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的声音:2017高考命题方向和改革趋势

2017年03月21日 胜利新西兰学校


一、2017年高考的小目标


2017年高考已经开启倒计时,近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透露了今年招生制度改革和高考的一些想法,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小目标”。


而对于高考改革的前景,他也表示有信心,因为教育改革是有生命周期的,发展过程是渐进的,但是效果的显现是突发式的。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1. 准备把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经验全面推广


第一,抓好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总结经验,为全面推广做好准备。


2. 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进行高考改革试点


第二就是今年面上的高考招生改革,要做到这么几点:


一个就是确保安全,就是安全性,确保安全,考试过程的安全和招生信息的安全,这两大安全非常重要。


另外,今年我们准备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这四个省市,开始进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试点,探索一些新的路子。


3. 搭建各学段教育互通的立交桥


这样,我们想,经过这么三五年时间的努力,能够建立起一个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这么一个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体系。


同时,也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各个学段,各类教育,能够互通互认、互相转换的这样一个终生学习的立交桥,把它搭建起来。


当然,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就是我刚才说的。教育改革是有生命周期的,它是渐进式的,大体上三年一个周期。


二、新一轮高考改革怎么改?怎么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权,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力图实现促进教育公平、高校科学选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操作层面上要遵循规律、试点先行、稳妥推进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

考试制度未来怎么改?


“从上海和浙江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情况看来,将来6月份只考语文和数学,英语将实行一年两考。”钟秉林说,“未来高考,不再进行文综、理综统考,而是学生在高中阶段课程中自选3科,平时参加等级考试,加权赋分,计入高考成绩。”


未来高校如何录取学生?


在钟秉林看来,未来高校录取学生时,在语数外统考成绩和学生自选3科成绩的基础上,将更加看重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


同时,对自主招生、定向招生、注册入学和破格录取等多元录取方式仍将继续探索。“重要的是所有录取工作都要放在阳光下进行”。

三、2017年,全国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2017年高考,肩负着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的重任。“一体四层四翼”到底是什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从顶层设计上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

“一体”


“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解读】


1)高考再怎么重要,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2)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不能认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学容易了,命题难度就会下降。


3)“导向教学”其实就是说“高考=教学的指挥棒”,不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都要紧盯这根指挥棒。


“四层”


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 第一层:必备知识


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解读】


高考尽管是选拔性考试,但也至少有60%的基础题。这些知识绝大部分都在教材上有明确体现,检验的方法,就是教材上的例题、练习题要都能熟练解答。


  • 第二层:关键能力


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 第三层:学科素养


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解读】


“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把握两个字“”、“广”:思,就是对每一道试题,要多想:考查知识是什么?解答思路有几个?同类试题见过没?答案组织顺畅吗?广,就是广泛涉猎学科相关内容:除了教材、各种优质试题,还有相关读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


  • 第四层:核心价值


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四翼”


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 “基础性”


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 “综合性”


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 “应用性”


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 “创新性”


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四、未来高考的这些“潮流”,学校如何应对?


1. 回归教材,强调基本知识

【以江苏为例】


不少老师认为,纵观近几年的江苏语文试卷,基本反映出两个改革的方向:其一是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考查比较多,少了“死抠”的内容;其二是对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再度挖掘和重视,这也能考验学生是否具备“真材实料”的语文素养。


在《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增强基础性、综合性。”这要求学生回归教材,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是王道,一定要稳扎稳打地抓好教材。


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点死记硬背的方式过时咯!


在模拟测验练习的出题时,试题难度比例搭配要适当,争取和高考命题难度比例一致。


2. 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以河北为例】


河北省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实施方案》定于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在全省实行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在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中试行参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方式。


河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教民说:“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培养个性特长,同时,评价结果提供高校使用,高校可提前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将其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条件,这也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扭转‘唯分数论’。”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也提醒,未来的高考绝不会趋向应试教育,而是更加注重综合评价。


学生不要紧盯着最后的优、良、中、差,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过程的记录而非只是一个结果的测试。


平时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


3. 走班制


【小案例】


河北省2016年明确提出,各学校要做好“走班制”教学管理准备。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本二、本三合并,进一步优化高考录取批次和志愿设置。


全国人大代表沈健坦言,高考改革,进一步扩大考生和高校的双向自主选择权。选择测科目变多之后,学生选科的“排列组合”显然也会更多。为此,各高中的“走班制”授课模式势在必行。南京市金陵中学老师表示,目前,副科的“走班”已在酝酿之中,教室相对固定,老师相对固定学生在流动。


“走班了,我们不仅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还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推行走班制之后,学生的个性需求得到了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得到了激发。


转变教学策略。过去的行政班,全班的学生等着老师来上课,老师讲得好坏与否,学生并不能选择。走班制则是学科老师等着学生来上课。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实行分层和分类,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教师。


走班制教学学生的选择权大了,老师的压力也更大了。因为,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才愿意选择你的课程。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