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加拿大私立学校》系列讲座 (2017/03/25)
主持:朱凡博士
主讲:孙颖康老师
【讲座背景】
2013年,朱博士出版的《中学就去加拿大—我将两个女儿送入加拿大名校》曾对加拿大私立学校(又称独立学校)现身说法,该书对不少读者产生一定影响。
时过境迁,新一轮的低龄留学潮对加拿大特色的私立学校全新信息,更加渴求。说真的,国内高中精英式教育下的留学生更加习惯加拿大的私校教育。只不过,大家对于加拿大私立学校的认识有一定的限制。所以,有感于此,朱博士邀请孙颖老师给大家做一个系列的讲座。
【嘉宾介绍】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Rebecca四迁”。我们的嘉宾孙颖康老师(Rebecca)为了孩子有一个合适的成长教育环境,从上海、新加坡、伦敦、多伦多,四次迁移。现在她定居在加拿大,孩子入读多伦多著名的私校。
孙颖康(Rebecca)教育专业毕业, 她不仅对孩子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还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女性。她曾在世界500强公司担任市场营销的资深管理工作,辗转中国、新加坡(亚太总部)、英国(全球总部);移民加拿大后重回教育行业,专注于优质私校申请(尤其擅长私校规划、面试辅导),帮助了一批学生进入理想的加拿大顶级私校。
作为家长,她的儿子现在是加拿大著名私校学生,透过孩子,她对加拿大私校有切身的体会。作为专业人士,她走访加拿大最大教育省份安大略省各类私校,尤其是有著名的私校,她同各方面的教师专家关系密切。最重要的是她对中西文化教育的差异有独特的观察和体验。
今天提要
《带你走进加拿大私校》的第一讲讲了和公校相比,加拿大私校的优势。第二讲是如何用“摘星择校法”如何选择一所适合孩子的私校。第三讲就来具体讲讲私校不同的类型,今天先重点讲述中国家长非常关心的男校女校和男女混校的区别。
第三讲:你的孩子适合男校、女校、还是男女混校
从性别差异来说,加拿大私校可分为男校、女校、和男女混校。
为什么加拿大公校都是男女混校,而私校却有单性教育和混合教育之分呢?
尤其令不少中国家长不解的是:加拿大大部分声名卓越的顶级私校都是男女分校,如果不接受单一性别教育的话,意味着剩下可选择的顶级私校的范围陡然缩小;如果接受单一性别教育的话,又担心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
所以,尽管介绍男校女校的文章并不少,但中国家长依然忧心忡忡:我家孩子究竟适不适合男校或女校呢?
的确,不存在一种学校适合所有的孩子。孩子不同,适合的学校也不一样。结合我的决策调研专长和大量的家长咨询,我特意开发了一个“男女校决策流程图(附自测量表)”,帮助家长们厘清头绪。
对于选A和B的家长,本章的内容对你而言会很关键。选C的家长,本章的内容仅供你参考。
我先介绍各种不同性别的私校。自测量表附录在本文的末尾(需要自测的家长可以先做完自测题,然后再阅读文章内容)。
男校
曾经“男权至上”的象征,如今“男孩危机”的解决之道
1.1 男权时代的贵族专权
首先,加拿大私校的起源要从密切相关的英国教育体系说起,毕竟加拿大历史最为悠久的私校如UCC、St. Andrews、BSS、Havergal等都曾附属于英国国教教会。
在中世纪,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差异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所以英国最初的学校都是男校,如1179年创建的威斯敏斯特学校(Westminster School)。1382年的英国公学温彻斯特公学(Winchester College)是英国第一所大学预备学校,专为贫穷男童提供免费教育,开创了英国公学教育的历史。英国“九大公学”中最著名的伊顿公学由英国国王亨利六世于1440年创办,也是专为男童服务,素有"绅士摇篮"的声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哈罗公学则于1572年成立,创建人是一位农民约翰·里昂,希望能为当地的男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而这些英国公学经过演变,后来都成为了专为名门贵族服务的私立学校。一方面,权势,考试,血统,金钱成为入学的标准;另一方面,公学很重视绅士品格的培养,尽管学生都来自社会上层家庭,公学为养成他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实行寄宿制,所提供的住宿和饮食都非常简陋,并且长期不允许父母参观。宗教信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要义”的,必须首先遵守,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的各种礼仪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公学课程中一直把神学,文法和古典名著学习放在重要地位,是贵族化了的文法中学。后期,由于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迫使公学接受了新兴学科。但这种骨子里的重文轻理一直从英国传承到了北美的私立学校。
