管也就罢了,多数用词都是照搬现成的熟语、成语,而且一句一个意思,读完根本看不出要表达什么。这样水平的评委,我不清楚是怎么选出来的。


说实话,其他评委也没有尽到评论的义务。很多诗词知识都是一句带过,根本没有深入解释。

比如“飞上枝头变凤凰”为什么指的是陈圆圆?因为这是吴梅村写的《圆圆曲》里的句子。你们光说人物不说诗,这是诗词大会还是故事大会?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其实重点是前一句,一读之下就知道是对战争的控诉,你们却只是通过葡萄研究中外文化交流。诗词大会的目的是普及诗词,这样教人读诗,会不会以后人人都断章取义?


“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剪”是调亮蜡烛还是调暗蜡烛,这根本就是个常识问题,不是诗词问题。看到李宜幸毁在这道题目上,我真是替她不值。下次先参加百科知识竞赛再来诗词大会吧。


说了这么多,诗词大会的主要弊病还是在于鼓励死记硬背,这与应试教育是一脉相通的。除了最后环节的看沙画猜诗句,其他都是纸面功夫,无论是背诗词本身还是背景知识。任何文学形式,只有创作才有活下来的可能。如果只是鼓励记忆,而不创作,那是不是跟汉服一样,只能剩下怀旧的功能?


答题形式与高考很像的是用了很多的选择题。有些选择题确实很难,基本就是猜对了就上,猜错了就下。武亦姝自己都说有的题自己不知道答案,只是蒙对了。那么冠军亚军的区别,到底还有多少意义?


诗词是美,但终究已不成气候。别说从现在的眼光看那时的格律规则有多么僵化,即便是诗词里体现的情境,也不可能跟现代生活对应起来了。我老婆说的没错,你每天都行走在雾霾笼罩的钢筋水泥丛林里,偏要“明月山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不是装逼是什么?要想装逼,那还不如来到澳洲,虽然不一定能看到“晴空一鹤排云上”,但“便引诗情到碧霄”肯定是没问题的。


欢迎到澳洲来寻找诗情


荞爸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