不仅在加拿大,在整个北美,很多顶级私校最初都是男校,比如1778年成立的美国安多佛菲利普斯学校(Phillips Academy Andover)、1781年成立的美国菲利普艾斯特中学(Phillips Exeter Academy),1856年成立的美国圣保罗中学(St. Pauls school,新罕布什尔州),1911年成立的加拿大爱普比中学(Appleby)。随着时代变迁,19世纪之后,男女同校的越来越多,不少男校也变成了混校。
1.2“男孩危机”的解决之道
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北美又再次青睐起了单一性别学校。因为许多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都发现男、女生的学习方式是有所差异的,而现代教育的模式更适合女孩,却引发了“男孩危机”。
现代教育强调课堂秩序、作业规范、文本学习、老师也多是女老师,对男性荷尔蒙旺盛的男孩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因为男孩不喜欢固定坐在位子上、不易接受语言刺激,更倾向于以动作、实验、参与体验和实践等方式学习。同样面对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男孩的大脑就要比女孩更有可能感到厌烦、分心乃至抗拒,他们也更容易表现出瞌睡或坐立不安的行为。
此外,男孩在生理和心理发育上都比女孩晚熟。在身体发育上,女孩进入青春期及停止发育的时间都比男孩早。在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上,男孩的大脑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够走向成熟,尤其在语言和自制力的发展上,男孩的落后尤为突出。
国际男校联盟(International Boys’ School Coalition)注意到男孩:
•空间感强,但阅读能力比女孩落后1-2年
•在身体,社交和情感方面,男孩比女孩晚熟。
•男孩充满活力,“喜欢用身体与世界接触”。
•男孩经常混乱无序。
•男孩喜欢冒险。
•男孩寻求责任,希望成为领导者。
针对男孩的“好动”与“晚熟”,许多男校尽量会在课程设置上满足男孩的特殊需求:
男校着力培养新时代的绅士,把男孩培养成有宽厚的爱心、承担的勇气以及坚韧生命的男子汉。比如UCC有性格培养项目,St. Andrews有高年级军校定点培养项目, Crescent的口号是“给我一个男孩,还你一位男子汉”。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男孩一天至少需要4次较为充足的课外活动,所以很多男校都非常注重体育活动,比如UCC、St. Andrews和St. Michael's都以体育活动见长。以St. Andrews为例,不仅每天都有正规的体育课,还有大量的课间运动,放学后还有各式各样的体育俱乐部(每周一、三、五)。男孩每天的运动量可达到3个小时。
男孩天性争强好胜,男校就通过游戏把一些竞争带到课堂上。比如在St. Michael's,为鼓励男孩多进行他们最不擅长的阅读,学校图书馆对一系列书进行了积分编号,然后看谁读得多、积分高,就是胜利者。
男孩不喜欢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喜欢通过动作、实验、探索来学习。有的男校就会在教室里辟出一块角落,铺上地毯,供男孩随意坐躺。实验课更是走进大自然,去采集样本(图为St. Andrews的学生在学校的小河里采集水样,研究水污染的状况)
因为不被异性干扰,男性在单性别的环境下学习更好,更能展示自我。在NASSPE(全国单一性别公共教育协会)的一个著名例子中,当蒙特利尔的一所城市高中从男女混合的教室改为单一性别的教室时,男生的缺勤率从20%下降到7%,80%的男生通过了他们的期末考试(之前是65%),上大学的男生几乎翻了一番。同时,针对一些被传统认为是“女性化”的爱好,比如戏剧、艺术、音乐,男校的学生可以不再担心异性别样的眼神,而是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
留学生宇同说:“我本来是不想进男校的。但不得不承认,四年的男校生活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更多的是塑造了我直来直去的沟通方式和强大的自控力以及执行力。对于我来说,男校是一个磨练的过程,教会我的是像男人一样去生活和学习。Think like a man, do like a man.”
男校华裔学生James说:“男校是一个没有太多狗血爱情镜头,没有失恋和落魄的地方,更不需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吸引女生的眼球。大家都是纯爷们儿,没有一点套路。不喜欢或者看不惯什么都可以说出来,没有人会因为你说的话来嘲笑你。”
此外,男校男老师更多。国际男校联盟ISBC指出,“不能低估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对男孩的重要性,男孩和男性老师之间有着更开放更坦率的互动讨论、以及更深层的指导关系。”例如,St. Andrews 高年级男女老师的比率是9:2, Crescent 是3:1,UCC和St. Georges是2:1.
而且,因为男校的发展和英国贵族阶层以及骑士文化密不可分,加拿大男校普遍强调集体荣誉感,就像一个兄弟会,彼此同气连枝,同学会的网络非常坚固。
St. Michael's的 Leo说:“男校就是感觉像一个大家庭!我与同学和老师们有着非常强的友谊。老师们就像是朋友和人生导师。我们有一个校友社区。我敢说90%的毕业生都一直和彼此保持联系,直到现在。”
Royal St. George的Mike说:“即使我进了大学,每当我碰到挫折,我还是会回来找我高中的导师诉说衷肠。而他也会耐心倾听,像过去一样给我很多建议,仿佛我从未离开过学校一样。”
St. George School的Tony说:“通过上男校,我确实体会到了兄弟之情的价值。我在校时的很多朋友到今天仍然是朋友。我们见面时会讨论我们孩子的教育。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全都决定送自己的儿子回去上自己的母校。”
无独有偶,日本男子私校也发现:从男校出来的创业者比较多,因为会有强大坚实的校友人脉支持;反观女校则更为个人英雄主义,这在后面会详述。
插图为St. Andrews 挂在墙壁上的校训,注重兄弟情谊Brotherhood赫然在列
插图为St. Andrews的2016圣诞晚会,众多老校友远道而来、济济一堂,80岁的Old Boy和10岁的新生同台献唱。
1.3 对男校的顾虑
因为中国建国以后采用苏联的“男女合校”制,无论是我们作为父母,还是孩子,都没有经历过男女分校。因为不了解,在中国的家长、或刚到加拿大不久的家长和孩子对男女分校就有很多顾虑。
反之在加拿大时间住得比较久的华人,因为身边不少朋友的孩子或者自己的孩子就在男校、女校,反而很容易接受男女分校的传统。
顾虑1:男校不能反映两性互动的真实社会,会削弱男孩与女性交往的能力。
回答:
这是真的,尤其亚裔男孩在北美女性的心目中并不占优势。
简单地说,如果“两性互动”真的对家长或孩子来说非常非常重要,那坦率地讲,单一性别学校不是最好的选择。(详情见“男女合校”部分的定量数据结果)
尽管很多男校都说“学校会经常组织与其他女校的交流活动,如戏剧演出,定期舞会等以增加异性学生交往的机会”,但根据我对儿子在St. Andrews的观察和采访过的众多男校学生来说,这种交流频率还是比较低,不足以弥补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两性交流。
(话说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南开中学-男校毕业的,在话剧社,因为没有女同学扮演女演员,于是长相比较清秀的周恩来当年就专门客串女角色。)
小宇曾在男校就读,毕业后坦言自己在最开始时和女生交流方面很不适应,很多女孩儿觉得他情商太低,而他当时却觉得和女生打交道是一件麻烦事。不过嘉嘉则笑称在男校读书让自己更加珍惜跟妹子交流的来之不易。
当然,我也见过不少在男校依然潇洒倜傥、对女性彬彬有礼的。比如,我儿子的两个8年级辩论队队友,都是金发碧眼的大长腿帅哥,每次见到我都温和有礼,谈笑风生,进退有度,进不进男校他俩都是万人迷。
我另一朋友的儿子,从小深受女孩儿喜爱,他妈妈忙不迭把他送进男校,希望儿子能多花些心思在学业上,少花些心思在恋爱上。
所以,没有一定之规,要看自己的孩子和家庭的教育理念。如果又想进顶级男校,又希望孩子能多和异性互动,可以在放学之后或者周末,多让儿子和其他女孩一起活动。毕竟男校不是真空地带,孩子除了学习之外也有其他的娱乐生活。
顾虑2:男校是不是同性恋特别多。加拿大又风气开放,孩子进去后会变同性恋吗?
回答:
这是假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的一些理工科大学,往往就是和尚庙,女生寥寥无几,并没有“理工科大学同性恋特别多”的事实。
现代科学普遍认为:“同性恋是天生的,受后期外界环境的影响极小。”这方面也得到了几位男校高年级学生的证实。据他们所知,学校里有同性恋,但比例并不比社会上公开的男同比例高。
不过,因为历史传承的原因,男校学生视彼此的同学为兄弟,在精神层面上有强的链接bonding。
UCC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生说:“我知道几个同学与其他的男性发展成了柏拉图式的亲密友谊,而且是终生的。”
我也记得第一次看到儿子在St. Andrews和一帮同学勾肩搭背、极为亲密地走路时,他一头黑发混在一圈金发里,男孩子们亲热得脸都快贴到一起,我内心还是很震撼的。后来发现他们学校男生的关系都是这样紧密。一个11年级的大高个哥哥路过,会弯下腰和儿子这5年级的小萝卜头打招呼。儿子有点滴成绩,他的狐朋狗友都会过来拥抱庆贺。儿子遇到问题,就会有高年级的兄弟过来帮忙。虽然才进校7个月,儿子已经认定要和里面的好朋友交往一辈子了。
(插说一句:不过这并不妨碍儿子有他自己心仪的女孩子,那是他在周末兴趣班认识的。)
顾虑3:一群男孩同时进入青春期,荷尔蒙爆棚,如果是寄宿生还整天窝在一起,学校会怎么疏导?会不会发生校园霸凌事件?
回答:
关键在于科学引导。
第一,男校有很完备的青春期性教育。比如到了7年级,St Andrews的老师会和男孩子讨论“爱情”和“性”的区别,引导他们把“性”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要保护好女性、尊重女性,并告诉他们成人片中的女性是被娱乐化的商业产品,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当然学校网监也会封锁各种成人网站学校,确保学生专注于学习。
第二,男校有大量的活动,消耗男孩们过剩的精力。我儿子曾在St Andrews体验过一周寄宿生活,结果每晚学校都有各种各样的安排,从宿舍间的体育赛事到层出不穷的有趣活动。儿子第一晚还想妈妈、偷偷抹眼泪,后来每晚都累得倒头就睡。
第三,因为男孩有较强的进攻性,针对有可能出现的霸凌现象,男校一方面完备监控系统,一方面教育男孩竞争不是向对方施压、而是建立自己品格,让自己成为领导者并支持他人取得成功。
女校
曾经培养“淑女名媛”,如今为“卓越女性”而奋斗
2.1 身份觉醒和自信
女校的起源是女性没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学校默认不招收女生,所以女性才需要单独立校。在英国就有1858年创立的巴德名顿女校(Badminton School),1875年的圣心女校(Moira House Girls School),1878年的谢菲尔德女校(Sheffield high school),和1885年的罗丁女校(Roedean School)。
尤其在二十世纪前,在英国及英联邦国家,贵族子弟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更衬得上自己的身份与爵位。也就说,男性要培养成绅士,女性要培养成淑女,所以分校就变得可以理解,因为一方面是性别不平等的历史局限,另一方面是教育内容与方向存在差异。
二十世纪初,北美的经济大萧条迫使许多男校和女校合并成为了男女混合学校,或者男校扩招演变成了男女混合学校。在二十世纪60、70年代,男女同校才真正流行开来,因为教育界认为这才能体现教育的真正平等化。
然而,在新时代,女校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女校的流行又重新抬头。
一些在中国的留学公司介绍说“加拿大顶级女校可以培养温婉优雅的淑女气质”。这当中是想象的成分居多。
不少中国家长也有这样的误解,在Bishop Strachan School追问招生官如何培养“高贵的淑女”,招生官一脸错愕,略带尴尬地解释说 “我们培养的是有自信、有领导力的当代女性,而不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
和“男孩危机”不同,现行的教育体系是有利于女孩的认知发展模式的,无论是注重文本学习、注重课堂秩序、还是注重人际关系,女孩都比男孩更加如鱼得水。
但女孩需要面对的,是更加顽固的社会潜意识里的男女偏见。
很多女校的使命就是培养女性的自尊、自信和领导力,倡导两性平等、认为女性不应被男权社会所禁锢,赋予女性于改变的力量。
著名女校斯特罗恩中学(Bishop Strachan School)的校训是:“记住女孩们,你们不是为了回家做漂亮的时尚花蝴蝶而生。Bishop Strachan School全力培养并支持你们成为有用且勇敢的女性。为你们的自由而奋斗,女孩们!深深地汲取知识之泉的甜美吧。”
2 0 0 3年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弗兰克 ·弗林 ( F r a n k F l y n n )和纽约大学教授卡梅隆 ·安德森 ( C a m e r o n A n d e r s o n )主持了一项实验 ,测试男性和女性在职场中的感受差异 。
他们从哈佛大学商学院关于女性企业家海蒂 ·罗伊森 ( H e i d i R o i z e n )的真实案例研究开始 。这项研究描述了海蒂怎样通过 “爽直的个性、以及科技行业最有影响力的众多商界领袖在内的职场人脉网 ” ,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
弗林和安德森让参加测试的学生一半人读海蒂的故事 ,另一半人也读同一个故事 ,但有一处不同 ——主人公的名字从海蒂变成了一位男性 “霍华德 ” 。弗林和安德森随后调查了学生对海蒂或霍华德的印象 。所有的学生都认为 ,海蒂和霍华德同样有能力,但他们更想要与霍华德共事 ,因为海蒂被认为很自私 ,不是 “你想雇用或为之工作的那种人 ” 。
两组数据只有一个不同 ——性别 ,但给受试者造成的印象却截然不同 。 当一个男性成功了 ,他会同时受到男性和女性的欢迎 ,而当一个女性成功了 ,不管是对男性还是对女性来说 ,她都会变得不那么受欢迎 。
我们对男性的固有印象是 :他们是提供者 ,有决断力 ,积极进取 。对女性的固有印象是 :关爱他人 ,敏感 ,热心于公共事业 。当海蒂专注于事业 ,有计划地积聚自己的力量 ,这种做法违背了我们对女性的固有期待。最终结果我们不喜欢她 。这种偏见正是使得女性在职场上退却的核心原因。
如此看来,女校的存在就有了十足的理由:鼓励女孩勇敢面对社会偏见,活出真我的精彩。
Havergal的口号是“做与众不同的自己”;Branksome Hall的校训是“成就卓越”;St. Mildred's-Lightbourn School的理念是“做自主而有领导力的女性”;The Study School 坚信“世界需要优秀的女性”。
很多女中豪杰也的确是女校毕业的,比如中国的宋史三姐妹、英国的撒切尔夫人、美国的希拉里.克林顿。
“超过80%的女校毕业生认为她们的学业成绩非常成功。”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Linda Sax博士说,她著有《女校和混校高中毕业的女生:她们的特征差异以及向大学的转变(Women Graduates of Single-Sex and Coeducational High Schools: Differences in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ransition to College)》。Linda发现:女校让女生更有信心在学校和工作队伍中追求崇高的目标。78%的女校毕业生认为,她们在职业生涯中担任领导职位是非常重要的。
Crofton House School的一位老师说:“我教过一些女生,在家里是不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的。她们缺乏有力的女性榜样。还有些年轻女孩,容易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一所女校可以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姐妹们的自我表达,自我觉醒。她们和同学可以彼此支持、相互鼓励成长。一些很自信的学姐或老师也往往同时是这些女孩的榜样。”
2.2 更优秀的学业
英国、美国、加拿大(NASSPE)的单一性别教育的数据都表明:没有异性的情况下,学生相处融洽,关系简单,学生更能集中精力学习,学习成绩比同水平混合校学生成绩好,升学率也更高。
同时,女校的一个关键优势是“挑战性别定式”。在过去,社会约定俗成,科学或技术等某些科目主要是“男孩科目”。加拿大全国教育选择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oice in Education)发现:在女校,女孩更有可能探索非传统的主题,比如运动和计算机科学。他们同时证实:女校的女生普遍比混校的女生数理化学习得更好,更大胆地在数学课上发言。
在Bishop Strachan School,老师们坚信:不仅有相当数量的女生热衷于理工科,而且女生对理工科的学习是有别于男生的。比如,当“艺术”和“高科技”邂逅,就是创意无限的工程美学。如何在科学中发掘艺术,在艺术中发现科学,是未来女校理工科教育的方向(“Arts put into Science; Science puts into Arts”。)
一位曾在女校就读的家长Ling说:“有一次我在女儿的顶尖混校中学里,在她的班上旁听。我特别惊讶地发现女生们对课堂讨论的参与是那么少。风头都被男生抢去了,而老师也喜欢习惯了这种情形。但在我以前的女子学校里,情况完全不同。在女校,女性是所有关注和机会的焦点,拥有广泛的女性榜样也能促成女生的志向与事业成就。我们半数以上的老师是卓有成就的女性,我们的校友很多是各领域的领袖。诚然,社会是男女混合的,但我们是带着强大的自信从女校迈入社会的。”
加拿大的其他数据也有利地支持了女校独特的优势:在各个可以量化的领域,女校学生的学业成绩都明显出类拔萃。BC省400家学校的前三名均为女子私校。而在安省的700多家参评学校中,Havergal女校连年稳坐头两名的宝座。
除了常规课程,女校也非常偏重艺术的培养,而且在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上也会更考虑女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来设置,比如会有服装设计、家政理财、烹饪女红等。
此外,教育观察人士也认为:以对话为核心,以提供支持为原则,非竞争性的课堂氛围最适合女生取得学业的进步。进行“女校体验:单性学校年轻校友调查”的古德曼研究组还指出,93%的女校毕业生对学校提供个人关注的能力非常满意,强烈感觉到女校鼓励并充分发展了自己的利益。
2.3 对女校的顾虑
顾虑1:都说女生在一起是非多,如果都是女生,会不会天天都是勾心斗角?
答:
事实出乎你的预料。多名女校的学生认为 “因为没有男生,女校中的勾心斗角比混校少。”
Havergal的Susan说:“没有男生,女生之间的争风吃醋就没有了,明争暗斗也没有了。彼此之间比美丽、比化妆,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女校的竞争性是很强,但我们竞争的是学业、是实力,是拼自身智商和分数,我们竞相追求追求卓越,而不是竞相讨好男生。”
St. Clement school 的Linda说:“女校不会有勾心斗角,相反的因为没有异性,大家反而都比较能展露真实的自己,也常常打破大家对女校的印象,像是爱干净,比较文静。我们疯起来真的是很疯啊!”
顾虑2:和男生直接的肢体冲突不同,女生之间解决矛盾通常是拉帮结派,女校会不会有霸凌?无论是公开的还是隐形的?
答:
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但私校多为小班授课,一个班级不超过18人,师生比例远远低于公立中学,单个学生受到关注程度会很高,老师有精力和每一个学生交流沟通。再加上密切监测的技术,以及支持性和包容性的学习环境等多种因素,女校通常能在问题变得更严重前,很好地处理欺凌事件。
顾虑3:进了女校,就会好几年接触不到男孩子,会不会影响与异性的相处能力?
答:
这是真的。普遍而言,女校的确局限了女生和男生亲密互动的能力(见男女同校部分的数据),但好处是女校女生也不太会因此经历不必要的怀孕。
Neville Bruce和Katherine Sanders在“生物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还发现:
和混校毕业的女生相比,女校毕业的女生与男孩的互动中更追求控制权,因为她们在个人关系中有更多的自主权。
而且和混校中的女生不同,女校女生有个更为广泛的社交圈,男孩并不是女校女生复杂社交圈的中心焦点。
留学生Clair说:“孤身一人在加拿大,我真的很想谈恋爱,幻想有个帅帅的男孩子来关心我、爱慕我。但是周围都是女孩子,连和男孩子打交道的渠道也没有。一晃三年过去了,我从来也没谈过男朋友。现在我就盼着考入大学,这样我就能和男生朝夕相处,谈恋爱的机会大大增加。”
Vicky说:“我女校和混校都经历过。相比之下,女校的确是让我更加专注于学习,少了很多来自异性的分心。”
Trafalgar Castle School的马莉(化名)认为:“擅长交际的人,怎么都是擅长的,哪怕读的是女校,也丝毫不会影响与男生的交流。而不善交际的人,即便是在混校,不还是只和同性玩一块儿么。而且读书又不是坐牢,怎么可能完全接触不到的男生呢?你可以去补习啊,去外面学点什么啊,可以参加社团和外校交流啊……认识新朋友的方法有千万种啊,格局视野大一点,不用局限于同班同级同校的男生。”
一位求匿名的妹子说:“我们女校旁边好三所男校。所以平时聚会、约会还挺方便的。我们时常溜出去。”
顾虑4:女校有没有滋生同性恋倾向的可能?加拿大同性恋是合法的,会不会老师以理解支持的态度默许其发生?
答:
女校不会滋生同性恋的可能。理由同男校的解释。
另外,想想中国的师范大学可以称得上是女校了,好像也没有家长担心过这个问题。
男女混校
曾经的“自救之举”,如今多元化交流的趋势
前面提到经济不景气时,很多单一性别的私校为了自救、保证招生人数,纷纷进行扩展和合并。比如Trinity College、Ridley College、Shawnigian Lake最初都是男校,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招收女生,以保证学院能有足够的生源运转下去。但后来,男女混校被认为是有利于多元化的两性互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比如Appleby,1991年从男校转为男女合校时,曾遭受到在校男生以及old boys的强烈抵制,认为这损害了Appleby兄弟会的荣誉。但校长坚持认为男女合校更符合教育趋势,并通过综合举措慢慢将Appleby从一个地方型的优质私校发展到了今天能与UCC比肩的顶级私校。
(插说一句:中国人为Appleby的崛起做了不少的生源贡献。因为中国的家长酷爱混校,而安省的三大著名混校,TFS是法语沉浸式混校,中国留学生进不了;UTS不招收国际生,中国留学生不能进,剩下的也只有Appleby最受中国家长的青睐。)
3.1 男女同校的优势
同样是从男校转为混校的Shawnigan Lake School,其校长David Robertson认为,男女生在一起学习能得到更丰富的教育体验。他说:“在男女同校的学习环境中,男女生之间有一种相互补充和刺激的效应。女生的勤奋和专心可以积极地影响男生,男生的活跃也可以启发女生。他们之间有一种互相学习、相互启迪的作用。”
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学院助理教授RubénA. Gaztambide-Fernández则说,混校最主要的优势是有更多的机会发展更完整的社交技能。 “这些学生每天都面对异性,所以他们能够发展更细致入微的策略来处理和异性之间的关系,这将受惠一生。”他说。
无独有偶,2006年,人力资源市场分析机构The Strategic Counsel对17,798名加拿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在一份《学生对加拿大高中的学术和社会经历的认知与态度(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of Students toward their Academic and Social Experiences in Canadian High Schools)》研究中表示:
84%的男女混校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很自信地在异性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
72%的男女混校的学生表示他们很容易与异性伙伴交往。而在单一性别的学校中,只有58%的学生表示很容易与异性交朋友。
与单性教育环境中的学生相比,83%的男女混校的学生更能与异性朋友讨论家庭作业。这样的意见交换包含了不同的性别,所以这种互动更能产生多元化的观点和意见的交流。
在当活动场景与学校性别环境相反时,比如当混校学生需要参加没有异性陪伴的同性活动时,62%的学生会同意。相反,当要求单性学校的学生参加有异性陪伴的活动时,仅有32%的学生同意。
总的来说,无论学校的性别环境如何,男孩和女孩在学术上的自信水平几乎相同。
3.2男女同校的顾虑
应该说,大部分中国家长对混校还是比较认同的,唯一顾虑就是 “孩子上学期间谈恋爱、分心学习成绩下降怎么办?”
“校园里两性的吸引力无所不在”,一位顶级混校的老师说:“女生校服的规定是裙边距膝上10厘米。但是女生们总是想方设法把裙子弄得短一点、再短一点,迷人一些,再迷人一些。结果学校非常无奈,不得不出台规定女生穿裙装时、底裤必须穿黑色。这样才能避免上楼梯走光的影响。”
而男孩子呢,该校的一位家长说:“我儿子自打从男校转到了混校,就开始迷上了自我形象的打造。每天都要对着镜子整理头发,擦擦摩丝,拉拉衣角,把自己整得精神帅气才出门。”
虽然两性吸引力无所不在,但对两性的教育,该顶级混校也是对逾越的行为采取零容忍。2016年的夏令营,一对来自俄罗斯的男女生在学校偷食禁果,最后双双被请出了校园。
所以对优质私校,家长大可放心。学校对原则性问题还是把关很严。而适当的恋爱经验,就像学习一样,是需要不断练习和积累的。
附录: 男校女校自测量表
(注:关于学校的综合素质,已经在第一层的问题中直接筛选掉了,所以下面问题并没有针对学校本身)
如果有6个及以上的“是”,你的孩子还是比较适合男女分校的。
加拿大朱凡
微信:Frankzhufan
专注低龄留学
长按二维码关注